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寧武縣

山西寧武縣

山西寧武縣境內河流分屬汾河、桑乾河兩大水系。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區降水較多,在600mm以上。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在歷年記錄中,降水年際變化十分明顯。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寧武縣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
  • 面積:2198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大陸性氣候
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地形地勢,水文特點,行政區劃,鳳凰鎮,陽方口鎮,東寨鎮,石家莊鎮,薛家窪鄉,涔山鄉,迭台寺鄉,余莊鄉,新堡鄉,東馬坊鄉,化北屯鄉,西馬坊鄉,懷道鄉,區劃調整,

歷史沿革

漢置樓煩縣,魏、西晉因之,永嘉年廢。
北魏於今縣境東北太平村置太平郡,別置廣寧郡、神武郡。
北齊廢廣寧、神武2郡入太平郡。北周廢太平郡。
608年(隋大業四年)於今鳳凰鎮西南50千米寧化村置樓煩郡,隋末陷廢。
唐末於樓煩郡故治置寧武軍,取北魏廣寧、神武二郡尾字為名,後廢。
952年(五代北漢乾佑五年)置寧化軍,後廢,又置固軍,屬嵐州。
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改固軍為寧化縣,故治在今城關西南寧化村。
980年(宋太平興國五年)於縣置寧化軍,縣屬之。
1070年(熙寧三年)廢縣。
1086年(元佑元年)復置寧化縣,1104年(崇寧三年)廢。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再置寧化縣。
1182年(金大定二十二年)升寧化軍為州。
1221年(蒙古太祖十六年)州、縣俱廢。
1370年(明洪武三年)置寧化所,故址在今化北屯鄉(原寧化鄉)。
1467年(成化三年),寧武設關,並配備了三關總兵,統領寧武關、雁門關、偏頭關三關軍事。為山西鎮。
1725年(雍正三年)寧武始設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
1749年(乾隆六年)知府周景柱等編修《寧武府志》,歷13年而成,共12卷。1857年(鹹豐七年),知府常文遴和阿克達春合編《續寧武府志》1卷。
1860年,下白泉人殷開國回響熊六發動的白蓮教農民起義,在下白泉一帶安營紮寨,給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1906年,丁致中、南桂馨、谷思慎在寧武創辦山西省立第五中學,宣傳三民主義。
1913年,寧武始設郵局。
1934年,修建寧武火車站,有道發線三股。
1937年10月20日,日軍第一次侵入寧武縣城。10月7日,屠殺居民近4000人。同年10月14日,120師收復寧武。同年,北同蒲寧武段建成通車。
1938年,日軍再次侵入寧武縣城。4月1日駐寧日軍北逃朔縣。
1946年7月1日,寧武解放。
1970年6月,寧岢鐵路完工。
2005年5月8日,寧武第一個網站-----寧武人誕生,其後寧武網、寧武吧、寧武線上等網站紛紛出現,寧武進入了網路時代。
2006年7月7日,東寨鎮發生爆炸慘案,死亡49人,為寧武有史以來傷亡最大的案件。[1]

自然地理

氣候特點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按1959年山西省氣象局氣候區劃,屬高山嚴寒區和寒冷乾燥區。特別是:氣候寒冷,多大風,冬季漫長,無霜期短,山區雨多,其它地區雨量偏少,溫度差別大,雨量高度集中於7月和8月。氣溫、降水有明顯的垂直分布,光照時間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陽坡和背陰坡有很大差異。
年平均氣溫6.2℃,極端最低氣溫-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較差為30.0℃。無霜期120至130天。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835時,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區降水較多,在600mm以上。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在歷年記錄中,降水年際變化十分明顯。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寧武縣自然地理

地形地勢

地勢高峻,山嶺縱橫,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東部有雲中山,以土石山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雞關山和老龍庵等。以大石人梁為最高,海拔2428m。西部由管涔山、蘆芽山組成,寧武縣諸山層巒疊嶂,峻峭壁立、密林叢生。西南部為呂梁山,北部為洪濤山,東北部為禪房山。從縣東北境的盤道梁起,至西南境的石家莊鎮止,共有大小峰巒99座,最低山峰分列縣之南北兩端,最低海拔是陽方口河西村1260m,境內平均海拔2000m。縣內山峰以分水嶺為界,分列於南北兩境。全縣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形總貌山西向東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兩翼下滑。山地占總面積95%,為1888.32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m以上者,有49座,占山峰總數的54%。其中:
管涔山是陰山余脈,古稱晉山之祖。主峰荷葉坪山位於寧武、五寨、岢嵐三縣交界處,在西馬坊鄉南,海拔2787米,是寧武全境的最高點。但頂部寬闊平夷,豐饒的高山草甸,自古以來是理想的天然牧?? 蘆芽山海拔2736m。坐落於縣西南與五寨接壤,山中有四紀冰川遺留的萬年冰洞。還有神秘的高山天池群,碧波錦鱗。
禪房山坐落在縣東北部的薛家窪鄉賈家窯村,海拔2106.01米,山體敦實。

