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區志

嶧城為原嶧縣治所。嶧地有志,始於明代。明嘉靖至清光緒年間共八修《嶧縣誌》。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邑乘失修。現僅存的《嶧縣誌》是最後一次增修, 距今也有近百年。新編《嶧城區志》始修於1983年,收集資料達600多萬字,1995年出版。上限不限,儘量追溯事物發端;下限至1990年底。全書除序和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共設6編,即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人物。

基本介紹

  • 書名:嶧城區志
  • 出版時間:1995年
  • 篇章 :共設6編
  • 內容:地理、政治、軍事、經濟
簡介,獲獎,

簡介

嶧城區為棗莊市轄區,位於市境域中南部。嶧之名,一說來源於嶧南葛嶧山,一說因嶧境多山,眾山連絡為繹,古“繹”與嶧同。嶧城歷史悠久。根據境內陰平鎮紅土埠遺址、蘿藤鄉二疏城遺址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多處可見。嶧南地區有關黃帝陵、女媧陵等的古老傳說,也證明嶧城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夏以後4000多年的朝代興替、建置沿革中,嶧城都是歷代地方的州縣治所。至金興定中置嶧州,始有今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1月嶧縣改為棗莊市,1962年6月在原嶧縣址建立嶧城區。 1990年, 全區總面積為627.6平方千米,轄3鎮、12鄉,472個行政村,總人口322456人。 嶧城有著名的“嶧縣八景”,“仙壇曉翠”“青檀秋色”“承水環煙”“仙洞懸雲”分布嶧境,最著名的有被譽為“天下第一榴園”的嶧城萬畝石榴園。嶧城披山帶河, 南瀕江淮,206國道縱穿全境,蘭薛、棗徐、蒙台等省道四面貫通。京杭大運河橫貫嶧南,水運與蘇浙滬等省、市相通。明萬曆年間所建的萬年閘港口當時已“帆檣上下,洵鉅觀也”,如今更是南北方物資融通的“黃金水道”。 嶧城是中國的石榴之鄉, 著名的榴園位於城西3千米山坡上,東西長35千米,南北寬3千米, 被稱為“世界少有,中國第一榴園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石榴之鄉”和省“花之路旅遊區”。榴園成功地舉辦了山東榴花會、第二屆國際“金學”學術研討會、全國農村旅遊經濟研討會等達20多個。 嶧城石膏儲量,全國第一。資源集中在境內底閣鎮東、西、南三面,膏層最厚達3.5米, 膏田面積達6平方千米。全區共有石膏礦12家,年開採量44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遠銷東北三省和上海、浙江、安徽、江蘇、福建等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石膏之鄉”。
為更好地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嶧城區志》經濟部分重點記述了嶧城區工業、農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飛速發展,以前後對比的形式,實事求是地記載了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也實事求是地記載了發生的問題及出現的偏差。 1990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實現5135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2375萬元。 其中農業總產值1952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7%;工業總產值52854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3%; 鄉鎮工業總產值達24250萬元; 財政收入達2401.7萬元。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商品流通領域不斷擴大。全區有農貿市場和集會24處,商業服務網點遍布,1990年的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1.98億元。商品交易從本地區逐步拓展到國內外市場, 全區外向型企業已發展到20多家、 30多個種類。全區有500多種規格的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出口商品總值4812.4萬元。 嶧地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除元末明初以來的歷次戰事之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沙路口戰鬥、魯南戰役、三次解放嶧縣等,也發生在嶧城區。

獲獎

新編《嶧城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