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

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

《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內容簡介:鴉片戰爭的失敗讓天朝走向崩潰,而在崩潰之前,作為殖民者的英國人如何看待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首版於1836年,四年後鴉片戰爭爆發的同一年,此書再版。《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顯然是英國讀者在戰前了解中國的重要參考,甚至某種程度上成了出征中國的中下層軍官的行動指南。如今,藉助這位後來的香港總督的記錄,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再認識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作者運用了地理學與政治經濟學等科學方法,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系、風土人情、重要城市、釋道儒三教、文學藝術、農業與商業做了重點介紹,並進行分析,正是運用這些科學的方法,西方人揭開了神秘中國的面紗,看透了清朝“國富民強”的假象。

基本介紹

  • 書名: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2任港督的中國筆記
  • 作者: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 (John Francis Davis)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297頁
  • 開本:16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 外文名:The Chines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
  • 譯者:易強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55273, 75112552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國第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普及型著作,面向普通讀者。此書出版於鴉片戰爭前夕,是英國乃至歐洲都難得一見的真實接觸中國的讀本。
★本書作者為香港第二任港督,因為精曉漢學,被《劍橋中國史·晚清卷》的編纂者譽為“第一位漢學權威”。
★作為英國第一部普及中國國情國人的讀本,是當時的英國讀者了解中國的重要參考,即使在出版後的幾百年內,也被後來的無數研究中國的著作視為重要的參考書目。
★譯者自己有多部歷史類著作,這是足夠專業和科學的翻譯文本。
★除了大量豐富翔實第一手的文本資料,本書還附有部分罕見的晚清圖片,可以進一步幫助了解當時的中國。

作者簡介

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英國人,是中國通,人稱精曉漢學的港督。18歲就到了廣州,任職東印度公司。他具有語言和外交天分,喜好中國文學,在公司任職期間翻譯《好逑傳》《漢宮愁》等書成英文。曾作為英國使團隨員到過北京。1844年起出任第二任香港總督,任期4年。1854年,戴維斯獲KCB勛銜,1876年,獲牛津大學頒授民法學博士學位。晚年隱居布里斯特爾,潛心研究中國文化,1890年去世。出版有《中國掠影》《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等著作。
易強,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著有《蒙古帝國》《美國沉沒》《帝國即將潰敗——西方視野下的晚清圖景》等多本著作。

圖書目錄

譯者序
作者序
(上卷)
第一章歐中交流
羅馬帝國、賽里斯與秦人
馬可·波羅、阿拉伯旅行家與廣州
開封府的猶太人
蒙古帝國與教皇
惡劣的葡萄牙人
費迪南·平托的冒險
海禁與澳門問題
天主教在中國的興衰
馬尼拉、荷蘭人與台灣問題
尼古拉斯與國姓爺
第二章英中交流(一)
1596:離奇失蹤的使團
葡萄牙人:背信棄義的朋友
1670:與台灣的交易
英國公使的身份
1736:拒絕跪迎聖旨
“百夫長號”俘虜西班牙船
弗林特先生
英法水手衝突事件
寧波通商受挫
拜見兩廣總督
測量“阿爾戈號”軍艦
澳門:司法殺人
外國海盜挑戰中國司法
1784年:“炮手案”始末
第三章英中交流(二)
1793:馬嘎爾尼出使中國
不是“貢品”的“禮物”
廣州的美國故事
交趾支那:英法競爭
南海海盜傳奇
“海王星號”事件:皇帝受蒙蔽
澳門:三國角力場
和藹可親的松大人
兩廣總督的“頑疾”
1816:阿默斯特訪華
踐踏尊嚴的禮儀
17萬英鎊接待費
1820:屠夫自殺引起的爭端
殺人案啟示錄
1822:廣州大火災
巨額債務:行商體系的變革
瑞士鐘錶匠之死
廣州漸成“火藥桶”
鴉片貿易的邏輯
走私船的挑釁
第四章地理概述
氣候與地形
長江與黃河
天下獨絕的大運河
萬里長城
江南省:最富裕的省份
鄱陽湖風光
福建:Tea(茶)的由來
苗境、苗族與苗亂
帝國的邊疆
台灣與海南
四大屬國與日本
第五章歷史綱要
被誇大的歷史
孔子與四書五經
秦漢與韃靼
有趣的三國
唐朝:太宗與宦官擅權
宋朝:文明而厭戰的朝代
元朝:大都與大運河
明朝:耶穌會士與葡萄牙人
清初反滿
康熙:最偉大的君王
乾隆:不一般的運氣
嘉慶:奇特的遺詔
氣數將盡的王朝
第六章立國根基
專制制度與家長權威
政府的巨大財富
罕見而反常的現象:百姓公然批評政府
脾氣最好的民族
真正的貴族
“三位一體”的皇帝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武舉
腐朽的軍隊
刑法與刑罰
針對立法的評價
第七章倫理道德
性格複雜的中國人
中國人為什麼不誠實?
過度的民族自豪感
價值體系
“殺害女嬰”的真相
人種問題
纏足:殘忍的陋習
道德和政治優勢
士農工商
皇室宗親
重文輕武
關於“一夫多妻制”的誤解
婚姻習俗
學校與教育制度
喪葬禮儀
第八章風俗禮儀(一)
春節習俗
幼稚的消遣方式
迎春習俗
社交禮儀
隆重的晚宴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客棧、酒館與賭場
勸酒與戲班
帝王的運動:狩獵與雪橇
第九章風俗禮儀(二)
衣帽
衣料與時尚
念珠、荷包與鼻煙壺
髮型與髮飾
民居與豪宅
家具與室內裝飾
馬車與轎子
公館、郵局與地圖
發達的水運
水患:政府焦慮之源
第十章京城氣象
城牆
北城景象
不一樣的南城
皇帝的困擾:饑荒、篡位與京畿民叛
圓明園紀事
皇室宗親的生活
宵禁
緝匪:高效而不公
附文:關於廣州殺人案的記錄

