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六百首

崑崙六百首

這是一部原創古體詩詞集,取法唐詩氣象和宋詞境界,承繼西周秦漢魏晉隋唐之精神。尤冀區區之努力,或可有助於斯文與士林。

詩集共收錄李政詩詞618首。

李政,又名李錕侖,字明東,號青坡居士。生於20世紀70年代。燕趙青龍人。現客居北京,即古燕京。黃金台上,燕昭王與樂毅之徒安在哉?!韓愈云:燕趙自古所慷慨悲歌之士。信然。

基本介紹

  • 書名:錕侖六百首
  • 作者:李政
  • ISBN:9787802148680
  • 頁數:338
  • 定價:38.00
  • 出版時間:2009-8
  • 開本:16
內容介紹,一段印象,一段思考,

內容介紹

錕侖六百首,ISBN:9787802148680,作者:
新古典主義詩歌興起,喜看中華文化之復興
——從李政《錕侖六百首》看中國文化走勢
新古典主義詩歌就是結合現代漢語新韻,同時在律詩平仄和對偶上稍微解放一下,以煥發出古體詩的創造力和時代塑造力。
通讀完李政小友的《錕侖六百首》,半晌無語。為什麼不想說話?因為怕一些印象會飄散開來,因為怕一些思緒會斷裂開來,因為怕一些啟示就此沉埋。關鍵在於,要對李政的《錕侖六百首》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從感覺到知覺到表象,從概念到判斷到推理,人的認識有一個客觀的規律。

一段印象

我不想說,李政的《錕侖六百首》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那般詩驚千古;也不想說李政的《錕侖六百首》像李白的《蜀道難》一樣輕獲“謫仙人”的稱譽;更不想評價李氏的這部詩集將會如同左思的《三都賦》,使得洛陽紙貴。但是,從詩歌的境界、意象、語言而言,從內蘊的勃勃生命力而言,我認為,這部以550首古體詩為主,另包含53首古體詞和15首現代詩的作品集,肯定將開闢一個文學時代乃至文化時代。
為什麼?
先談這部詩集的結構,在序言裡,作者李政便將“古體詩、古體詞、現代詩”包容其中,從一個詩歌發展的大視野進行創作“籠罩”——在創作上,表現各體詩歌在文化歷史上的權重,同時似乎也在告訴人們,李政對於這些詩體是有所把握的。
另外,我驚訝於李政詩集名為《錕侖六百首》,直接合取《詩經》和《唐詩三百首》的數目——共618首,同時表示要表現、承繼、發揚西周與李唐的文化精神。看得出李政對自己的詩歌很是自信,也具有這種歷史擔當。
是不是這樣呢?
我十分欣賞古風《奇軍》(119頁)的吟唱,“江山萬頃誰播種?千秋漢武樹文心。”真正讓這個世界偉大豐富起來的是文明,是文化力量。所以,美國如此珍視歷史,恰恰在於其歷史的短暫;但是中華文明難道不應當在巨大的豐富歷史遺產中有所創新,在創新中強大歷史的生命力嗎?那么,創新點在哪裡?那就是文化上的創造力。
我欣賞的就是李政這種以文化為使命的捨我其誰的歷史擔當感。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不管自身如何窮厄運糾纏,一種追求不變,就具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精神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李政在序言中引用司馬遷的話所云:“……《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這種文化追求在詩集封面的詩里表現的也很明顯:“千年風雨已然雨,萬里關山未到山。不改殷勤青鳥意,依然輾轉漢家天。”儘管風雨備嘗,目標尚遠,但追求不變,此心不變。不變的是什麼?自然是一種文化追求。這種個人追求的表達,在《我種·文人懷古》、《運河辭》、《夸父桃李歌》等七言歌行里得到相對充分的表達。尤其是“新中國甲子詩”,雖然句句寫的是祖國和領導人,但那一句句的真摯情懷,無一不在表達著作者的心聲。即便在模仿李商隱的“詩取西崑”,情懷依依中依然可見作者的追夢之心,例如228頁的《龍青雲》最後四句“游魚不鯉非靈物,仙草更知採藥人。風雨千年出禪定,一潭碧水化青雲”。表現作者對未來的嚮往。還有,79頁的七言古詩的開篇詩“幾回憑醉也登樓,十載京華白客頭。禹上會稽應有淚,舜耕畎畝豈無愁?倏來風雨千川定,為許江山一夢留。多少嚴霜折翠柳,補天之後月溫柔”,更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內蘊的志向和理想。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不甘於平庸,每個人都是追夢者,歷代文人和偉人,不管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還是蘇軾;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甚至每一個平民大眾,都有自己的一番報復,都在為自己的理想打拚。如此,他們的生命才成為有意義的;也是如此,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功業,乃至一點點的收穫都值得我們的讚許,人與人的相通之處——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原因也在於此。這也是李政詩歌所具有的力量之所在。
作者在詩中往往以孔子自許,以其他歷史人物自許,或對這些人物進行憑弔與追慕,所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人文情懷。這種人文情懷與中華文化的根脈相連至深。這種文脈即使在作者十分淡薄的詩歌中也有所表現。例如第3頁的五言古詩的開篇詩“性本愛嵐山,取境在其遠。詩茶相酬里,已種松下田。彼美人兮曲,臨照清泉水。攀楊折舊枝,東風使人痴。還月前生約,月似去年時”。平淡之中似乎有一種深刻的追求。也許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再如第19頁《種夢》“青草青風筆,白衣勝於水。春來無遠近,詞出有宋女。還問瓷上花,墨痕淡淡雨。嫻靜五千年,月種青青里。”詩十分脫俗美麗、清新可人,但是一種隱隱的生命力蓬勃乎其間。

