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莊王

岷山莊王,尊稱冉駹王,羌語自呼羌王之音。冉駹王生年不詳,出生在四川省茂縣鳳儀鎮(古為會州),羌族。冉駹王陵據《敵偽資料》第二卷記載,分別在茂縣城水西、波西兩個羌寨坦蕩的農田中,當地俗稱“金龜”、“銀龜”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岷山莊王
  • 別名:冉駹王
  • 國籍:中國
  • 民族:羌族
  • 出生地:四川省茂縣鳳儀鎮
  • 尊稱:羌王之音
再現,歷史淵源,時代變遷,

再現

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其中一座王陵被掘盜,發現“冉駹王陵”碑刻和一些衣物。建國後當地羌民改土造田,八十年代挖土淘金中發掘有無齒的石磨,長勾青瓦(接頭齒狀),古房石牆、木柱等建築文物。冉駹王陵高大雄偉,其中一座高出地面近50公尺,基寬100多米,成塔狀,與寧夏銀川市效大夏羌王陵相似,形如埃及的金字塔。

歷史淵源

冉駹國建於公元前771年,國都在茂縣小盆地的風儀鎮。古代四周樹木參天,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出產水稻,冉駹王是蜀山氏羌部蠶叢王后世的一位著名羌王,成名在西周初年。冉駹國強盛時期,據《讀史方輿記要》記載,地域南到漢嘉(今四川樂山市),西到大渡河,北到甘肅酒泉,東到四川嘉陵江西岸。《太平環宇記》載:“冉駹羌國,領具十。”《華陽國志》載,有戶25萬,125萬人口。

時代變遷

冉駹王定國安邦之道重刑罰。根據冉駹國南北長,境內多山險交通難行的特點,推行重法治,對各地殺人越貨,稱霸作惡者重以刑罰,大多判定死罪。由於刑罰嚴,全國各地社會安定,民心向上。後世大夏羌國的御史大夫謀寧克根據前世冉駹王重法治國的經驗,在公元1112年向夏崇宗皇帝上書道:“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國之方,無非食貨”。
冉駹年代,平川低洼地帶夏天多洪水災害,族民大多居住在山區台地高坡以避水害,故形成顯著的山地民族文化。在民居建築上,根據蠶叢王“依山居止,壘石為寶,高者十餘丈”的碉房建築,演變為較低矮寬大的單戶民居房的邛籠建築,形成各地城堡似的羌寨。山區多峭壁懸岩,阻礙交通道路,便發明在懸岩上打石洞栽木樁上鋪木石板為路的古棧道。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蜀西古“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同時發明了索橋,山區溝河縱橫,難於通行,有的河面很寬,古羌人才能智出眾,便以山竹編為竹索牽數股於河面上空,然後鋪木板為索橋。索橋古稱笮,在大渡河區的沈黎郡古稱為笮都。築石屋成羌寨,走棧道,過索橋成為羌人山地文化的顯著特色。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冉駹》載道:“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汶山為郡。至地節三年,夷人以立郡賦重,帝乃省並蜀郡為北部都尉。……其王侯頗知文書,而法嚴……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十餘丈,為邛籠。……宜畜牧。有氂牛,無角,——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毪。出名馬。有靈羊、可療毒。又有食藥鹿……麝香……”冉駹羌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族民富足。草地牧區和山地河谷各高山牧場畜牧業發達;山區盛產各種名貴藥材;木材;在岷江、涪江、嘉陵江、大渡河流域農業區豐產五穀。得天時地利人和,促成冉駹國力強盛,能居安四川西北地區和陝西、青海、甘肅三省南部的廣大地帶。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冉駹國併入秦王朝版土。秦統天下之前,冉駹國民居安一方,在自己的國土上生活了五個半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