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北花鼓

岳陽北花鼓

岳陽北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岳陽北花鼓戲的劇目、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特色十分鮮明。 岳陽北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當地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戲,大都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泥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豐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戲,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懲惡揚善的內容。這些傳統劇目,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陽北花鼓
  • 俗稱:花鼓子
  • 興起岳陽臨湘的新牆河流域
  • 流行平江、汩羅、湘陰以及湖北通城
簡介,劇種歷史,劇種特點,傳統劇目,劇種聲腔,

簡介

岳陽北花鼓
岳陽北花鼓戲是一種民間小戲劇種。俗稱“花鼓子”,興起於岳陽臨湘的新牆河流域,流行於平江、汩羅、湘陰以及湖北通城、崇陽、通山、蒲圻和江西修水、銅鼓等縣。新牆河流域自古以來文化發達,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岳陽北花鼓戲就是在這一帶民間歌舞藝術的基礎上並受外來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舞台語言來源於當地方言。1952年定名為岳陽北花鼓戲。

劇種歷史

據有關史料記載,岳陽北花鼓戲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岳陽北花鼓戲萌芽階段。即地花鼓階段,其聲腔為一唱眾和,嗩吶鑼鼓伴奏。這便是岳陽北花鼓戲的雛形。從現在岳陽北花鼓戲傳統劇目中,還保留著的《五痴》、《五展》、《十送》等劇目中,可以看到那種對子歌舞演唱形式的影子。二是成熟、成型時期。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縣誌》記載:“鄉民搬演小戲,終歲不休,……”這時的岳陽北花鼓戲已是比較成熟的小戲劇種了。從同治時盛行的“小戲”開始,到光緒時角色、行當的日益豐富,岳陽北花鼓戲進入了逐步完善的階段。

劇種特點

岳陽北花鼓戲的劇目、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特色十分鮮明。

傳統劇目

岳陽北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不少,據不完全統計有123出。其中鑼腔劇目72出。包括19出為專用鑼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戲,53出用鑼腔正調演唱,多屬大型劇目。51出琴腔劇目中,34出為“單句子”一腔到底的劇目,17出用“單句子”結構曲調或“單句子”與“夾句子”混合使用曲調演唱。“單句子”劇目情節完整,多為大、中型正劇,如《郭巨埋兒》、《曹安殺子》、《經堂變牛》、《五娘行孝》、《打刀救母》等,這些劇目大多是隨川調傳來的。
岳陽北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當地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戲,大都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泥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豐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戲,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懲惡揚善的內容。這些傳統劇目,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岳陽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在民間對子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細膩的藝術特點。小旦行有“三嬌”、“三妖”、“三俏”等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段和優美動人的扇子功等,表演套子多,規範化程度比較高。岳陽北花鼓戲演員十分注重扇子功的練習與運用,有“無分天氣寒暑,扇子不離身邊”的戲諺。它是小旦、小丑、小生必練之功。其中小旦的扇子功更為突出。

劇種聲腔

岳陽北花鼓戲的聲腔,分為鑼腔(打鑼腔)、專用鑼腔散曲岳陽北花鼓戲和琴腔三類。
鑼腔
屬於曲牌體結構,是在“一人起唱,眾人和腔”的民歌、山歌基礎上形成的,起初為鑼鼓伴奏和人聲幫腔。50年代增添了伴奏過門和伴奏樂器。它又分為南路鑼腔和北路鑼腔。南路鑼腔情緒柔和,旋律流暢,板式變化比較靈活,適應性強,善於表達各種情緒,運用比較廣泛。北路鑼腔,是在南路鑼腔基礎上,受沅、澧流域酬神和宗教音樂的影響而派生出來的,它的情緒淒切傷感,板式變化不多。
專用鑼腔散曲
大都為“二小”和“三小”戲保留下來專用於某一劇目的曲調,多依從劇目命名。這種民歌體結構的曲調,一唱眾和、旋律輕快活潑,音樂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