後記

2010年,我在撰寫《晚清殘錄——西媒視界中的王朝末日》(即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帝國即將潰敗——西方視角下的晚清圖景》)一書的過程中,第一次看到本書的英文版。我忘了自己是通過何種途徑了解到有這樣一本書的存在;有可能是在搜尋別的書籍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是在搜尋關鍵字的過程中,總之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在茫茫書海中,在無數的歷史檔案中,我看到了它;整個情節,有點像某個為了弄點兒零用錢而去搜羅廢品的孩子,在翻找瓶瓶罐罐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找到了一張皺皺巴巴的一元錢紙幣。在《晚清殘錄》一書中,我不止一次引用本書提供的史料和觀點,因此,對於本書以及本書的作者,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而這份情感的存在,正是我翻譯這本書的原因和動力。
原以為可以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完成整個翻譯過程,但事實已經證明,我低估了翻譯這類作品的難度,或者也可以說我高估了自己翻譯這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事實上,整個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一年左右。
如果我說,困難主要是時代造成的,那絕不是誇大其詞。因為在作者所處的時代,中文世界的大多數事物,包括人名,還沒有規範並且統一的英文辭彙與之對應;而且,因為歐洲人的活動範圍當時主要限於廣州一帶,他們學到的中文,不可避免地帶有粵語的腔調;因此,當我們在書中讀到諸如“Soong-tajin”、“Tseang Tajin”、“Hoay-gan”、“Fan-kea”以及“Jehanghir”等辭彙時,如果不翻閱中文史料,進行多方面的查證,很難準確了解其意思。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曾對兩位在唐朝末年訪問中國的阿拉伯人的日記給歐洲人造成的困惑——比如阿拉伯人提到的“Canfu”到底是不是“Canton”——進行了分析,但他一定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的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時,也會面臨同樣的困難。
另外,儘管作者在本書的前言中聲稱,這部作品主要是寫給英國的普通讀者,但他卻多次引述法文以及拉丁文文獻。對於當時的英國普通讀者是否具有閱讀法文和拉丁文的知識水平,我持謹慎的懷疑態度;但不容否認的是,這方面的內容也增加了翻譯的難度。
總之,對於譯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已經做好了接受批評的準備。同時,也請讀者以及批評者們相信,隨同批評而來的中肯的建議,在再版——如果它有幸再版——的時候,一定會體現在譯稿當中。
必須加以說明的是,我為譯稿確定的書名是《彼國彼民——第二任港督筆下的中國》,但最終的書名將由出版社決定。作為事業性及商業性兼顧的機構,出版社的價值判斷不太可能與譯作者完全相同。
感謝在翻譯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朋友們。感謝原作者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看得出來,你是一個嚴肅而古怪的人,謝謝你幫助我進一步理解了那個時代。最後要感謝我的妻子: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代,你讓我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幸福。