一段思考

“這是一部古體詩集,取法唐詩氣象與境界,玲瓏剔透,不可湊泊;傳承西周秦漢魏晉隋唐之精神,炎黃薪火,明德新民。尤冀區區之努力,或可有助於斯文與士林。”
這是作者在《錕侖六百首》封底上的表示,可以看出作者李政對藝術和文化精神雙重追求。封底上也鮮明地寫著——“注力中華文化之復興”,更是作者的一種心聲。
但是,古體詩是否是我們這個時代應當大力追求的一種主流文體呢?文學代興,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漢以賦,唐以詩,宋以詞。文學的發展變化有自身的規律,時代的興衰、世風的高低與文學關係也很大。
目前,整箇中國都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在努力使中華民族走向漢唐一樣的輝煌盛世。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曲線而言,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宣告了“中國時代”的來臨。但是,我們的軟實力、我們的文化,相對於我們的經濟能力則是可憂慮的。人是任何事業的主體,文化則是人的靈魂。中國的發展勢頭需要具有強大文化能力的人民來承擔。所以,文化已經成為中國走向“漢唐盛世”關鍵點。儒學的重新被發現,于丹《論語心得》的大受歡迎,易中天《品三國》的熱評如潮,都蘊涵著如下的文化真實——中國目前強烈地需要文化精神的支柱和凝聚力,一則以承載歷史與現實,一則以開闢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
可以說,1840年以來,中國的文學一直處於“復興文學”或“啟蒙文學”階段,而且都取法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美國、俄羅斯的文學成果,直接用來啟迪民智,工具性十分強,價值性民族性不彰。古代幾千年文化根脈沒有和新的文化形式有機地融合成為一種大文化生態。所以和國外的文學比較起來我們現在的文學成果就顯得單薄,關於這些,比較“新文化運動”和“法國啟蒙文學”一望便知。
事實上,我們發現,大文化的偉大之處往往在於從最直接的時代入手,超越工具性與急功近利轉向一種更深刻的哲學思考和深厚的民族心靈。從而使文化本身獲得永恆的生命。
唐詩的價值就在於此。在我們尋找我們當代合適的文學形式的時候,唐朝的偉大和唐詩的成功以及唐詩對於中華民族的持久、深刻、強大的影響,說明我們可以取法唐詩的形式並有機地融入我們的時代精神,塑造我們時代的文學典範。在這個意義上,李政的《琨侖六百首》有其不可磨滅的探索價值和時代意義。
如何看李政的《錕侖六百首》?我個人認為,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文化的一種本真回歸。回歸到哪裡?當然要回歸到最完美的藝術與時代精神的結合體那裡,也就是唐詩那裡。在唐詩那裡確實蘊藏著蓬勃而不可遏制的民族精神和大氣張揚的文化靈魂。不管詩歌的形式是靜雅出塵,是磅礴大氣,還是憂情雙並,都似乎給人一種靈魂境界的提升。對此,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無法企及。
正因為此,李政選擇“詩出於唐”的創作,讓我們感覺到中華民族復興的文化脈搏——不是直露的,不是聲嘶力竭的,而是一種雍容大度與從容,在無形的品讀中,人們感到自己境界在升華,修養在提升。因為李政是我們同時代的人,這種作用更為明顯。
唐詩沒有死去,如同中華的文化精神仍就生機一派。這種生機在李政的《錕侖六百首》中表現出來,我認為不是一個個案,而是一個可以期待的現象。
