工姓

一個罕見的中國姓氏,在中國的百家姓中看不到這個姓,但卻真實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姓
  • 讀音:gōng
  • 第一個淵源:贏姓
  • 注音:ㄨㄥ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第九個淵源,第十個淵源,得姓始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工業書,工芝年,工介明,工繼元,工成友,遷徙分布,

基本介紹

工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贏姓,出自東夷部落首領少昊之子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工氏是從贏姓中分離出來的,而贏姓的始祖是中國遠古東夷族集團的大首領少昊。少昊是中國遠古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有諸多稱謂,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等,此外,又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等。在史籍《左傳》、《帝王世紀》中,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在史籍《帝王世紀》中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實際上,少昊氏屬於東夷集團,非黃帝戎夏集團。造成一偏誤的原因,是因為黃帝裔孫中也有一個名叫“摯”,與少昊同名。少昊不是姬姓,而是贏姓,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也闡述:“贏,少昊氏之姓。”贏,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鳥的形象。
少昊摯的母親,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是“女節”,在典籍《拾遺記》中又稱為“皇娥”。在史籍《春秋元命苞》中記載:“黃帝之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稚華之渚,今河北鹽山),女節夢中幻覺到這顆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在典籍《拾遺記》上卻更有一段富於神奇色彩的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當她來到窮桑的滄茫之浦時,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絕俗的神童,自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來到滄茫水邊,與皇娥相遇,竟一見鐘情,從此與她嬉戲宴遊,樂而忘歸。經過一段浪漫時間,皇娥便懷有身孕,後來生了一位聖子,取名叫摯,為了紀念皇娥與帝子窮桑相愛,便又給他取名窮桑氏,亦叫桑丘氏。少昊摯長大後,成為氏族首領。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後來氏族部落發展壯大,少昊當上了東夷部落的聯盟首領,便遷都於曲阜。當少昊即位之日,有五隻鳳從五方(東、西、南、北、中)飛集於帝庭。少昊氏認為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以鳥來給各個氏族命名,稱自己氏族為“鳳鳥氏”。
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曆法。他的部落設定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門五種之多。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以星定人,都是源於此。少昊又是一個會創作樂曲的人,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少昊一直當了一百年的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才去世。由於古文獻中有少昊立國在東方的記載,也有在西方的資料,因此成謎。
在史籍《禮記·月令》中說,東方之帝謂之太皞,西方之帝謂之少昊;而《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少昊居於西方長留之山;在《抬遺記》也說“少昊主西方,號金天氏,亦號金窮氏。”看來,少昊立國於西方鑿鑿有據。但是,史籍《左傳·定公四年》中卻說,伯禽封於少皞之墟;在《史記·魯周公世家》說,封周公旦於少皞之墟曲阜;在《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的話說,郯國高祖少皞摯立國時,正好鳳鳥飛過;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說,少昊之國在東海之外的大壑。據此,說少昊立國於東方,為東夷人的首領之一,也不乏證據。究竟少昊立國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或東方、西方都有少昊氏的部落?數千年來無以一統,因此有人否定少昊氏是人,不過是一隻鷙,是百鳥之王。其根據就是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所記錄的郯子之話:郯國高祖少皞摯因確立時正好鳳鳥飛來,因此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摯設立的官員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即伯勞、杜鵑)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雞鳩氏、爽鳩氏、鶻鳩氏等五鳩五雉。然而,史學家李玄伯在《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指出:“少昊氏是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團體,而東夷人多以鳥為圖騰,這一說法從另外的視角論證,少昊當為東夷人的首領,所立之國在東方。”少昊去世後,戎夏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著黃河繼續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陝西涇陽地區,稱居地為“雲陽”。史籍《山海經·西次三經》中還更加明確地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於少昊氏族大部分西遷,因而在少昊逝後,被尊為西方天神,叫“西皇”。據史籍《姓源》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為氏。”在殷的後裔中,有以其官職“工正”為姓氏者,稱工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者。亦有以其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尹氏;還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殷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贏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少昊、贏殷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屬下的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共工氏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是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為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史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即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共工為出類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國,因此後代祭祀。其中還含有另一種意思即兒子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指治水。堯舜之時,天下大雨。共工氏姜垂為治水之官,則前此治水之事,唯共工為能知其本末。因此當霪雨之時,共工與伯鯀壅水為治。共工與鯀用築堤障水,壘庫存水的辦法解決當時水患的問題。但此方法未妥,於是共工怒,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崩,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共工怒這一結果,符合如中國地形概貌西高東低,水向東流的地理特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句,足以證明。共工姜垂之子伯夷意識到了這一點,進而總結並發揮其父頭觸不鉅山(即不周山)引水東行的做法。他官居四岳之位,向帝舜推薦禹出來治水,助其力而成其功。在典籍《國語》中太子晉曰:“共工從孫四岳助之,高高下 下,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澤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澳,合通四海……”是說禹在伯夷幫助下,受共工觸山的啟發,疏浚為治,共工和伯夷因此是為民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
典籍《國語·魯語上》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亦霸九州。”這實際上就是說,共工氏曾下轄有九個伯爵,也就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姜姓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相互連線的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著名國學大師郭沫若則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那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族部落。從二水流域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餘部延續下來的。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一級研究員徐旭生則堅持說:共工氏居住和活動地在今河南省輝縣一帶。黃帝戰勝炎帝在中原地區初步取得領導地位後,共工氏部落隨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共工氏出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世代因襲。後來,共工氏因與黃帝在治水主張上嚴重分歧,怒觸不周山而亡,被人們尊為水神。傳說,姜姓共工氏與姬姓華夏首領之間在其後的歷史上不斷發生紛爭,產生過三次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顓頊與共工之戰:
顓頊與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風氏姜姓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正處黃河(今衛河)東岸附近。這一時期,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遊河西地區(今河南輝縣),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於擊敗共工。
第二次是帝嚳與共工之戰:
帝嚳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輝縣)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後,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今山東)一帶。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今河南輝縣),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是禹與共工之戰:
大禹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並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史籍《姓氏尋源·姓纂》中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據史籍《左傳》的記載,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其部落聯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後來的共工、申、呂、齊、許、紀、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這些姜姓的各個分支因被周武王姬發所封居地名稱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呂氏、齊氏、許氏、紀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複姓“共工氏”省文簡化,稱共氏、工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至今已經具有數千年的家世淵源了。
姜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齊國君主姜尚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姜尚,又名呂尚,號太公,字子牙。西周王朝建立之後,周武王姬發封之營丘曰齊(今山東昌樂東南部),後遷至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成為西周王朝齊國的開國君主。齊國傳至第十五代君主齊桓公姜小白,稱霸於春秋,伯於諸侯又數世,而田和移其祚,史稱“田代齊姜”。齊國立國七百餘年後,姜尚有後裔子孫官承司空,名佚考,字子工,一如商王朝時期、西周初期的“工正”,專職負責王族宮廷建造與修繕,世代傳襲。
在子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子工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工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工官,不同於工正之類的公共官員,而是屬於軍制官稱。起初,工官主要掌管工役,而服役者多為戰爭俘虜,或罪犯。到了戰國末期乃至秦、漢時期,工官的主要職責是知道軍事設施,諸如武器、裝備等,後兼管日用器物以及各種手工藝品。工官之下,隸屬有護工、卒史等屬員,並監管負責手工業生產的稅收。
在工官、護工、卒史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官氏、護工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工婁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工婁,亦稱工僂,是春秋時期齊國貴族世家。在史籍《左傳·莊公十七年》中記載:“工婁,亦作工僂。春秋齊有工僂灑。”據史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齊景公姜杵臼六年,公元前541年)記載:齊魯兩國之間產生糾紛,以“平丘之會”謀求息爭,齊國大夫子尾在農曆5月殺了另一主張與魯國爭鋒的大夫閭丘嬰,以取悅於魯國。當時的齊國大夫工僂灑、渻灶、孔虺、賈寅等人與閭丘嬰是好友,怕因此被殃及,這四人出奔莒國。一直到周景王姬貴十一年(齊景公十四年,魯昭公姬稠八年,公元前534年)農曆7月,齊子尾逝世,工僂灑等人方敢回國。
在工僂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族稱“工僂”為姓氏者,稱工僂氏,如著名的齊國大夫工婁濟。工僂氏族人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僂氏、婁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司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稱謂,即西周時期的司空。司空之官稱,在上古時代由少昊所創,時稱“工正”,西周時期稱“冬官司空”,為中央王朝六卿之一。主管王朝水土境界、郊祭、樂禮、營城起邑、疏浚溝渠、瑩墳築墓等等,兼有如今國土資源部與建設部的職責,權力頗大。在司空之下還有諸多屬官,其中主營造之官多稱“司工”,成為後世六部之中工部的先河。
在歷朝歷代司工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工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工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七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工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工尹,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官位,實際上就是中原諸夏的“工正”,主要掌管百工以及手工業生產。
在歷代工尹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尹氏,例如著名的楚國大夫工尹齊、工尹余、工尹赤、工尹麇、工尹商陽等,都為工尹氏的後裔子孫。工尹氏族人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尹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工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工師,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設定的官位。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有許多諸侯國都仿設此官,掌管百工以及手工業生產,職能與工正、工尹相仿佛。到了戰國時期,某一工種的工匠之長亦稱“工師”。工師這種職能、職業化的官職稱謂在中國歷史上沿用了很久,一直到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海關工務部署工科的翻譯員,還稱作“工師”。
在歷代工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工師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工氏、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司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功,是秦朝時期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太尉,實際上就是後世所稱的“功曹”。漢朝時期改稱“功曹書佐”,隋朝時期改稱“司功書佐”,唐朝時期改設“司功參軍”等。司功之職主管官園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巫、考課、喪葬諸事。一直到宋朝時期,司功方被廢黜。
在歷朝歷代司功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功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功氏。古代,“工”、“功”二字通假互用,因此再後有功氏簡筆為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工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十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清末至民國時期日據時代的台灣省,屬於夷化改姓復回漢姓為氏。工藤氏,是台灣日據時代形成的倭奴姓氏。早在公元十六世紀後期,曾妄圖侵略台灣卻無功而返的倭奴國一直未滅侵略狂潮,終於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發動了旨在併吞朝鮮、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一年的戰爭不僅讓腐朽的滿清王朝喪失了精心經營的北洋艦隊,也讓台灣省從此離開祖國達半個世紀之久。在倭奴侵略者對所有條款蠻橫的“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的淫威與要挾下,在如不簽約就重新開戰的威脅與恫嚇中,無恥的清政府竟然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寶島台灣“讓與日本”。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17日,腐敗的滿清政府與倭奴政府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寶島割讓給日本。工藤氏,是日本的苗字之一,出自藤原南家為憲流。倭奴人的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姓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在古代,倭奴人的姓有氏、姓、苗字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之義。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倭奴仁壽八年,公元852年),倭奴國四大氏族之一的藤原氏族中有個人叫藤原為憲,其官爵晉升至“木工助”,官秩為正六位下,相當於工部大臣(尚書),因此被稱為“工藤大夫”,這就是倭奴人中工藤氏的起源。
日據時代,日寇強迫台灣島內的一部分土著民族改為自己的工藤氏。如今,工藤氏一族在台灣省按人口數量名列一千四百五十五位。

