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下湯村

嶺下湯村

嶺下湯現有三個行政村,2000多人口。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瓜果、蔬菜。山上木材、竹材豐富,村里以此為原料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茶葉、藥材、山野菜、板栗、油茶等都是傳統的地方特色農產品,且所有農產品絕對是無任何污染的綠色產品。嶺下湯工業相當薄弱,但近年來形成的工藝陽傘來料加工幾乎遍及各家各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嶺下湯村
  • 下轄地區:三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武義縣大田鄉
  • 人口:2000多人
歷史沿革,人文景觀,古建古蹟,石樑架屋,古街,虎閘門,

歷史沿革

嶺下湯村,原名妃山,又稱“棗岩古里”。棗岩之謂,因此地有赤紫圓岩數塊,故稱棗岩。據有關典籍記載:在900年前這裡還是“箬葉叢生”的荒山僻野。南宋建炎年間(1128-1130),嶺下湯的湯姓始祖默庵公自麗水碧湖遷來,結廬於棗岩之下,行醫濟世。自此人口繁衍,經濟繁榮,漸成一方名鎮。由於村址坐落在少妃嶺腳和大殿嶺下,故取名嶺下湯,現有上、中、下三個村。白洋街道嶺下湯是武義湯姓的發源地。縣城溪南湯、白洋街道湯村、桐琴鎮上馬塢等湯姓都是一脈,大公山、上下倉、湯處、上四保湯姓均從嶺下湯派生遷居。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湯恩伯是湯村人,他的始祖就在嶺下湯。
默庵公,名湯晙,字暉遠,號默庵。據有關文獻及《武義縣誌》載:“湯晙,居汴梁,生於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正月,卒於南宋紹興十五年九月,享年八十有四”。默庵公幼習儒業不第,遂棄儒習醫,但是他仍然牽掛著國家大事和被金兵擄去的欽、徽二帝。儒生李學寧作詩一首,描寫了默庵公憂慮國事的心境,詩云:“菊妃數典擬湘妃,落木疏霜雁正飛;心似黃花開未了,年年幽記在青微。”詩中引用了湘妃因痛失帝舜而哭得她周圍的竹子都沾滿斑斑血跡的典故來隱喻默庵公時時牽掛“北狩”二帝的憂國心境。默庵公隨眾南渡後,被薦為員外郎,但默庵公恥於與執掌大權的主和派秦檜等人為伍,竟棄官不為,為隱身起見,從麗水碧湖移居金華下畈,而後又移居嶺下湯。
在近現代史上,嶺下湯也先後歷經太平天國、抗日戰爭等兵災的洗禮。嶺下湯村東南有大殿嶺,西南有少妃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分別通往宣平、麗水、溫州的咽喉,堪稱戰略要地。抗日戰爭時期,武義縣城及周邊12個鄉鎮被日軍侵占,縣政府撤至大殿嶺南側的新宅辦公,國民黨軍據險在嶺下湯防衛,保住武義半壁江山。在生存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嶺下湯村民寧肯自己忍飢挨餓,也要為駐軍接濟糧食、蔬菜,騰空房子讓駐軍居住,並有一些青壯年投軍參加抗戰。1944年9月15日,得知嶺下湯駐軍正在換防,兵力空虛,一支日軍從武義縣城出發,途經草馬湖、古竹等地,輕易侵占了嶺下湯。其時接防的國軍79師235團先遣部隊急行軍搶占少妃嶺和大殿嶺的制高點。許多當地民眾也幫著搶修工事。日軍曾向制高點發起數次攻擊,終因我軍處於居高臨下的地形不能得手。到下午2時,235團向敵軍發起總攻,村前山頂排崗尖的迫擊炮首先施展神威,一顆顆炮彈飛向敵陣,其中一顆炮彈擊中在嶺下湯三角明堂集隊的日軍,13名日兵應聲倒下,血肉橫飛,一條斷臂竟落到胡瑞仁家的花缸里。日軍被襲之際,一架敵機奉命增援並投放香菸、食品和一些書信,有一包物品落到了一棵二丈多高的大枸樹樹梢上。一名大佐眼看幾名士兵爬樹摘取不成,還被扭傷手足,就親自上樹,豈料老樹枝丫鬆脆,他竟從樹上跌落在溪坑的大頑石上,腦漿迸裂一命嗚呼。
新中國成立後,嶺下湯成為了新宅區委和區公所所在地。新宅區下轄新宅、大田、宣武、明山四鄉。1993年撤區後,喧鬧的嶺下湯漸趨冷清。

