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簡

“嶺南第一簡”是指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的100多枚木簡。它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對於嶺南地區來說,這批木簡可與殷墟的甲骨相媲美,南越國宮署遺址堪稱"廣州殷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第一簡
  • 記載歷史:南越國
  • 出土地點: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
  • 出土數量:100多枚
  • 發掘時間:2004.11-2005.01
  • 文字總數:千餘
雄踞嶺南93年的南越國的興亡,與中國歷史上兩個偉大人物秦始皇漢武帝相關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即今天廣州,嶺南地區近一個世紀由趙氏南越國治理,直到公元前111年前被漢武帝所滅。
“簡”是中國古代先人最直接、最可信的文字記錄,其作用相當於“史書”。2004年11月-2005年1月,100多枚木簡出土於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一口古井內,這次重大發現填補了嶺南地區簡牘考古的空白。
被譽為“嶺南第一簡”的南越木簡沉睡在越王台下兩千多年,終於“一鳴驚人”得以重見天日。“出土的過程真是歷盡千辛萬苦。”觀看了出土演示過程的一位高校歷史系老師感嘆。
“木簡所在的井周圍都是重要的南越國遺蹟,井本身又是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將井及周圍遺蹟拆除。”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技術人員莫慧旋解釋說:“但井內操作空間狹窄,不利木簡的清理和保護,如何出土的問題曾一度難倒了考古人員。”
莫慧旋說,經過多次論證後,專家最終確定了“保持井體原狀,木簡整體平移提取”的方法,將含有木簡的最下一節井圈整體橫向移至豎井中,用吊車運到地面,再進行木簡清理作業。
“木簡埋在泥里兩千多年,又經過水的浸泡,出土後已經軟得像麵條一樣,字跡模糊不清。”負責清洗工作的技術人員譚文說,木簡出土後,還面臨著修復、還原這個“艱巨的工程”。
這個“艱巨的工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宋少華與一批專業技術人員趕赴現場,指導木簡的清理、清洗、脫色,隨後又將木簡帶到了長沙簡牘博物館進行脫水。“因為最後這個工序難度最高,需要專業的儀器和設備。”譚文說。
如今,完成清理工作的木簡已經回到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正在恆溫、恆濕、避光的條件下進行文字釋讀、編聯工作。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木書”向今人展現了一幅鮮活、生動的南越國政治、法律、宮廷生活的圖卷。經初步考查,這批木簡應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它們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如宮室管理、職官制度、法律條文等。簡文中有“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職名稱,其中一些屬首見,為傳世文獻所不載,而“陛下”證實了史書中關於南越國割據一方、居國稱帝的記載。
此外,木簡文字中有關於栽培、管理棗的記載,說明兩千年前的廣州地區盛產大棗。木簡中還有捕鼠的內容,並以“得鼠”的多少作為是否“當笞”的依據,說明當時鼠害或鼠疫較為厲害。
經過處理後,木簡上原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一一顯現,簡文字型多為扁橫、波磔明顯的成熟隸書,亦有婉轉圓潤、端莊凝重的篆書,其中的隸書總體風格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簡、帛書文字接近,篆體字則與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文字相似。
《史記·南越傳》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南越國歷史的文獻,全文約2400字,而這次出土的簡文字數逾千,這些文字不僅早於《史記》80餘年,而且是出土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王宮檔案。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認為,對於嶺南地區來說,這批木簡可與殷墟的甲骨相媲美,南越國宮署遺址堪稱“廣州殷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