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思熟慮的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工之僑獻琴
  • 外文名稱:gōng zhī qiáo xiàn qín
  • 作品別名:工之僑為琴 此琴弗古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出處:誠意伯文集·郁離子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劉基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字詞注釋,文章翻譯,感悟主旨,作品賞析,閱讀題及答案,道與理,

作者簡介

工之僑獻琴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曰文成,漢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文集概況
劉基劉基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作品原文

工之僑①得良桐②焉,斫③而為琴,弦而鼓④之,金聲而玉應⑤。自以為天下之美⑥也,獻之太常⑦。使⑧國工⑨視之,曰:“弗⑩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⑪諸⑫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⑬,作古⑭焉。匣⑮而埋諸土,期⑯年出之,抱以適⑰市。貴人⑱過而見之,易⑲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⑳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字詞注釋

1.工之僑:虛構的人名。
2.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質理疏而堅,是製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3.斫(zhuó):砍削。
4.弦而鼓:裝上弦彈奏。弦、鼓,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弦:琴弦。這裡作動詞用,裝上弦。鼓琴,指彈奏古琴。
5.金聲而玉應:發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
6.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詞作名詞用。
7.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
8.使:讓。
9.國工:最優秀的工匠,這裡指樂師。
10.弗:不。
11.謀:謀劃。
12.諸:兼詞,之於。
13.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
14.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15.匣而埋諸土:(把它)裝在匣子裡並埋在泥土中。匣,裝在匣子裡。而,遞進連詞,並且。諸,兼語詞,之於。
16.期(ji第一聲)年:第二年;滿一年。
17.適:到……去。
18.貴人:大官。
19.易:換,交易。
20.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
21.傳視:大家傳遞看著。
22.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23.悲哉世也:這個社會真可悲啊。
24.豈:難道。
25.獨:只。
26.莫:沒有什麼。
27.然:如此。
28.其: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
29.其:代詞,代指工之僑
30..珍:珍寶。
31.鼓:演奏。

文章翻譯

有一個名字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裡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兩黃金(向工之僑)換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感悟主旨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鑑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作品賞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製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鑑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製“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款”,然後裝在匣子裡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稀世之珍”。
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寫人。作者借工之僑偽造古琴試探索世風的機智,諷刺了元末一幫缺乏見識,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還之”與“世之珍也”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進一步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治者。人們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內在。

閱讀題及答案

問:解釋下列加點詞的“之”
答:(1)弦而鼓之:琴 (3)還之:工之僑
(3)易之以百金:琴 (4)聞之:代之前面聽到的那些話
問: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答: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對待一把琴這樣嗎?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的啊!
問:工之僑獻琴 前後所獻得是同一把琴,但為什麼會發生“還之”到“希世珍寶”的轉變? 
答:因為那時的朝廷官員看東西只看表面,認為它不夠古老,所以退了回去;後來那人把這琴刷了一下,做了一下舊,讓琴看起來古老,再去獻給樂師,樂師便要了。說明了當時社會的人們看問題只看表面,不看本質的現象。

道與理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鑑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本文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依據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省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