人文景觀

古建古蹟

走進嶺下湯,猶如走進一道厚重、古樸的文化長廊。這個初創於宋,成形於元,明清走向繁榮的古村落,按船形布局,巧借兩側山體景觀構景,船槳峰為船槳,村落為船身,古樟樹為船桅,原來村口有廊橋飛架,村尾有拱橋臥波,菊水兩岸成廊,村旁山坡古木成蔭,人居環境十分優美。不過時日滄桑,有一些古建古蹟已毀於天災人禍。幸而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建築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古建築,多位清代大戶人家住宅與各姓宗祠。古建築飾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
嶺下湯村

石樑架屋

石樑架屋就是一幢令人拍案叫奇的古建築,早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兩座半石頭祠堂,嶺下湯就占了半座”,說的就是村口的“石樑架屋”,它於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清嘉慶《武義縣誌》載:“南二十三莊嶺下湯棗岩前石祠,建自南宋年間,其梁、柱、楸、楣、騎棟、墊石等等,俱以青石為主,至今塵垢不染,原為湯姓宗祠。”原建築為三進五開間,前面兩進多年前已遭火焚,僅留後進三間。其建築氣勢宏偉軒昂。據村里老人回憶,中廳兩側四根號稱“四天王”的石雕圓柱長約7米,直徑約45厘米,上面架著的石樑長約3.5米,寬約75厘米,每根體積約1立方米,其重量每根不下3噸,其他還有騎棟、楸、楣、墊石等等,三間石屋約用石料33立方米,全祠重達860噸,這些石料,做工精細,花紋美觀,線條十分流暢,且頗具特色,堪稱一絕。
在當時靠手工操作的生產條件下,這石屋的建築工程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使人難以理解,因此人們藉助神的力量來解釋疑點,便有了“魯班採石”,“棒杪趕石樑”和“魯班上樑”的故事。相傳,中廳上首的石柱上端有一灘紫黑色的血跡,是魯班在上樑時不小心夾破手指留下的痕跡。除了建築的難度,還有令人難以想像的就是這幾千斤重的石樑是如何從2公里外,經一條1米多寬的小路運回來的。
“石樑架屋”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很多變故,在解放後曾被用作區糧站的糧食倉庫,文革期間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創傷,其無論在外觀上還是內部結構上都已今非昔比。村里已經對“石樑架屋”進行修復,儘量恢復原貌。

