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雲海

峨眉山雲海

峨眉山雲海是白雲的故鄉,是抓緊的世界,許多佛寺,都冠上了一個“雲”字,臣雲庵、白雲寺、集雲寺、臥雲寺、歸雲寺……隱沒在白雲深處的“銀色世界”里。站在捨身岩前,浩瀚無際的白雲在岩下翻湧,山峰猶如座座孤島,只現出青蔥的峰巔。雲海瞬息萬變,時而平鋪絮綿,時而波濤漫捲,時而簇擁如山,時而聚結蓬堆,時而分割如窟。隨著風勢,雲層縹緲多變,神奇莫測,如騎龍跨鳳,車輿隊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峨眉山雲海
  • 地理位置: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
  • 景點級別: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 著名景點:雲海
  • 峰頂海拔:3079.3米
峨眉山雲海,峨眉山四大奇觀,

峨眉山雲海

近代詩人趙朴初詩;“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
峨眉山觀日出,浩瀚壯闊,綿綿的雲朵悄悄地將朝陽托起。北宋詩人蘇東坡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草木姿。”有的說:這朝陽的溫馨育著山川草木;有的說:這陽光照亮了巴蜀大地;有的說:我伴隨著日輪,游在浩無邊際的太空。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屹立於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位於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東距樂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光是峨眉山最壯觀的奇觀。峨眉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79.3米。全山山勢巍峨俊秀而又樹木蔥蘢,有“雄秀”之稱。因為山體巨大,登山路線近百里,體弱者很難登頂。近年來建成了登山索道,遊人已可以輕鬆登臨,在極頂俯瞰萬里雲海。在金頂可欣賞“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四大絕景。峨眉山山上共有小佛寺數十處,寺內珍藏有許多精美的佛教文物。許多篤信佛教的老人不辭艱苦,一步一歇,歷經十數日始上山頂。峨眉山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人們探奇攬勝、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

峨眉山四大奇觀

天地皆造化, 自然有神奇,日出、佛光、聖燈、銀色世界(雲海)。是峨眉山著名的四大奇觀。
一、日出
峨眉山日出是四大奇觀的首景:說起觀日出,萬里山河到處可見,不足為奇;但在峨眉山金頂觀日出,感覺卻大不一樣,泰山、廬山、黃山觀日出,都在海拔2000米以下,而峨眉山高立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海拔3000米以上,鳥瞰縱橫千里的天府平原。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霽晨曦啟,陽光把雨露中的冰晶和水珠色相展示得淋漓盡致,
峨眉山觀日出,視野開闊,能滌盪胸襟,振奮激情,密切人與自然的關係、歷代詩人有不少詠峨眉山日出的名句。蘇東坡曾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涵草木姿-”范成大亦: “雲物為人布世界, 日輪同我行虛空”之句:明代詩人楊升庵“窗含曉日明巴蜀,樹綰煙雲鎖牧樵”也很有意境。這些流芳百世的詩人,詠唱了他們對峨眉山的真情。
