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韭(石蒜科蔥屬植物)

山韭(石蒜科蔥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韭(Allium senescens L.)是石蒜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的橫生根狀莖。鱗莖單生或數枚聚生,近狹卵狀圓柱形或近圓錐狀,內皮白色,有時帶紅色。葉片狹條形至寬條形,肥厚,基部近半圓柱狀,上部扁平,葉緣和縱脈有時具極細的糙齒。花葶圓柱狀,高度變化很大,下部被葉鞘;總苞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至近球狀,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稀更短,基部具小苞片,稀無小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紫色;外輪的卵形,舟狀,略短;花絲等長,內輪的擴大成披針狀狹三角形,外輪的錐形;子房倒如狀球形至近球狀,花柱伸出花被外。7-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東部)、新疆(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從歐洲經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直到西伯利亞都有分布。 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山韭,味甘辛、性溫,無毒,具有藥用價值,中草藥利用中用作健脾開胃、溫中舒筋,散瘀止痛等功效。山韭根系可緩解疲勞,治療和緩解風寒痹痛,切碎後放入開水中,配入蔥須、蒜皮、花椒等,放入水中煮沸,敷於痹痛處。山韭花鮮花搗汁,外用塗抹,可緩解蚊蟲叮咬之癢。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韭
  • 拉丁學名:Allium senescens 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天門冬目
  • :石蒜科
  • 蔥屬
  • :山韭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粗壯的橫生根狀莖。鱗莖單生或數枚聚生,近狹卵狀圓柱形或近圓錐狀,粗0.5-2(-2.5)厘米;鱗莖外皮灰黑色至黑色,膜質,不破裂,內皮白色,有時帶紅色。葉狹條形至寬條形,肥厚,基部近半圓柱狀,上部扁平,有時略呈鐮狀彎曲,短於或稍長於花葶,寬2-10毫米,先端鈍圓,葉緣和縱脈有時具極細的糙齒。
花葶圓柱狀,常具2縱棱,有時縱棱變成窄翅而使花葶成為二稜柱狀,高度變化很大,有的不到10厘米,而有的則可高達65厘米,粗1-5毫米,下部被葉鞘;總苞2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至近球狀,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4倍,稀更短,基部具小苞片,稀無小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紫色;花被片長3.2-6毫米,寬1.6-2.5毫米,內輪的矩圓狀卵形至卵形,先端鈍圓並常具不規則的小齒,外輪的卵形,舟狀,略短;花絲等長,從比花被片略長直至為其長的1.5倍,僅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擴大成披針狀狹三角形,外輪的錐形;子房倒如狀球形至近球狀,基部無凹陷的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7-9月。

近種區別

山韭與冀韭Allium chiwui F. T. Wang & Tang)極相似,但冀韭的花為白色至黃色,花葯黃色,小花梗基部無小苞片而不同於該種。
山韭
山韭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東部)、新疆(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從歐洲經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直到西伯利亞都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繁殖方法

山韭種子在10-30℃的範圍內可以萌發,15-25℃下的發芽率高於其它溫度下,15-25℃為萌發的適宜溫度範圍,發芽率達84.17-90.83%。在5℃低溫和35℃高溫條件下不萌發,在10℃和30℃下,發芽率分別為69.17%、31.67%,山韭種子的最低萌發溫度介於5-10℃、最高萌發溫度介於30-35℃之間。山韭種子在20-22.5℃之間發芽指數為27.82%、活力指數為35.04%。山韭種子的發芽勢在浸種72小時後達到最高為68.89%,高於不浸種處理的。

主要價值

山韭,味甘辛、性溫,無毒,具有藥用價值,中草藥利用中用作健脾開胃、溫中舒筋,散瘀止痛等功效。山韭根系可緩解疲勞,治療和緩解風寒痹痛,切碎後放入開水中,配入蔥須、蒜皮、花椒等,放入水中煮沸,敷於痹痛處。山韭花鮮花搗汁,外用塗抹,可緩解蚊蟲叮咬之癢。山韭菜子主要成分為生物鹼、皂甙、硫化物和苦味質。中國民間有用山韭菜子煙燻法治療小兒牙蟲的記載,用韭菜子煙燻法有直接殺滅米象和防止中藥飲片在貯藏保管中生霉生蟲的效果,且不影響中藥飲片的顏色氣味和性狀的變化。山韭花有良好的營養食用價值和廣泛的使用價值,1千克野生山韭花的蛋白質含量比1千克韭菜花蛋白質含量高5倍左右,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等營養成分,可以作為食材加工食用,也可適量放入食品中用作調味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