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豆藤根(岩豆根(中藥))

岩豆藤根(中藥)

岩豆根(中藥)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岩豆藤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的根。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補血活血,祛風活絡之功效。常用於氣血虛弱,貧血,四肢無力,痢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岩豆藤根
  • 別稱:雞血藤根、岩豆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崖豆藤屬
  • :香花崖豆藤
  • 分布區域: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微甘,性溫。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補血活血,祛風活絡。

主治

氣血虛弱,貧血,四肢無力,痢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貧血:岩豆藤根30g,五香血藤15g。泡酒服或燉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2、治關節風濕痛:雞血藤乾根30-60g,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重慶草藥》:“孕婦忌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長2-5m。枝被褐色短毛。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長15-30cm;葉柄長5-12cm;托葉線形,長約3mm;小葉片5,革質,具短柄;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有時為卵形,長4-15cm,寬2-3cm,先端鈍漸尖,基部鈍或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略被短柔毛或無毛,網脈密集而明顯。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組成圓錐花序,長達15cm,密被黃褐色茸毛;苞片小,卵形,小花梗長約5mm,被絨毛;花密集;萼鐘狀,5裂,密被銹色茸毛;花外面白色,密被銹色茸毛,內面深紫色,花冠蝶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內彎。莢果狹長橢圓形,略扁平,長7-12cm,寬14-25mm,近木質,密被銹色茸毛。種子1-5顆,扁長圓形。花期5-8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雜木林與灌叢中,或陰處岩邊。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行氣和血。治風濕筋骨疼痛。”
2、《重慶草藥》:“行氣活血,破瘀生新。治跌打損傷,吐血,氣血不和,筋骨疼痛。”
3、《貴州民間藥物》:“和血,解熱。治紅白痢,癆傷疼痛,貧血。”
4、《湖南藥物志》:“祛風除濕,行氣和血,舒筋活絡。主治風濕關節痛,虛弱四肢無力,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