金頂的日出是伴隨著寺中的晨鐘聲而起的.天將破曉,在碧藍的天空上,東方地平線橫抹著一道銀光,把天地區分開來,徐徐地上下擴展著。忽而,從天地的縫隙里擠出了一條咖啡色的光帶,這光帶漸漸由深變戌,由凝重的色彩變得明快,由殷紅變成金黃,似破殼的蛋心,不斷地向上涌動,周圍好似熔化的金水在緩緩地傾瀉流淌、霎時間,幾道光束像利劍劃破了這紫藍色的天幕。此時橙黃色的雲,朱紅色的雲,曙紅色的雲,都被鑲嵌上了金色花邊,相互交錯重疊,把道道光束橫剪成了幾段,向高空不斷地延展:殷紅的太陽籠罩在一層層暗紫色的薄紗里、朝陽不斷地穿透一道道雲彩,一個跳躍接著一個跳躍,冉冉地升上了地平線,把紫色的雲,紅色的雲,黃色的雲推向遙遠,巧疊成千奇百狀的彩色“山;巒”。山巒的下邊像是一條黃澄澄的天河在微微地流動,朝陽正在天河中向上浮,然後猛地一躍,帶著天河裡的金水,濕漉漉地升向高空,露出橢圓圓的、紅潤潤的笑靨。在不斷地升高中,很快變得渾圓渾圓,然後收斂了笑容,放射出刺眼的光芒,讓你眼花繚亂,千山萬水金色一片-此刻,滿天的彩霞,殷紅的朝陽,玉白的雪山,珊瑚色的“峨眉三頂”,與浩瀚的綿綿雲海,構成了一幅極為壯麗的天然畫卷。
二、寶(佛)光
四人奇觀中最奇特的峨眉佛光,千百年來馳名中外。佛光,佛教界認為是白毫相放射出來的光芒、白毫相是佛的三十二妙相之一。佛經中說: “世尊眉宇間常現白毫光,右旋左轉,如日中天,光明普照,”從引文得知,佛光是從佛的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佛在世或圓寂之後,均以此光照徹昏暗,開悟眾生,同登彼岸。
長期研究峨眉山的學者魏福平教授認為,佛光是日光在傳播過程中,經過障礙物的邊緣或空隙產生的衍射現象,當雲層較厚時, 日光在射透雲層之後,會受到雲層深部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這種反射再穿過雲霧表面時,在微小的水滴邊緣產生衍射現象,有一部分光束會偏離原來的放射方向,其偏離的角度與水滴直徑成反比,而與各色光的波長成正比。乾是,不同波長的單色光就逐漸擴大散開來,在人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彩色光環。但是,由於佛光出現的地理環境、時間,形態、色彩多種多樣,它只能限於佛光中的環形“攝身光”,而不能概之以全,成為普遍的定論-因佛光罕見於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的西峰之巔——金頂。上世紀初,科學界暫以“峨眉”二字為詞頭,定名為峨眉寶光、
峨眉寶光色彩之美,幻變之奇,出現頻率之高,在世界類似景觀中,確是無與倫比!
峨眉寶光,七彩紛呈,清晰可辨,幻變之奇,出人意料:環徑大的,每次出現的最佳時間一般在下午,能見時間長達2至3小時的為大現,反之為小現;環徑僅只l米左右為“辟支光”,又稱“辟支相”,系梵文Praiy-ekabudha的音譯,意譯為緣覺,力佛教三乘之一。能攝人身影的為“攝身光”;含宏山川,籠翠群峰的為“金橋”; 白色無暇者為“水光”等等、在峨眉山景區內,除常見於金頂之外,尚有天門石、接引毆、雷洞坪、華嚴頂等處也曾出現,惟金頂一處可見次數最多,每年有數十次之多。
范成大曾濃墨重彩寫下了《登光相台觀佛光》,特意為峨眉佛光而詠唱。詩大意是說: 《三皇經》中讚譽為勝峰的峨眉山,高高地插入雲天。一千多年前導引著藥農蒲公登上頂峰首先看見佛光的白鹿,而今似平又是攀登這佛教名山的嚮導-遍施吉祥的普賢大士,特地為我平鋪著浩瀚無際的兜羅綿雲,盛況空前地歡迎我這位不速之客。大士眉宇間放射出的白色毫光,與太空中的日月星辰,交織成光明之網,布滿人間天堂。