序言

作者序
本書源於筆者客居中國期間所做的筆記集錄,而筆者編輯這些筆記的動因,與某位法國同仁的創作動機有點類似,即“一切認知的渴望,皆難以埋藏於心”。
1816年,21歲的筆者曾陪同阿默斯特勳爵出使北京,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後客居中國二十多年的經驗(截至筆者接替溫和而不幸的律勞卑勳爵,在他退休前幾個月擔任駐華商務總監一職),讓筆者的認識更加成熟,同時也糾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另外,如果筆者對中國語言和文學的了解,不能幫助他大大提升本書內容的廣度和準確性,那么,這一定完全是他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因為機會和手段的缺乏。
儘管在中國問題上,英國的切身利益遠遠大於其他任何歐洲國家,但奇怪的是,迄今為止,英國人並沒有編著過以這個國家為題材並且兼顧普及性與系統性的作品。斯湯頓編著的關於馬嘎爾尼勳爵出使中國的記錄,以及巴羅撰寫的有關中國的著述,內容皆真實可信,後文將不止一次引用這兩本著作提供的信息,但它們都是遊記的體裁。在這兩本書出版後的三四十年時間裡,其權威性沒有被任何著作超越,即便是埃利斯先生與亞伯博士的著作——其著作以阿默斯特勳爵出使中國的經歷為題材——也不例外,這兩部著作的規格頗高,並且涵蓋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然而過於就事論事。
英國出版界亦從未出版過以中國為主題的普及性作品;杜赫德編纂的著作仍是唯一有條理的信息來源。他的著作在很多方面都極有價值,但距初次出版畢竟已過了整整一個世紀,許多內容已經不可避免地過了時。對於不了解中國的讀者來說,要甄選真正可信並且有用的信息,辨別歪曲事實的成見以及阻礙其了解真相的廢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診脈術”(doctrine of the pulse)章節的收尾幾頁即是實例。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如果將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語言出版的有關中國的五花八門的著作,按照其個人喜好,以出版年代為順序擺在他的面前,可能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筆者將其德高望重的朋友、倫敦國王學院——那裡有一個空間巨大的閱覽室——的馬斯登先生提供的來自東方圖書館的參考書目,也收錄在筆者本人的參考書目之中(詳見本書參考書目)。其中,最古老的參考文獻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撰寫的遊記;它的拉丁文譯本大概問世於1320年,但直至15世紀,在現代印刷術出現之後不久,它才第一次出版。
本書的內容完全針對普通讀者,因此,每個主題章節基本都是記以大要,並以大眾化的語言行文,以期在確保內容的準確性的同時,可以方便讀者輕鬆閱讀。如果讀者想獲得更為詳盡的信息,可以查閱本書所列的參考書目,相信這些書籍會對讀者有所助益。
相對於亞洲其他民族,中國人擁有的優勢十分明顯,沒有必要再做詳細的比較。關於這一點,那些有機會認識中國人以及其他亞洲人的歐洲人已欣然承認。英國駐波斯大使、尊貴的亨利·埃利斯即是其中的一位。他本人熟知中國、印度和波斯的情況,因而可以進行公正的評價。
讀者可能會思考導致中國人迥別於其他亞洲人的道德原因,或許還會合情合理地考慮到自然界的因素,比如中國擁有的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普遍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以及十分便利的國內交通,後者既得益於先天的自然條件,同時也與後天不斷進行的人文努力密不可分。
中國的歷史很早就已經開始。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源於自然及物質方面的原因,源於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它的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只有少數地區是例外。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將複述他很久以前因觀察其他地區而得出的一些觀點,比如,對物產極其豐富的熱帶地區的認真調查似乎證實了這樣一個結論:土壤過於肥沃或者產出率過高,十分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或者至少可以這么說,民族的產業與進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需求與他們的自然資源之間的某種比例關係。
人類天生是好逸惡勞的動物,如果沒有生活需要的刺激,只要自然界的供給可以讓他生存下去,他就會得過且過地生活。在溫暖而肥沃的熱帶地區或赤道地區,因為氣候的關係,房屋和衣服——僅次於食物的兩樣生活必需品——幾乎是多餘的,而食物可以毫不費力地生產。我們發現,絕大部分這樣的地區都沒有進步。整個歐洲以及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可是,如果我們再往北,在生活極其艱辛的北極地區,我們會發現,那裡的人類沒有什麼東西可用於生產:自然界對人類勞動的回饋是如此的吝嗇,以至於工業在一開始就被“凍結”了。換句話說,前述比例關係被破壞了:赤道地區過於宜人和肥沃;北極地區則過於荒涼。因此,工業、財富和文明似乎主要限於溫帶地區,在這裡,需求刺激了勞動,而勞動則必有所得。
毫無疑問,除了地理位置,還有其他重要元素影響著民族的進步,但是,地理因素是最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