得姓始祖

共工、少昊、贏殷、姜尚、工僂灑。

郡望堂號

郡望

涇陽縣:涇陽之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於涇陽”。戰國時期,秦靈公以此為臨時都城;秦並六國後屬內史轄地。漢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改為池陽縣,漢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屬左內史。西漢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東漢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屬曹魏雍州馮翊郡。晉朝及十六國時期,東吳甘露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東晉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屬前秦司隸校尉部鹹陽郡池陽、涇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鹹陽郡;北魏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北魏朝景明二年(辛巳,公元501年),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北周朝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宣州雲陽郡(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鹹陽郡涇陽縣轄。隋朝開皇三年癸卯(癸卯,公元583年),直屬雍州;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涇陽縣改名鹹陽縣。隋朝開皇十一年辛亥(辛亥,公元591年)復設。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復為雲陽縣轄。唐朝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屬鼎州轄。唐朝久視元年(庚子,公元700年)復屬雍州轄。唐朝開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屬關內道京兆府。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後梁時期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後晉、後唐、後漢、後周時期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金屬京兆府涇陽、雲陽縣。元朝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並雲陽入涇陽縣,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並涇陽入高陵縣,元朝至元三年(丙寅,公元1266年)復置涇陽縣。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朝時期屬陝西省西安府轄。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屬陝西關中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屬鹹陽專區;1953年1月屬渭南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併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鹹陽專區;1983年10月屬陝西省鹹陽市至今。

堂號

涇陽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工業書

(公元1933~今),廣西灌陽人。著名地方企業家。畢業於廣西革大。曾任縣財政局審計、縣糧食局會計、秘書股長,灌陽縣黃關人民公社副社長、黨委委員。後任灌陽縣五英砂廠廠長。
1951年參加工作,1956年被評為縣糧食局先進工作者,1959年被評為灌陽縣黃關人民公社先進工作者。所領導的工廠成立於1992年,主要產品有普通和精製石英砂等,主要銷往廣西南寧、桂林、柳州、賀州、梧州及湖南省的部分地區等。經科學研製,逐步地把精製石英砂含二氧化矽提高到99.65以上,是人造水晶、高級玻璃和精密鑄造件的良好材料。