峨眉山西峰之巔的清晨,點點峰頭像一隻只小舟浮在無邊無際的雲海里,咫尺成了天涯,分不清高天還是大地,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圓融在這銀色世界之中。當金秋季節,寒意襲人,忽而驟雨傾盆,俄而霽色初開;霎時晨光曦曦,朝霞滿天,暈環七彩的佛光從崖腹中分娩而出,徐徐地蒸騰而起。寶光的光環中心明潔如鏡, 自己的身影被攝入環中,只能看見自己、
除西峰之巔外,在比西峰稍低的雷洞山頭還有又大又圓的寶光出現,很像是月華,又好像是日暈,給山川草木抹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奇光異彩。
再回望北峰之巔,更加宏大的環光橫跨在群峰之頂,一縷縷紫色的雲朵捧護著,築起了一道“金橋”,橫陳天際,久久不散。佛光的千變萬化,就是能知過去未來的仙人,也無法掐指卜定:它和佛經妙諦一樣,是任何語言不能說清的,只靠眼識怎能悟其究竟。釋迦牟尼說過:要
“六根”共識客觀世界,運用眼、耳、鼻、舌÷身、意,
因緣相契,才能全識、真識。在寶光中能看見自己的身
影,這是天,地、人圓融無礙的佛果,能得一見,確是三
生有幸。
三、聖燈
峨眉山的聖燈又名佛燈,和佛光一樣大有名氣,二者並稱峨眉山“兩絕”。聖燈被說成是“萬盞明燈朝普賢”,比起佛光來更難得一見。但只要你掌握了它出現的規律就有希望了。看聖燈要具備四個自然條件:一是雨後初晴;二是天上沒有明月;三是山下沒有雲層;四是山頂沒有大風大雨。古往今來,見聖燈的人不少,連看三夜的大有人在。清代高僧徹中大師在《朝峨山記》中寫道:
是夜,僧報聖燈現,憑閣觀之,空中隱耀得數十燈,有數燈最明,上下相承,又有漸飛至寺前者。伏虎聖燈罕見,余不及於峰頂睹燈,今補觀於此,尤屬異數。連觀三夜,余憩五日而後行。
徹中大師在金頂沒有看到聖燈,到伏虎寺卻補上了,還飽覽了三夜,真是幸運奇緣,說明只要因緣具足,就會有求必應。
峨眉山能看到聖燈的地方,不止一處,靈岩寺、伏虎寺、華嚴頂、洗象池,天門石,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但最漂亮壯觀的還是金頂。
如果在沒有月光的夜晚,毛毛細雨灑過,清風徐徐吹來,天空像紫羅蘭葉色,在金頂向西北望去,覆蓋著玄武岩的千佛頂、萬佛頂和金頂並立,密密的冷杉林叢緊緊擁抱著這“峨眉三峰”。金頂下是壁陡的攝身岩,如刀砍斧劈直抵大岩腳,垂直高度足足有600多米。岩畔和岩體的縫隙里,長滿了紫色的金頂和亮鱗杜鵑,在月黑之夜裡,仍依稀可見。金頂之上聳立著玉宇瓊樓似的華藏寺,下面是睹光台,台上是臥雲庵。夜色從天上降臨山頂,寺里的鐘鼓之聲上揚太空,撲面而來的陣陣晚風,把這遠翔太空的鐘鼓之聲卷了回來,伴著“呼呼”林濤,在你耳邊旋渦似的“嗡嗡”作響,除了“脫脫”的木魚聲之外,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了。在這靜靜、恬適、安謐中是期待聖燈出現的最好時機。
約至9點左右,人們貓著腰, 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攝身岩下。在夜色中,星星點點的瑩光閃爍在山巒中。開初,總以為是農家的燈火,並不引人注意,過一會兒,千點、萬點逐漸增多,還以為是峨眉城裡和鄰近村鎮初上的華燈,其實這就是峨眉聖燈——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頃刻之間,無數燈光密布岩下,隨風上下,憑著眼睛的視覺,有渾圓,有橢圓;有的大如碗,甚至像直徑盈尺的繡球;有的小如珠,小如豆。大的小的,由近及遠,千變萬化,忽大忽小;有的下沉谷底,有的飛向空中,浮浮沉沉。瞬息間,這燈火飛出了岩口,飛上湛藍的天空,宛若繁星點點;飛入靜寂的杉林,林中的螢火與之相形見絀;飛進肅穆的殿堂,長明燈也黯然失色……看著、看著,人影和燈光似乎化為一體,究竟有多少光點,誰能說得清。還是佛門弟子說得好,那就是“恆河沙數”,由於自然變化原因,目前能遇上這樣的機會幾乎是不可能了。
