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青瓷

岳州青瓷

岳州青瓷是古老的傳統制瓷工藝。岳州窯在今湖南湘陰縣境內,因歷代隸屬岳州而得名·特別是青竹寺東漢窯址和城關鎮晉唐窯址文化遺存面積占據了縣城湘江東岸約5公里的河沿、山崗,窯場密布,延續時間15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州青瓷
  • 延續時間:1500多年
  • 地點:湖南湘陰縣境內
  • 歷代隸屬:岳州
起源,岳州窯之最,特點,創作靈感,

起源

“岳州窯”在今湖南湘陰縣境內,因歷代隸屬岳州而得名。近年來,湘陰縣湘江兩岸發現了鐵角嘴唐宋時期、青竹寺東漢時期、文星鎮晉唐時期、蘆林潭隋唐時期、百梅村宋元時期和烏龍嘴宋明時期青瓷窯址26處。與民間傳說“湘陰有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的說法相符合。特別是青竹寺東漢窯址和城關鎮晉唐窯址文化遺存面積占據了縣城湘江東岸約5公里的河沿、山崗,窯場密布,延續時間1500多年。
岳州窯主要由立式圓形窯和斜坡式龍形窯形成,制器有建築裝飾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觀賞器等;品種有碗、壺、盤、碟、缽,多系罐、杯、燈、虎子、蓮花尊、梅瓶、雞首壺等;釉色有米黃、豆青、蝦青、白釉、褐色釉、醬釉、淺綠、青釉等;裝飾工藝有蓮紋和幾何刻花、印花、畫花、釉下點彩及雕塑等。
由於水路順湘江入洞庭通河通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窯制器造型豐富、品種齊全,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均有出土發現。

岳州窯之最

一、最早的青瓷
從多處岳州窯窯址堆集層及漢晉墓發掘中,發現許多漢、晉、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尤其是“青竹寺”窯址發現了紀年款布紋青瓷片(銘文“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縣城古墓葬出土的青瓷四系罐、油燈、碗、碟等都是“岳州窯”制器,一起出土還有“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錢幣,佐證了系漢三國兩晉器物。專家認定,“岳州窯”為最早的青瓷。
二、最早使用匣缽腹燒
湘陰馬王堪龍形窯址系屬兩晉、南北朝、隋代窯址,維繫時間長,文化層面清晰可辨,窯壁用方磚砌成,窯內布滿幾種不同的匣缽排列整齊,堆放有序。用匣缽燒制器物,受熱均勻,可防止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粘結,同時疊層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潤,只要匣缽完好可重複使用,為窯工們節約了成本,增加收入。
三、最早的官窯
馬王堪窯址考古發現有一件內刻“官”字款的匣缽,同時在兩晉、南北朝堆集層面發現“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兩漢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據此,可以認定該窯燒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由此定論“岳州窯”實屬官窯,也就驗證了歷代流傳的湘陰有“四十八皇窯”的說法。
四、最早的釉下彩
從漢、晉墓葬及窯址中發現釉下點彩碗、水盂、四系罐、盤口壺等“岳州窯”器,呈豆青、淺黃,釉下點彩呈褐色,改變了前朝單色釉制器,為後世釉下彩繪奠定了基礎。釉下彩繪源宗此處,在兩晉點彩遺風上又有創新,釉下彩繪重筆大寫意花卉、詩詞等,與釉面色彩對比強烈,也稱兩彩,體現了工匠們的大家風範。

特點

一 胎色灰白、器形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
二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
三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
四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
五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

創作靈感

再造岳州青瓷,是在繼承中的大膽創新,以岳州青瓷的基本制瓷原理為基礎,結合當代生活飲茶習慣,創造性地推出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的當代岳州青瓷。
色澤:天青,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天青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印花:印花是岳州青瓷的一大特色。為了體現湖湘文化特色,再造岳州青瓷,選取了湖湘文化淵源——楚文化經典圖案系列,其中以馬王堆漢墓及青銅器圖案為主要設計紋飾,強化岳州青瓷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蘊。
瓷質:岳州青瓷胎質細膩、青白,造型古樸、器形厚重、美觀大氣,用以飲品湖南安化黑茶,口感更加自然、醇厚,是難得的黑茶茗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