一段品讀
詩無達詁,意思是說對於詩經有很多種解釋,在我看來唐詩也是這樣,李政的詩也是如此。但是可喜的是李政給每首詩都做了原始的“翻譯”,對於我們了解李政的思想、經歷和時代的變化有很大幫助,對於我們感受詩的美感更有著巨大的價值。由於有李政的“翻譯”在我就選取一些我喜歡的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7頁 若有所失間
坐看夕陽遠,黃昏意不堪。
垂柳揮無意,若有所失間。
「意譯」
我坐著看那夕陽越來越遠,黃昏的心情很糟。垂柳有意無意地揮舞著,仿佛若有所失的樣子。
12頁 青花古藤
綠茶青花盅,琴聲和紫藤。
那時明月老,仍掛小樓東。
「意譯」
綠茶在青花瓷的茶盅里,澄綠如脂;琴聲與紫藤的搖曳相和。那個時候的明月已經老了,但仍然掛在小樓的東面。
13頁 卿 卿
君歸在途中,途中有清風。
莫下窗上鈴,聞聲可卿卿。
「意譯」
你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清風為伴。不要摘下你車窗上的風鈴,我聽到鈴聲,就感到你和夢在陪著我。
21頁 初 心
曾祈東君允,春入春草深。
人間成一笑,風雨卻認真。
青山猶待我,蘭花幾度嗔。
何以謂明月,不悔是初心。
「意譯」
曾經祈禱東君答應我一些事,春色浸入春草很深了。人間事可以一笑而過,風雨卻那么認真,簡直讓人無法應付。青山還等著我,是隱居,還是像大禹那樣弄個《禹貢》?那蘭花幾度表達了埋怨之意。對明月說些什麼?對自己當初的所有想法和做法,我都不後悔。
37頁 去年紅葉
又是西風露,去年紅葉林。
徘徊思無已,應有寂寞魂。
天涯多曉色,秋水浸沙痕。
輾轉成憔悴,明月照歸人。
「意譯」
又到了秋風冷露的時節,去年的紅葉林那么美,今年也是。徘徊中,思緒起伏不已,應當有寂寞的靈魂。天涯的曉色越來越多,秋水漫浸著沙痕。這么地輾轉難眠,很是憔悴;明月照著回家的人。
59頁 箜篌女
寂寞合手中,黃昏冀一逢。
春風柔似水,衣帶曳婉容。
桃花灼石欄,心事入古藤。
箜篌彈還罷,君近又朦朧。
言笑都不曾,初月奈何晴?
「意譯」
寂寞中雙手合十,希望黃昏能夠相遇。春風溫柔似水;你衣帶很長,面目婉約。桃花灼燒著石欄桿;心事泄露給古藤聽。彈著箜篌,不時地停下來;你靠近了,怎么身影忽然朦朧起來?唉,連在一起說話都沒有過,邂逅中真的能一見鐘情?
82頁 風起君心
風起君心還因水,畫到天邊已是雲。
青山萬里別猶在,一帆滄海月深沉。
「背景」
睹畫思人,思人而思斯人所在。
「意譯」
您的心中忽有所動,仿佛風從那裡飄來,那是因為你看到面前的水啊。那畫中的天邊滿是白雲。你佇立岸邊,那人遠在萬里青山之外了,但仿佛仍在相互招手。你看,那大海中的孤獨白帆使明月都顯得深沉了。
82頁 細雨塵夢
本來細雨殷塵夢,自是情痴老東風。
歸期已定黃昏後,花睡西窗再點燈。
「背景」
戀人將要回來,心卻再也靜不下來。末句取李商隱《夜雨寄北》“共剪西窗燭”之意也。
「意譯」
本來就是濛濛的煙雨讓夢兒更加深而迷離,那痴情的人害怕在年年的東風和等待里漸漸老去。不過,那人黃昏後就回來了,那再遲一些吧,等西窗的花睡了,我們一起點亮那盞燈。
139頁 寄
一片紅葉寄與誰?春風應到四月回。
紫墨已磨何妨寫,竹管卻成相思題。
瀟湘都是女英水①,洞庭未忘莊周魚②。
也待義山天地換③,還將美酒臥東籬。
「注釋」
①、女英水,娥皇女英的淚水匯成瀟水湘水。
②、莊周魚,莊子所鐘情的北溟之魚,所釣的大海之魚。
③、義山天地換。義山,李商隱。有詩云:欲回天地入扁舟。
「意譯」
