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東村(山東省萊蕪市雪野鎮)

嶺東村隸屬雪野旅遊區雪野鎮,位於萊城北45公里、雪野鎮政府駐地東2.5公里處。東靠馬鞍山林場,西接呂祖泉村,南鄰上游村,北至南欒官村。村子分兩部分,南為嶺東村,北為嶺東新村,分別位於仲臨路兩側。村中現有耕地998畝,416戶,1301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嶺東村
  • 電話區號:0634
抗日戰爭初期,嶺東村屬當時萊蕪縣第七區管轄;1941年,撤銷鄉鎮,嶺東村屬雪野區;1951年,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嶺東屬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嶺東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嶺東村屬上游鄉;同年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嶺東村歸屬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嶺東屬於上游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嶺東村隸屬上游鎮;2001年,撤鄉並鎮,上游、雪野、鹿野合併為雪野鎮,嶺東村隸屬雪野鎮。
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嶺東人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1940年,日本鬼子對嶺東村進行大掃蕩,對嶺東村實施“燒、殺、搶”三光政策。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在嶺東村許家林子多次集中燒毀嶺東人民的財產,當時烏煙瘴氣,一片淒涼。為營救寄宿於嶺東村的八路軍戰士,嶺東村民,前敵放哨員姜甘義在土地廟被日本鬼子用水灌,用水缸壓,用火燒,折磨長達數小時,姜甘義寧死不吐一個字,最後被日軍用刺刀活活刺死。現年73歲的翟向更老人將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獻給了革命事業,他先後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抗美援朝,並多次殺敵立功,為革命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灌溉問題一直制約著村中種植業的發展。1966年,為解決灌溉用水問題,當時在上游公社人民的大力幫助下,在村北修建了嶺東水庫,蓄水500萬方。同時修建東西兩大水渠。東渠經上游村到下游村;西渠由嶺東至呂祖泉。由於距離遠,水利用率低,1987年重修西渠,1990年重修東渠,同時沿東渠修建“護渠路”。兩渠的修建節約了用水,擴大了灌溉面積,也為植樹造林帶來了方便。
嶺東水庫建成後,部分村民居在壩堤下游。1984年,162口人遷到新村新村地勢較高因而缺水。1993年,在下遊河床上挖兩口機井,用於全村供水。
1960年,村中建複式國小,有3名教師,王淑貞任校長。1997年,村中建一座幼稚園。2000年,國小六年級合至上游希望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有劉春水等10餘名學生考上大學。
1970年,嶺東村民在村西溝,修建“躍進大橋”,又稱“西溝大橋”,這是雪野鎮第一座由老百姓自己修建的大橋。無論是老百姓參於人數,還是建橋所用石方數,均為當時全公社首屈一指。1980年,全村通電。2001年全村通有線電視。2002年成為電話村。
如今,仲臨路橫穿嶺東村,萊明路從村西側經過。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物產資源,一定會促使勤勞善良的嶺東人民快步走上小康路。
據村碑記載,明朝末年,徐姓早居此,始建村無考。後翟姓又遷此,現村中有12姓,其中張、朱、畢、常、李、王為多。在老村西側,由北向南有一長土嶺,恰把村擋住,村民稱之為“土龍”,曾得村名“龍東”,後演變為嶺東。在村西北面的山坡上,有兩塊大石頭,遠望去像兩隻大蛤蟆,此山取名蛤蟆山。傳說兩隻仙蛤蟆沒能在日出前翻過這座山,太陽出來後,它們就變成了石頭。後一神仙用斧劈開它們軀體,取走裡面金蛤蟆。因此,現在看來,每一隻蛤蟆都是由兩塊石構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