工芝年

(公元1934~今),山東濰坊人。著名地方公務員。畢業於新疆財經學院。現任新疆四運集團黨委書記,新疆巴州集郵協會常務理事。
1949年在山東省濰坊市財政局稅政處工作,1953年任濰坊市稅務局南關稅務所計畫統計組組長,1956年調新疆巴州稅務局工作,1958年任和碩縣工交科長,和項縣煉焦廠廠長兼書記,1959年任和項具計畫委員會主任,1972年任和碩縣黨委辦公室主任,1978年任和碩縣烏什塔拉公社黨委書記,1983年任新疆巴州煤礦黨委書記,1986年任新疆四運集團黨委書記等職。
1979年在新疆和碩縣烏什塔拉公社任公社黨委書記期間,在全新疆第一個在公社實行農業包產到戶、牧業包產到群的創新工作,年均增產都在20%以上。
1983年在新疆巴州煤礦任黨委書記期間,在全州企業中第一個實行以隊為單位的收入、產量、支出、利潤、工資定額大包乾,當年扭虧為盈,年均增產增收30%以上,職工生活有明顯好轉。
1994年在全州第一個實行黨政工團獎懲打分標準制度,保證黨政工團的同心協力團結合作,增產增收增分配。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創業、開拓榮譽獎。撰寫的論文《當代中國企業家的主要特徵淺議》被載入《今日中國》。

工介明

(公元1935~今),女,北京人。著名腦血管主任醫師。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現任北京腦血管病醫院、保定市腦血管病醫院院長,安藥集團董事長。系國際網際網路世界名醫、中華醫學會河北分會神經內科副主委,香港、泰國、台灣學術團體委員理事職務。她創辦了全國第一家腦血管病專科醫院,並發展在深圳、汕頭、安國、定州等地設有分院。研製了“康復液”、“腦復甦”、“腦心腎瘀通”等系列特效藥物。治療腦血管病患者億萬人次,取得較好療效。其研製的“腦復甦的研製與臨床”獲世界中醫藥傑出成果獎,主持科研成果幾十項,其中三十餘項科研成果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她對工作認真負責,成績顯著,多次受到黨和領導的獎勵,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全國三八紅旗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工繼元

(公元1953~今),山西靈邱人。著名風濕病醫學專家。山西省朔州市小峪煤礦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國際氣功師兼教練員,武漢市九真山數術宮特邀研究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國特效醫術研究會委員,中國傳統醫學會山西風濕病研究所所長。先後在國家級國際級雜誌和會議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並多次獲獎,先後出任《神針妙手奇方》副主編、參編《中華特色醫藥金鑒》等5部中醫巨著;入編《名醫辭典》《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華復當代氣功師名鑒》等巨著。
主要科研有傳統醫藥,在臨床各科的特效療法如:風濕痹科、肛腸科、美容科等。創編的“中國氣功雙手行針高極針法”先後連載於《氣功與科學》,作為百家功法向國內外推廣;其後榮獲第三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既世界傳統醫學優秀成果大獎賽“國際優秀成果獎”、“世界傳統醫藥突出貢獻得主”錦旗。精心研製的“風寒濕特效秘方膏”榮獲首屆國際民族醫藥科技研討會及展覽會優秀獎、產品一等獎。經三十餘年臨床套用,精心觀察總結而成的“風寒濕特效秘方膏·治療風寒濕痹有奇效”榮獲“第四屆傳統醫學大會既世界醫學科技成果大獎賽、“國際科技成果獎”,由美國·洛杉礬、中國、北京同時頒獎。

工成友

(公元1968~今),吉林榆樹人。著名骨外科醫師。1987年畢業於長春衛生學校醫療專業,被分配到榆樹市中醫院骨外科工作。在臨床工作中刻苦鑽研醫學理論知識,努力故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熱情為廣大患者服務。技術上不斷進取。對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可進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1990年曾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三臨床學院進修骨科一年,使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得到進一步充實,臨床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幾年來,共開展骨科手術多例,參與引進並開展新技術項目三項,獲長春市新技術項目三等獎一項,獲國家專利一項,並且此專利又於1996年獲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金獎。
曾發表學術論文三篇,在專業技術考核中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

遷徙分布

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只有少量分布,族人多以涇陽、京兆為郡望。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榆樹縣,山西省的大同市靈邱縣,山東省的濰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灌陽縣,北京市,台灣省等地,均有工氏族人分布。肇慶古稱端州,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全市面積一點五萬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八十六萬,在古城端州區長住人口卻不足四十萬。
據該區統計顯示,全區的姓氏以梁姓居首,達三萬一千人多,其次是陳、李、黃、張,均在一萬人以上。而在內地罕見的工、三、八、已、飛、打、他、位、市等一百三十三個姓氏,也在該區出現,絕大部分為漢族。有人士稱,如此多罕見的姓氏聚集,在國內少有,其箇中原委對研究國內的姓氏發展有一定的價值。此外,在該區內的複姓中,除常見的歐陽、司徒等姓之外,還有十分少見的慕容、劉付等複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