這枚紅葉寄給誰呢?春風要到來年四月才回來。紫墨已經研磨好了,何方快意書寫?只是這竹管的竹子成了我相思的起因。瀟湘的流水都是女英的眼淚吧?洞庭湖也許不會忘記莊子的垂釣允諾。我常常期待將天地變換後,帶著美酒,在東籬邊淺酌。
139頁 並蒂
芳草斜陽且銜杯,舊夢都與雁南飛。
秋風枕上少年路,千里春去不可追。
縱然不悔從誰錯,每逢明月應自惜。
想來本是鴛鴦種,煙雨淑蓮並蒂歸。
「意譯」
趁著良辰美景,我們不妨舉杯漫飲;舊時的夢想都和大雁飛回南方了。秋風正吹過來,不知不覺,少年時光就在枕頭上流逝。春天已經很遠了,追不回來啊。即使知道錯在哪裡,並且為之不悔;但是每當明月東來,還是要愛惜青春。想來,都是情種,一同在煙雨里看那文靜的蓮荷,並肩而回。
208頁 畫外音
誰解青山畫外音?都來風雨始知心。
巫峽掩映琵琶面①,湘水纏綿虞舜恩②。
有鳥飛出憂鬱柳,無花傾照等閒身。
莫辭可與莊生釣③,應是四十年後春④。
「注釋」
①、傳說,巫峽有巫山神女,江水流過,如琵琶琴弦揮動;流雲飄過,如神女衣袖掩面。旖旎風情,使人神馳。
②、虞舜讓位大禹後,南巡,在瀟湘奏韶樂,未幾而崩。瀟湘多才士,和虞舜的青睞大有關係。
③、莊生釣,莊子釣魚,隱逸之風標也。
④、四十年後,人已近八十,人生已經有了定論,可以釣魚,安心歸隱矣。
「意譯」
誰能理解青山的畫外之音呢?都是因為我們共同迎擊風雨,我們才相互理解,成為知己。巫峽在雲雨的掩映中,有著神女彈琵琶的旖旎;湘水北去,這裡面有著虞舜許多的眷顧。那鳥兒飛出憂鬱的柳樹,那沒花的枝條照著無聊的身子。唉,這些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我想,如果四十年後,就有心情和莊子一起垂釣,相忘於江湖了。
214頁 插 梅
可待槐花可待綠,那時含羞少年玉。
海鷗點綴海中藍,雲山拋出雲外絮。
已羨畫眉心不語,為結青鳥種黃菊。
白紙窗台瓷瓶水,淋漓泉水正插梅。
「意譯」
那槐樹花可以等待而來,那槐樹葉的碧綠可以等待而來。還記得嗎?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害羞的少年,面如冠玉。我記得海鷗在藍色的大海中成為盛開的飛鳥;堆起來的雲朵在飄動中拉出一些絲絮般的雲彩。我十分羨慕張敞為妻子畫眉,但我不好意思說出來;但為了結識那為我傳遞情意的人,我種下了菊花。我看見那么脫俗的你,白紙窗下的窗台上,瓷瓶里裝滿了水,你用手捧著淋漓的泉水澆著插在瓶里的梅花。
269頁 ——建國六十周年紀念鄧小平
成周城起始周成①,如此周公退未能②。
蜀地雲煙出劍閣③,鐘山風雨數英雄④。
有情三黜還三起⑤,無意亦趨步亦從⑥。
若論平生吾不憾,晚來更念海棠紅⑦。
2008年11月25日
「注釋」
①、周朝的新都城成周營建竣工後,周公還政成王。暗指鄧小平將接班人的事安排好後,準備退休。
②、周公想退休但不被允許,也指鄧公。
③、指鄧小平離開家鄉,追夢人生,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④、在渡江戰役中,鄧小平是前敵總書記。協調各大軍橫渡長江。
⑤、指鄧公有名的三起三落。
⑥、指鄧小平改變毛澤東的治國路線,改革開放。
⑦、周恩來喜歡海棠,他對於鄧公有知遇之恩。所以,鄧公對於海棠念念有情。
「意譯」
周公建成周朝的陪都成周以後,周成王開始親政。但是,周公想退休回到魯國的想法卻不被允許。這多么像鄧小平啊。鄧小平就像他家鄉蜀地的雲煙,飄出劍閣,再飄到全國與世界。在橫渡長江的戰役中,他指揮三軍,點將群雄。鄧小平對祖國和自己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三落三起,生命力十分頑強。並且,他也十分有主見,不盲從毛澤東的路線,改革開放,扭轉中國發展的模式。如果說,回首平生,那么,他自問沒有什麼遺憾的。只是,越到老,他越感激周恩來的知遇。周恩來很喜歡海棠花。
