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入藏

川軍入藏

1909年,清政府由四川調遣新練陸軍一協進藏。至1912年底,入藏川軍在清王朝覆滅的動亂中被迫全部撤出西藏。清末川軍入藏有諸多背景,既有清中央加強在藏地位、遏止英帝國主義侵略的主觀原因,也有全國範圍內以新軍替代綠營,儘快使在藏英軍撤出的客觀需要。川軍進藏後對鞏固國防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在辛亥民元之際,川軍在袍哥控制下出現了嚴重失誤,犯下了一定的罪行,對當時西藏局勢的動盪負有責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軍入藏
  • 時間:1909年
  • 起因:鞏固晴統治、抵抗英國入侵
  • 人物:清朝、袍哥達賴喇嘛、英國
基本內容,起因,過程,影響,結果,

基本內容

起因

1904年,英國侵入拉薩,脅迫西藏當局直接與英國簽訂非法的《拉薩條約》。 朝野震驚於西方對西藏的蠶食和滲透,痛感西藏之事,於內地川、滇、青海實為唇亡齒寒的關係。1906年4月,清廷派張蔭棠“領副都統”頭銜,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份,進藏“查辦藏事”,實施新政,以挽救西藏危局。
十三世達賴十三世達賴

過程

張蔭棠於1907年初,向外務部提出了革新藏政大綱,即《西藏地方善後問題二十四款》,得到中央批准。張的新政內容甚多,政治、軍事、經濟、文教衛生面面俱到。但其核心,則是直接衝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實施“政教分離”政策:使達賴、班禪只理教務,奪其手中政權,歸於清廷大員。
1907年5月,張蔭棠被排擠出藏後,新政仍在繼續。尤其是以收回政權為目的的政教分離工作,繼續得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
1909年,清政府甚至毅然派遣了2000名精銳川軍入藏,以資震懾,作為展開新政的後盾。

影響

清朝末年這場西藏“政教分離”未能獲得成功,有策略上的原因——不是剝奪達賴喇嘛手中的政治權力歸西藏噶廈政府的俗官,而是歸中央駐藏官員,直接觸犯了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僧俗上層的利益,導致了他們的一致反對,因而缺乏社會基礎;也有時局上的原因——隨著辛亥革命的到來,清廷轟然倒塌,包括“政教分離”在內的諸新政措施也煙消雲散。
川軍入藏川軍入藏

結果

1907年張蔭棠調離西藏後,駐藏大臣聯豫繼續籌辦“新政”。因聯豫的改革措施嚴重脫離西藏地方的社會特點,加劇和擴大了清廷與西藏地方之間矛盾。清宣統元年(1909年)6月清政府派遣四川知府鐘穎率領川軍三營2 000人赴藏,遭到西藏方面強烈反對。川軍抵達昌都西南的恩達時,遭到藏軍的阻止和抵制,被川軍擊潰。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後,駐藏川軍撤離西藏。1910年2月,鐘穎統帥二千餘名川軍抵藏。已回到拉薩的達賴喇嘛約見幫辦大臣溫宗堯,希望其令川軍停止越軌行為。溫宗堯同意約束川軍不再騷擾百姓,不侵害達賴喇嘛固有地位。達賴喇嘛遂將在各地阻擊川軍的藏軍調回拉薩,並奏謝朝廷封賞,恢復對駐藏大臣的一切供應。但駐藏大臣聯豫對達成的意見多加指責,並拒絕在給達賴喇嘛的覆信上籤字蓋章。是時,拉薩盛傳聯豫的衛隊向民眾開槍,達賴喇嘛感到形勢嚴峻,於2月12日夜在布達拉宮召開緊急會議,午夜後再次出走。
2月21日,達賴喇嘛由亞東英商務處代理麥克唐納引至印度。聯豫反而奏報朝廷,再次褫奪了達賴喇嘛的名號和部分官員的官階品第。
西藏局勢的動亂和十三世達賴喇嘛名號被革除,加劇了西藏地方與清廷之間矛盾。鑒於西藏形勢嚴重,清廷將趙爾豐調為四川總督,停止川軍進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