古街

嶺下湯八百年歷史的古老街道也已列入省級文物古街保護區。這條古街長近千米,原先人馬川流不息,商業繁榮,人文薈萃,人稱“小縣城”。下首村口雕石砌就大門“進士門”,左右石座上面題有“棗岩古里”四個綠色大字。進大園門,有夏聖廟、湯氏古祠、蓮華庵、錢穀廟、財神廟、雕花木橋、文昌閣、石牌坊等傳統建築。兩邊的商店都建於宋、元、明、清時期,俗稱“三十六家”的老店鋪,其中有湯和泰米行、湯恆泰酒肉、朱元明酒店、湯廣和百貨、沈茂松粉乾店、葆仁堂藥店、胡源昌什貨、唐瑞濟雜貨樹行、源興酒坊、恆豐米行、作壽嬸旅店、周大開理髮店、振海司食品店、湯瑞源小百貨、天瑞唐藥店、壽星香菸店、水海司剃頭店、濟生堂藥店、爾生旅店、久水粉乾店、榮妹豆腐店、海寶裱畫店、肖隆興酒肉雜貨、李法豆腐圓店、延榮千張店、恆久肉店、有司裁縫店、懋德堂藥店、倪義泰酒肉雜貨、朱同興南北雜貨、達興粉乾店、唐記布店等,還有三座舂米水碓、兩座麻車。
嶺下湯村
嶺下湯古街的商業繁榮,除了得“地利”,更藉助於“人和”。對於所謂的“兵不厭詐,商行詭道”,嶺下湯人是極為厭棄的。老一代嶺下湯行商人說,商品貿易也是人際交往,必須真誠相處,構建互信,生意才能做得長久,事業才能漸臻興隆,這就是和氣生財。為此,他們有一些長期信守的條規:商品絕不以次充好,價格絕不以低唱高,待客絕不虛偽驕傲;不欺負老人小孩,不欺負盲眼啞口,不欺負外商遊客等。當年此地聚集了諸如茶葉、靛青、藥材等山地貨經大殿嶺到烏門,由烏門水路到麗水,入甌江,銷往溫州沿海;也有溫州沿海的客商將海產品行銷到內地來。有一次,嶺下湯有位去買海貨的老闆向3位溫州客收購了一些白蝦皮等海貨,由於計算有誤,少付了溫州客20個銅板。等到這位老闆發現時客人已經走遠,老闆急忙追出門去,直追到大殿嶺頭才追上溫州客,把少付的20個銅板交上,那幾個溫州客竟然渾然不知有差錯,當收到20個銅板時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以後那幾位溫州客就和這位老闆交上了朋友,朋友帶朋友,每次有海貨運過來,這位老闆家就成了收購海貨的據點,這位老闆的生意也就越做越興隆。
其實,商道也是一種文化,自然會融合到其他領域或被其他領域所融合,相互影響融合即成為一地風尚。嶺下湯上首村口有一座明代古橋,是一座雙溪匯合的錢塘江源之橋,古稱“雙源橋”。早先在溪東山腳有一20多戶的“黃處”小村,為了改善湯黃兩姓的交通狀況,兩姓間精誠合作建起了這座石拱橋,從此兩姓之間的生產和生活都得到了莫大的便利,有的住戶還成了通婚的親家。

虎閘門

虎閘門,俗稱“上石廳”,是嶺下湯最古老的建築。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相傳,嶺下湯門前山原是一座大岩山,光禿禿的,寸草不生,紫紅色的岩石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人們叫它“火星山”,此山形狀似一頭潛伏的老虎,中間一座山峰酷似虎頭,虎視眈眈地逼視著整個村莊,透著一股凶煞之氣。據說這就是村中經常失火的原因,為了消除火患,嶺下湯的族人按照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在虎頭對面正北方位造了一座“虎閘門”、兩口碧水潭、三間大石廳用來鎮壓“石虎”的煞氣。
這座石頭結構的“虎閘門”外面石牆由十層條石砌成,南北全長40多開步,全是清一色的抄面石,有一種嚴肅、威武的氣氛。跨進“虎閘門”,中間原來是一條石板橋直通石廳,橋樑邊還有兩口碧水潭,如今都已不復存在。據記載,這兩口碧水潭四周圍著精雕細刻的石欄桿,欄桿上雕龍刻鳳,做工精美而細膩,都是藝術精品。石板橋後原先有一對石鼓、三間大廳、四根“四天王”柱,雕樑畫棟,方磚鋪地,十分堂皇富麗。不過如今的“虎閘門”是明代的建築,僅有四根石柱仍是宋代保留的。
據說,“虎閘門”建成後,梅峰的風景林也得以順利改造,此後嶺下湯山清水秀,火災也很少發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