276頁 碣石①問
碣石桃李欲抽紅,塞外春風雪未融。
幽州台上郁孤客,淺水灣邊或躍龍。
得病來傾渤海意,無眠也是故人情。
天涯有月約還在,不悔靈山②萬里行。
「背景」
2008年3月初,王世紅、孫玉華、申志亮在我手術前看我,後何義軍、邵繼國等人亦來看望,其他多人亦致意。心中感慨,蘊之久矣。久不成詩,不畏酸乎?一笑。
「注釋」
①、家鄉朋友多在秦皇島,碣石一帶。
②、靈山,佛祖釋迦牟尼所居之地,真經所在之處。
「意譯」
碣石山的桃李就要開花了,但是,關塞的白雪還沒有融化。我就像幽州台上孤獨的陳子昂,也許還像淺水邊就要飛起來的龍。可是,得病以後,這些還有意義嗎?但是,友情更讓我感動。聽說我得病,渤海邊的朋友們紛紛打來電話問候;深夜裡許多人都失眠了,這是朋友的情誼使然啊。在我心裡,只要我還能看見天涯懸掛的月亮,那么,我的理想與追求還在;就像唐僧一樣,只要到了靈山取得真經,萬里跋涉,艱難苦困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需要感受經歷,何言後悔?
283頁 念奴嬌·碣石懷古·雪
蒼茫大地,月吹落,千里關山擊雪。古塞曾經,逐鹿處,鐵馬魏家營壘①。碣石穿雲,海潮吞渡,雪滿天涯水。江山曾記?浪淘沙畔詩筆②。
因問年少曹公,橋玄青目,果是英雄許③?煮酒青梅,談笑處,應論千秋人物④。獨立長天,西風萬里,誰主沉浮宇⑤?人間換了⑥,短歌橫槊應酹⑦。
2000年
「背景」
余神往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大氣勢,俯仰千古,睥睨四海,真帝王之詩也。余亦激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儒雅浪漫,鐵槊金戈,乃文曲星之神來筆墨。他如魏武帝之《短歌行》,此責任天下,捨我其誰,超邁宇宙,心許天地之“佳釀”。余嘗求學碣石之側,時游之。回觀歷史:《尚書》之《禹貢》申述之。曹公征烏桓在《觀滄海》中徐徐賦之。二十八畫生在《浪淘沙·北戴河》再三致意焉。江山勝跡,可不留賦?後人之賦,綜合前賢,以明其志。
「注視」
①、曹操征烏桓,東出盧龍賽,登碣石觀大海,寫《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此征戰之地,亦為江山事,所以說“逐鹿”。
②、毛澤東在北戴河填過一首詞《浪淘沙·北戴河》,詞中寫到了魏武帝曹操,寫到了碣石山。
③、曹操年輕時。太尉橋玄對他十分器重,把妻兒老小都託付給他。認為曹操將是救世的大英雄。
④、《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青梅酒和劉備暢論天下英雄。什麼是英雄?曹操認為:胸有大志,腹有良謀。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⑤、化用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⑥、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里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⑦、蘇軾在《赤壁賦》中說,曹操“橫槊賦詩”。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說:一杯還酹江月。
「意譯」
