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崔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崔威,1970年2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威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70年2月
  • 職業: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成果,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88-1993,就學於哈佛大學並獲社會研究學士。
1993-1996,就學於塔福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並獲哲學碩士。
1996-1997,轉學至拉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博士項目。
1997-1998及1999-2000, 就學於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攻讀西方心理哲學博士課程。
1998-1999及2000-2002,就學於耶魯大學法學院並獲法博士(J.D.) 學位。
2003-2004,在職就學於紐約大學並獲稅收專業法學碩士 (LL.M.)。

工作經歷

1994-1995年,美國塔福茲大學哲學系教學助理。
1997-1998年,美國紐約大學哲學系夏季課程講師。
1999年夏季,任美國White and Case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企業法務律師。
2002年10月-2004年3月,任Clifford Chance律師事務所紐約辦公室稅務部律師。
2004年4月-2005年9月,任美國Simpson Thacher and Bartlett律師事務所紐約總部稅務部律師。
2006年2月至今 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8年春季學期 美國福爾德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法學院訪問副教授。
2008年11至12月 台灣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訪問副教授。
2009-2010年,兼職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法律合規部高級稅務律師。
2011年5月,巴西FGV里約熱內盧法學院客座教授。
2011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
院內學術兼職: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
校外學術兼職: 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IBFD)期刊Derivatives and Financial Instruments編輯委員會委員。
IBFD期刊Asia-Pacific Tax Bulletin編輯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理事。

研究方向

中國、美國稅法及稅收政策,財政學,法律與政治哲學。

主要貢獻

主要研究項目和立法參與
1. 2011年,主持財政部稅政司《FATCA應對方案》研究項目。
2. 2011年,出席由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召開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專家座談會、《中國個人所得稅改革與立法國際研討會》。
3. 2010年 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稅收管理司 “企業集團稅務管理”項目課題組成員。
4. 2009年 參與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及財政部稅政司的“增值稅制改革與立法研究”,負責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專家稿)》第2、3章。
5. 2009年 受國務院法制辦委託,主持“《政府採購協定》主要成員國加入協定的經驗和教訓”研究項目。
6. 2009年 參與法務部“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法治化研究”(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
7. 2008-9年 參加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財政部稅政司所得稅處組織的“企業重組稅務處理”規章起草。獲得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書面表彰。
8. 2007年10月 作為全國受邀的八位專家之一,出席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召開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聽證會。

科研成果

1. Foreig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 a Case Study of Tax Treat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64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12) ;
2. The Tax Dimension of Fiscal Federalism in China, World Tax Journal 2011(3);
3. 《美國財稅部門對規範性檔案的使用》(與張楊合著),載 施正文(編)《中國稅法評論》(第一卷)(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
4. What Is Law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AsiaPacific Law Review (SSCI), vol. 19, no. 1, pp 75-94 (June 2011);
5. Learning to Keep the Consumption Tax Base Broad: Australian and Chinese VAT Design for the Housing Sector, in C. Peacock (ed.) the AUSTRALIAN GST: LOOKING FORWARD FROM THE FIRST DECADE (Reuters, 2011) , pp 367-77;
6. China: A New (Fur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Income, M. Lang et al (eds.), TAX TREATY CASE LAW AROUND THE GLOBE (Linde Verlag and Kluwer, 2011), pp 159-170
7. The Rule of Law 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in J. Freedman et al (Eds.), TAXATION DISCRE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IBFD 2011), pp 335-366;
8. The Tax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Reorganisations in China (w. Rick Krever), British Tax Review 2011, no. 3,pp 340-353;
9. 《境外稅務透明主體的處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問題及其解決》,《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10. 《車船稅率應由地方人大確定》,《新世紀周刊》,2011年1月31日;
11. 《國有企業重組的“超特殊”稅務處理:法律背景及評議》,《中外法學》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11年第3期);
12. 《對企業重組稅務規則起草過程的反思》,載 熊偉(編)《稅法判例與解釋評註》(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
13. 《論跨境服務營業稅徵收規則》,《稅務研究》2010年第11期;
14. 《新法規釋放出納稅人權利良性信號》,《法制日報》2010年6月22日;
15. "Establishment”: An Analysis of a Core Concept in Chinese Inbound Income Taxation, 1 Columbia Journal of Tax Law 1 (2010);
16. 《美國政府間財政關係的法律框架及最新動向》, 載 熊偉(編)《政府間財政關係的法律調整》(法律出版社)(2010);
17. 《特定行業徵收增值稅比較研究》(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及財政部稅政司的“增值稅制改革與立法研究”項目研究成果)(2010);
18.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急需解決的兩個稅法問題》,《稅務研究》2009年第11期;
19. 《外商投資境內合夥企業的稅法分析》,《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10年第3期);
20. 《營業稅改革的一種基本原則》,《財稅法論叢》第十卷(2009);
21. Responding to Sovereign Funds: Are We Looking in the Right Place? 123 Tax Notes 1237 (June 8, 2009) (全文轉載於55 Tax Notes Int'l 117);
22. 《公司合伙人與企業所得稅法對合夥稅制的意義》,載《法學評論》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09年第6期);
23. 《外商投資二元課稅模式及其政策取向——基於‘機構、場所'概念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09年第4期);
24. 《提高個稅起征點拉動內需有限》,《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2月4日;
25. The Prospect of New Partnership Taxation in China, 46 Tax Notes Int'l 625 (May 7, 2007);
26. 《境外居民企業投資者所得稅預提制度設立的困惑》,《安徽大學法學評論》,2007年第2期;
27. 《資產出資的稅務處理:從一個細節看新企業所得稅制》,《月旦財經法雜誌》2007年第9期;
28. 《準確衡量支付能力應該是個稅改革的目標嗎?》,《月旦財經法雜誌》2006年12月第7期;
29. Government Licens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unicipal Jurisdiction, 33 Hong Kong L. J. 417 (2003);
30. Joint Management as a Fair Solution to the Spratly Dispute, 36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799 (20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