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圩鎮

岳圩鎮

岳圩鎮位於靖西市東南23公里處,東靠湖潤鎮,西鄰壬莊鄉,北接同德鄉、化峒鎮,南與越南接壤。全鎮總面積99.63平方公里,該鎮地屬山區,多為岩溶峰叢谷地,東西兩側為連片岩溶峰叢,東西兩側為峰林谷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岳圩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西百色市靖西市
  • 下轄地區:7個村(街),60個自然屯
  • 電話區號:0776
  • 郵政區碼:533804
  • 地理位置:位於靖西市東南23公里處
  • 面積:99.63平方公里
  • 人口:1.33萬
  • 機場:百色巴馬機場
  • 火車站:靖西站
  • 車牌代碼:桂L
簡要概況,歷史沿革,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產業結構,招商引資,社會建設,家庭類型,

簡要概況

岳圩鎮位於靖西市東南23公里處,東靠湖潤鎮,西鄰壬莊鄉,北接同德鄉化峒鎮,南與越南接壤。全鎮總面積99.63平方公里,共轄7個村(街),60個自然屯,1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3萬多人。

歷史沿革

岳圩鎮宋、元、明、清至民國皆為頻峒。清光緒間改為頻峒團,團駐岳圩。民國21年改鄉,屬南區。解放後1950年初屬化峒區,後稱第二區。同年11月增設第四區於壬莊,改屬第四區。1952年區駐從壬莊遷至岳圩。1958年改稱岳圩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稱公社,1984年10月改鄉,1992年改為鎮。

自然資源

難灘河自鎮西北方入境,流經大興、岳街兩村(街),至7 4號界碑入越南境,境內河長約7公里。自化峒鎮與岳圩鎮交界的十九渡橋以下有連續急灘,浪花飛濺,煙霧滿天,魚過尤難,故名難灘河。該河兩岸風景怡人,著名的有大興風光等。鎮境內河段水質良好,水勢也較平緩,適合於漂流旅遊。預計幾年之後,難灘河跨國漂流旅遊將成為岳圩鎮乃至靖西縣極具特色的旅遊項目之一。
岳圩鎮35kV變電站工地岳圩鎮35kV變電站工地

交通運輸

岳圩鎮地處中越邊界,向北有柏油公路可至縣城,南可往越南重慶、高平,東西方向有沿邊三級柏油路貫通,西可達壬莊鄉、龍邦鎮、安寧鄉等直至雲南省,向東可至湖潤鎮、大新縣等地。岳圩口岸距鎮政府所在地僅1.5公里,在不久的將來,岳圩口岸將成為靖西市與越南進行跨國貿易的重要基地之一,發展前景廣闊。
岳圩鎮

產業結構

岳圩鎮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現有耕地1385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黃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有烤菸、生薑、杉木、水果等。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為2572萬元,糧食總產量591.2萬公斤,財政總收入88.18萬元。鎮區集貿市場每年成交金額約500萬元,成交貨物有30多個品種,成交數量每年約有250噸,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貿易量每年均有增加。
農業主種水稻、玉米,兼種黃豆、紅薯,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田七等。年產糧418.90萬公斤,人均有糧333公斤,人均純收入232元,生豬年末存欄6000頭,耕牛5435頭,馬88匹。有魚塘水面約200畝。鎮辦企業有農機廠、農機站、錳礦場、林場、畜牧場、磚瓦廠等,年產值99.42萬元。

招商引資

作為靖西市境內中越邊民中草藥材主要交易場所的岳圩口岸,中草藥交易越來越旺,讓參與中草藥材經營的不少中越邊民從中掙到不少錢。靖西縣以中越邊民通商為依託,充分發揮岳圩口岸優勢,有針對性的開發我國必需的品種,儘量滿足中越邊民互市進口需要。由於岳圩口岸中草藥材十分旺銷,越南眾多邊民把金不換、何首烏、三豆根等中藥材帶進岳圩口岸進行銷售,中藥材銷售量增長很快。岳圩鎮的不少邊民瞄準互市行情,參與中草藥材合法經營。平時搞日用品、糧食經營的岳圩口岸個體戶梁鳳金,利用商店靠近岳圩口岸優勢,也參與中草藥材經營活動, 據了解,岳圩口岸中越邊民互市鋼材、飲料、日用品等各類進出口產品中,中草藥材占很大的比重。岳圩口岸中草藥材交易量達250噸,貿易額不低200萬元.
圩鎮邊民貿易圩鎮邊民貿易

社會建設

該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進行了全面的農村電網改造,有線電視覆蓋率達100%,人民民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每年均有較大的提高。現有國中1所,國小校(點)12個,有教職工143人,在校生1898人。2002年通過了百色市“普九”驗收。在衛生方面,有衛生院1所,幹部職工16人,2002年通過了市創建“愛嬰醫院”驗收。轄區內7個行政村都設有村衛生室,村醫生和村保健員共16人。2000年以來通過抓沼氣池建設項目,全鎮共新建池520座,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家庭類型

按照默多克的家庭類型可以分成核心家庭、主幹家庭、聯合家庭三種類型。邊境貿易發展之前的岳圩鎮,家庭結構趨向於擴展家庭的大家庭的發展方式,結婚並不馬上分家,而是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直到最小的兒子成家,才會考慮讓諸子另立門戶,而父母會考慮和最小的兒子一起居住,就是分家的諸子也會居住在父母家的附近,以能相互照應。父權是家庭中的權威,負責組織家庭的生活和生產,這是由農業社會的特性決定的,不分家是能保證土地的穩定性,從而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家庭集中了經濟、生育、養育等多個方面的功能,那么,一個大家庭,顯然比小家庭有更強的功能;在應付農業社會隨時發生的天災人禍的變故,大家庭比較小家庭,也更有抵禦能力。
而在邊境貿易逐漸改變傳統大家庭存在的社會背景的時候,家庭的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根據2005年田野調查資料統計,以一對夫婦與其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核心家庭最多,是家庭類型的主要形態;主幹家庭次之;聯合家庭最少。家庭規模普遍不大,以4-6口人的家庭最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