蒼茫大地,月亮似乎被西風吹落,千里關山,飛雪如擊。盧龍塞曾經是曹操對匈奴的征戰之地;這裡,魏國大軍扎過營。碣石山像是射穿了烏雲,海潮吞沒了渡口,大雪瀰漫天涯。江山還記得嗎?毛澤東為此寫過《浪淘沙·北戴河》。
於是,想問一問年少時的曹操,橋玄那么欣賞你,果真把你看成是英雄嗎?煮酒青梅,你和劉備談笑之際,曾評論過千古人物。我獨自站在長天之下,面對萬里西風,不禁要問,誰主宰著人間的沉浮?如果像毛澤東那樣,能夠說,換了人間;那么,也許會像曹操那樣吟詠歌詩,橫槊舉杯。
298頁 蘭花約
辜負蘭花約,
始信春風容易別。
魏碑臨草草,
靜照窗前月。
還想去年時,
踏來湖岸竹林雪。
執手雙雙歸,
本是霜里蝶。
「意譯」
辜負了蘭花的約會,因此才相信,春風是容易離別的。草草臨帖著魏碑,窗前的明月靜靜地照著。
還想起去年的時候,一起踏來湖岸竹林的清雪。握著手雙雙回家,我們本來就是霜里的兩隻蝴蝶啊。
319頁 誰人的詩題
我不知道
這是誰人的詩題
只是
這雨
實在的迷離
像掛在你嘴角的憂鬱(啊,二十年了,我眼前還是那微笑的憂鬱)
我不知道
這是誰人的詩題
那是海邊的雨季
梧桐的葉片闊大
雨後的陽光淋漓
水泥路上有你
只有你
沒有傘
天空變得神秘
那個潤濕了的午後啊
我不知道
那是誰人的詩題……
還記得海邊的槐林嗎?
公路上的一切都淹沒在五月的槐香里
那沁香在你的鬢角縈迴(這純是我的猜想)
而海浪也藍得甜蜜
鷗兒匆匆地來了,又去……
那時,你一身陰丹蘭的裙衫
讓這世界變得出離
只是
二十年了
我不知道
這是誰人的詩題……
關於我的詩
(自序)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關於詩的功能,《毛詩序》說得很清楚。
竊以為,詩,只要能啟人境界,提取生活的美麗真實,通過短而雋永的吟詠唱和,由形式並內容地表現出來,給人以情以悟,提升性靈就好。
詩貴自然,“天然去雕飾”,此其為麗質天成,天才之作也;如李白。
然古來胭脂,更增伊人出塵本色,以學養成天然,和氏璧也;如杜甫。
所以,詩之好與不好,全在直覺,或第六感耳。此種感覺如擴大而社會之,即形成一種氣氛與文化生態,相互涵泳啟發,地靈人傑,一代風流,蓋得乎於斯。有唐一代,雖漁人樵夫,語言之間,必有佳句;晉及南朝,納涼指星,不忘王謝風標。此非一代事之簡單耳,乃時代靈魂在焉。其大而化之為文化,微而觀之為精神。其與後人亦多矣!
流水高山,高山仰止。雖伯牙子期不在正史,然知音之論,千古不易。故,萃索二十年之所寫,動吾心與情者,凡六百餘篇,以待君子。
蓋取《詩經》大意,因慕《左傳》之大夫,使於四方,必有《詩》。自春秋及炎漢,中華文化精神根脈斯在,宜重之也。
史遷雲,“……《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詩經》凡三百零五篇。
有唐之詩,固已成為經典。《唐詩三百首》,蓋取意乎《詩經》也哉?!《唐詩三百首》共三百一十三篇。盛唐之大氣與豪邁出焉。
吾詩於2007年以來居多,以其時間接近,人過而立,痛苦與思考者多。然於1988年以來亦有佳篇,作為成長足跡可也。
往事已矣,來者可追。何妨於“現在”之“閒暇”細品潤之先生“還看今朝”之意?
所解者何?《錕侖六百首》。
詩集凡六百一十八首,合《詩經》與《唐詩三百首》之數與意也。尤願我中華之復興,集成西周盛唐之文治武功,塑造陶冶國家民族之新文化與新精神。
詩集包括詩、詞、現代詩三部分。以詩居多。五言七言分置。吾於古風與律詩的分野不甚注重,但也注意區分,以饗讀者。另,為讀者更好了解詩意,每首詩詞的背景、注釋、意譯略備。
孔子自稱“述者”,亦通過六經注述發明本心;而詩歌擇情與事而歌,固需“作者”。“述”與“作”,皆文化推演之力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