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

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是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指導下,參照全國兄弟省、市同類社團協會的模式,由世界華人宗親會和長治市、晉城市、太原市共同發起,由一大批熱心學術研究和弘揚中華炎帝文化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老幹部、專家學者倡導和組成。2007年6月4日在省城太原金港大酒店召開成立大會,即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86名代表參加了會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范堆相、原省級領導閻元鎖、閆愛英等出席並做了重要講話。會議推選閆元鎖同志擔任本會名義會長,范堆相、閆愛英為首席顧問,理事長由原山西省晉祠賓館總經理張庚富擔任(兼任秘書長),副理事長分別有長治市委、晉城市委特派代表,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史耀清、趙奎元和太原市政協主席姬和平擔任。會議提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的工作思路,明確了堅持科學發展,聯絡世界華人,挖掘農耕文化,弘揚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造福炎黃子孫的宗旨,明確了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炎帝文化學術研究活動,促進山西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
  • 成立時間:2007年6月
  • 工作成就:緊緊圍繞全省工作大局
  • 宗旨:團結和組織
成立時間,工作成就,

成立時間

研究會於2007年6月初在山西省民政廳登記註冊(晉民社證字0864號),具有全省性民間文化社團法人資格,業務主管部門原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12年6月28日變更為山西省社科聯管理。研究會內設機構為秘書處(辦公室)、學術研究部、策劃聯絡部、編輯出版部(《華夏炎帝》雜誌社):先後發展單位會員11個,個人會員48個。