散文家許欽文1934年在《峨眉山的景物》一文中,用了較大的篇幅來闡述聖燈的成因。他說:有很多人以為峨眉山有著一種奇異的昆蟲,一到晚上會發光;有的以為是一種發光的礦物;有的認為空氣中有一種能燃燒的物質,因受氣流的摩擦而燃燒;有的認為是一種能發光的樹葉。用望遠鏡望去,可知那些光原來有兩種:其中一種數目不多,比較短點、紅點,也靜點;另外一種綠瑩瑩的、長長的不斷搖盪著。前一種是山下村舍里的燈和光,街上的路燈等等;後一種是峨眉城裡和附近集鎮青龍、九里一帶的水田和河流映出了星星的倒影,以上觀點皆有所據。
最近有一新的發現,說聖燈是一種附著在樹枝上的密環菌,遇到空氣中的濕度達到100%時發光,乾燥後光亮現象消失。這種帶菌枝葉之所以能在黑夜裡螢光四射,完全是因為密環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後和空氣中的氧元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結果。這和一千多年前徐太妃詩中“細雨濕不滅,好風吹更明”;以及400多年前王士性《遊記》中“俟聖燈一至,數千百如亂螢,撲之,皆木葉耳”是十分吻合的。聖燈的千古之謎,總算有個科學的解釋。
四、雲海
銀色世界是佛說的三千大幹世界中最圓滿的一個世界。
金色世界和銀色世界同是佛菩薩的說法道場,是佛弟子悟道成佛的淨土。為什麼要將這銀色世界的桂冠贈給峨眉山呢?這是因為綿綿如雪的雲海,銀光四溢的峨眉山月,長年呈現的聖潔雪景,被譽為玉樹瓊花的霧凇,以及橫陳西天的貢嘎雪山,構成了一副天然畫卷。站在金頂往東面看,銀白色的雲團靜得像一簇簇鬆軟的棉花,平平地鋪在攝身崖下,形成了一片茫茫的銀色世界!
峨眉山的雲海,是由一片片低雲團組成,上半年以層積云為主,下半年以積狀雲和層積雲相合而成。峨眉山的霧日年平均為3之2天,甚至多達338天,這低雲多霧匯成的雲海和其他地方的雲海大不相同。峨眉山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雲低,雲海中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山,雲濤舒捲,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佛教中的“慈航普渡”。趙朴初居士 “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詩句,是對這一景致的絕妙寫照。
登上海拔兩千多米的洗象池, “白雲生衣底,蒼穹跨杖頭”,雲海全在你的腳下,而不是在遙望中的彼岸。這時的人自然就身在銀色世界的佛國里了。峨眉山到處是雲的世界,許多佛寺,都冠上了一個“雲”字,臥雲庵、白雲寺、集雲寺、臥雲寺,歸雲寺……
在雲之上觀賞峨眉山月, 自然是“月光清朗照乾坤”,用皎潔如玉來形容峨眉山月,可以說是毫不誇張的。詩人李白走遍了半箇中國,長城月、洞庭月、西湖月、青城月、秦淮月、采石磯下的水月……盡覽無遺,但詩人十分鐘愛峨眉山月,在《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詩中,全詩16句,竟有7句在詠峨眉山月:
峨眉山從紅色盆地中拔地而起,相對高差2600多米,山腳是“芳草芳花春自融”,而山上卻又是“峰頂四時如大冬”:在海拔2000米以上, 山谷中有大半年積雪難以消融,再加上年平均14l天的雨淞和139天的霧凇,氣候非常特殊。宋代詩人馮時行《峨眉山》詩: “岩巒皆創見,草木半無名、翠削山山玉,光搖樹樹瓊:”是對峨眉山雨淞、霧凇奇觀的寫照。
當你站在金頂,向西望去,還可看到我國第四高峰,海拔7590米貢嘎山。它是綿延2000多里的大雪山主峰,如玉砌冰雕,雄峙西天,似覺伸手可觸。
《格薩爾王傳》中把峨眉山稱作大象山,這和普賢菩薩騎瑞象登山建道場的古老傳說相契合、當旭日東升的雪霽之晨,披上層層瑞雪的峨眉山,真像一頭白色瑞象,卷鼻舒尾,走向雲海的彼岸,走向殷紅的朝陽、每當紅日西斜,七彩繽紛的佛光,像阿褥達池裡的蓮花,從浩瀚的雲海中升起,正如郭沫若觀峨眉後所吟誦的 “玉峰迎旭日,銀海納長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