工作成就

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自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全省工作大局,把握本會宗旨,以團結和組織有志於研究炎帝文化的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士,積極開展炎帝文化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以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探索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的途徑,繼往開來,為山西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經濟建設服務為己任,積極組織開展炎帝文化研究和各項文化活動,在挖掘、整理、弘揚炎帝文化,促進中部崛起上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精心籌劃,大膽嘗試辦好會刊。2008年5月創辦會刊《華夏炎帝》雜誌,經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為內部期刊,雙月刊。先後編印38期,印刷60000餘冊,作為本會交流溝通的渠道和載體。
二是群策群力,集智聚能打造炎帝文化巨著。六年多來,本會致力于山西炎帝文化的搶救、發掘、整理、研究、繼承,集中精力組織編寫了《炎帝匯典》巨著,全書11卷,130萬字,300餘幅圖片,堪稱是全國最完整的炎帝文化工具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編制出版的炎帝文化系列叢書《法眼看山西》、《慧眼看上黨》、《探索發現炎帝陵》等十幾種書籍列入了“山西省文化惠民工程”圖書系列。
三是攀親結貴,廣泛交流,積極籌建以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為主題的炎帝文化城。本會多年組織收集的上萬件古老農機器具,被國家農業部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和領導認為實屬全國之最,文物價值極高,發展空間之大,彌足珍貴,充分反映著中華農耕文明5000年的歷史年輪。2011年7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許嘉璐會長,派人專程來山西調研考察後,決定與本會在山西聯袂打造以“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為主題的“炎帝神農文化園”。該項目得到了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認可支持,立即批轉太原市相關領導,太原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專門召開會議進行研究落實,以市政府辦公廳會議紀要發文,明確規劃、供地等重大事宜,籌備工作順利有序進行。特別是2014年8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成果開發中心主任李傳章蒞晉考察後,倍感鼓舞,被厚重、積澱、豐富的大量炎帝遺蹟、遺址、遺存及搶修保存的“活化石”深深吸引,表示要派考古隊進行考察,並欣然答應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果開發中心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聯袂合力共建。以期凝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財智,牢牢把握時代靈感,依託文化界、藝術界和媒體界的群策群力,深度挖掘蘊藏在民間和社會各階層的傳統文化精髓,在保留民族傳統風采的同時,賦予其新時代的人文內涵和國際化的價值訴求,由此構築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嶄新格局,構建一個可以匯聚天下炎黃子孫,來晉開展文化交流,經貿往來,信息傳播,項目對接和旅遊觀光的國家級文化平台,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四是繼承創新,精心指導傾力打造炎帝故里。中國人號稱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帝和農耕文明的首創者,對人類有:神農泉邊嚼百草尋良藥;羊頭山上嘗五穀得嘉禾;老頂山下用倉頡造文字等八大貢獻。根據目前國家的考古資料證明和海內外專家論證,神農泉在我省長子縣的發鳩山(現稱四星池),神農本草經365種藥材和長子縣的365種完全吻合。羊頭山在長治、長子、高平一帶。老頂山下就是上黨盆地長治市,是倉頡造字的原創地,炎帝神農活動傳播範圍之大,深度廣度是任何和地區不可比擬、無法替代的。視為炎帝神農氏人文活動原生地的湖北神農架發現中華民族創始詩《黑暗傳》,唱出了“神農上了羊頭山······找到粟子有一顆·····八種才能成粟谷·····後人才有小米飯”的史實。視山西、上黨、羊頭山為炎帝神農氏開創農耕偉業的正宗發祥地。
2004年,日本東海大學渡部武教授和中國農博館研究所胡澤學所長等專家來晉考察後,編纂了《三晉農耕文化》一書,充分論述了:中國農耕文明有多長,山西農耕文化就有多久,農耕文化就是炎帝文化,炎帝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文化,還原了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本來面貌。
2013年夏,台灣商人葉宏燈董事長參觀了我省高平的羊頭山後,認為山西炎帝文化最原始、最原創、最厚重、最精華、最具權威、最有價值,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根系和祖庭所在,是不需要打造的世界先進文化的名片。隨即帶領了80餘名台籍神農信徒,在我省高平市召開了一次海峽兩岸炎帝文化論壇,表態要發動台籍4萬多炎帝神農信徒,來支持山西炎帝文化事業。
山西高平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境內留下許多炎帝神農的遺址遺蹟、碑記石刻和事跡傳說,總計石碑100多通、廟宇40餘處,甚至因炎帝活動而得名的村地名約有20處。2014年5月 17 日,高平市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啟動。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總投資1.4億元,總占地面積70多畝,包括文物保護、仿古建築、道路綠化等四大部分,預計年底可完成主體工程。其中仿古建築全部為木質結構,建成後將呈現一個氣勢磅礴、莊嚴肅穆的炎帝陵。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第一大帝,是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史稱農皇。莊裡村炎帝陵是我們炎黃子孫尋根問祖,謁陵掃墓的神聖之地,是中華第一陵。炎帝始祖農耕文化是連線兩岸各族兒女的精神紐帶,修復保護高平炎帝陵,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當好東道主,傳好接力棒,攜手中部崛起做貢獻。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中部六省炎帝文化論壇”於2013年9月在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賓館召開,出席會議的六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負責人,經過認真討論,達成了共識,以“弘揚炎黃文化、促進中部崛起”為主題,開創炎黃文化團體,跨省橫向聯合進行學術交流,項目對接,相互支持的新模式。設立“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論壇會會長聯席會議”,籌辦應屆論壇的輪值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為“執行主席”。力爭練好自身功,做好本職工作,在開放、包容、友誼、共贏中,籌辦好中部論壇,喜迎中部炎黃貴賓蒞並交流、考察、觀光。要為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提供文化、精神、智力、才力、信息、發展等服務。
六是搶抓機遇,奮力趕超,整合聚能籌建“山西省華夏炎帝基金會”。山西省炎帝文化工作曾得到過省級領導袁純清、張寶順、李雁紅、郭海亮、申連彬、梁斌、宋北杉、姚新章、呂日周、王庭棟、郭裕懷等領導的關心支持。海內外、省內外,尤其是台灣同胞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聯合會的眾多的專家與學者聲援和建議,山西是最有條件和資格打造成代表國家級炎帝文化品牌的省份,別的省里僅靠傳說、故事等建起了不同形式的炎黃紀念館,打著炎黃文化的旗幟風光無限,在“無中生有”中發展壯大,而山西則守在寶貴的炎帝故里,面對眾多的原始的、價值極高的遺存、遺蹟徘徊不前。這將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甚至是犯罪。山西應搭乘轉型發展、文化強省的快車,堅定地擎起炎帝的大旗,合力打造好炎帝文化城這個信息互通聯結接海內外,走向世界的平台。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作為山西唯一全面研究炎黃文化的公益性機構,順應形勢,肩負重託,經山西省民政廳批准,於2014年8月31日,成立了“山西省華夏炎帝文化基金會”。這將是山西炎帝文化前行的大事、盛世、幸事。也將是山西炎帝事業的新征程和新起點。 山西炎帝工作牽動著和承載著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為首的全國各省市同類協會的夢想和期望;體現了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聯合會的夢想和強烈願望;代表著台灣炎帝信眾4萬餘名台胞的共同夢想和心愿,體現著世界華人宗親會和山西籍的全球華人的共同心愿和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