水文特點

寧武境內河流分屬汾河、桑乾河兩大水系,主要有三條河流:
汾河為第一大河,源於縣內東寨鎮西北約一公里處管涔山腳下,水出峭壁,從石鑿“龍口”中流出,龍門上古人石刻“汾源靈沼”四字,即汾河正源。大廟鄉樓底村後背,距“汾源靈沼”24公里之汾河溝,也是汾河之源。汾河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3/4,為1649平方公里。
汾源海拔1602米,出口流量為0.2立方米/秒。從北向南、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管涔山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屯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方廟、十里橋、用湖屯、石家莊、陽方、定河、潘家灣,入靜樂縣境。
洪河原無名,1964年全縣統一規劃,將懷道、圪瘳兩溝匯合而成的主流取此名。源於東莊鄉三張莊村東溝,系汾河一級支流,全長38公里,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504平方公里,占境內汾河流域面積的31%。
恢河是寧武第三大河,為桑乾河上游。源於余莊鄉分水嶺腳下,境內長32公里。流域面積301平方公里,平均縱坡1%。平均寧武圖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較大,枯水期常呈斷流。1959年於陽方口橋處實測,河寬180米,平均水深0.81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從西南向東北,流經余莊、苗莊、壩上、楊莊、城關、大河堡、馬家灣、石湖河、麻峪寨、石嘴子、陽方、河西。至陽方口鎮入朔州境,向北流經大同盆地,入官廳水庫。

行政區劃

鳳凰鎮

村委會數59,自然村數62。
包括禿蘭餒、南溝、 車道坡、 汪鐵溝、 前鳳凰、 小南溝、 迷喳咀、 染峪、 半溝、 上河南、 黃土崖、 朱家溝、西張家溝、 下河南、 柳溝、 豆色圪餒、 石碣莊旺 、李家莊、 小莊旺、 楊莊、 大河堡、 姜莊、周家堡、 杜莊、 李家窯、 東關、 劉家園、 孟家窯、 胭脂、 張家梁、 柳溝灣、 張家窯、 段家山、水草溝 、 嶺溝、 韓家背、 麻峪、 馬莊、 後石湖、 北關、 南辛窯、 馬連溝、 馬家灣、 王虎莊、 小莊子、雙牆、 石碣上、 東張家溝、 水泉窪、 西關、 朱家岩、 黃土坡、 後鳳凰、 莊子上、 龍骨岩、神堂溝、 小安、 李家莊、 窯子坪、 梁家莊旺、 賀家溝、 新華寨等。

陽方口鎮

村委會數28,自然村數28。
包括陽方口、莊子上、暖水灣、袁家窯、大水口、河西、陽方、冀家莊、石嘴、東麻峪寨、西麻峪寨、石湖河、火燒溝、西梁、前石湖、三岔、三府窯、寺兒岩、大村、黃草梁、北新窯、達達莊、大窪、郭家窯、賈家堡、半山、馮家山、南莊子等。

東寨鎮

村委會62,自然村數62。
包括東寨、店耳上、車道溝、李家圪洞、下鸞橋、炭窯坪、三馬營、壩溝灣、官家莊、王家溝、石輝溝、南岔、寺耳溝、窯子灣、前井務溝、淨家崖、小西溝、魏家溝、和沿溝、南山、東寺、鷂子溝、蘑菇營、姜莊、後井務溝、大窪、謝崗地、南梁、二馬營、麻地溝、上鸞、石窯溝、大廟、李家陽坡、灣子、馬家莊、南溝廟、咀子上、天井溝、樓底、五垧地、張廣坡、前村、後村、黑林里、代家陽坡、上圪洞溝、下圪洞溝、高橋窪、前馬侖、後馬侖、樺林溝、社科、串上、高家山、大溝大窪、馬圈灣、沈家溝、李家溝、陳家坡、王家溝等。

石家莊鎮

村委會數11 自然村數11
包括石家莊、十里橋、川湖屯、溝口、北梁岩、沙溝岩、馬頭山、吳家灣、潘家灣、陽方、定河等。

薛家窪鄉

村委會數36 自然村數37
包括李子樹樑、薛家窪、劉家山、西紅河、洞兒上、西麻地溝、賈家窯、姬莊、西地、大石灣、西溝、梨元河、黃草圪餒、寬溝、盤道梁、殷莊、東趙家溝、常峪、段莊、郭莊、茹家窯、寬草坪、水窪、宋家溝、下白泉、中白泉、大泉上、上白泉、大堰梁、高崖上、韓川、梨園坡、項家山、仝家溝、羊道坡、圪謬、東麻地溝等。

涔山鄉

村委會數28 自然村數28
包括岔上、小石洞、大石洞、漚泥灣、壩兒溝、王化溝、張家崖、宋家崖、鞦韆溝、程家圪洞、豹子溝、紫峰崖、東樓溝、謝家溝、石片溝、暖水河、五花山、小石門、春景窪、霸王嶺、王家山、大景溝、周家溝、牛頭岔、正掌溝、丁家灣、麻地溝、寺耳溝等。

迭台寺鄉

村委會數14 自然村數14
包括圪謬、大陽坡、嶺焉、梅家莊、隔河、口子、西土窯、東土窯、黃嶺、山只會、安子梁、虎洞溝、大樑上、下莊子等。

余莊鄉

村委會數39 自然村數39
包括余莊、下余莊、壩上、廟耳溝、東壩溝、硫磺溝、苗家焉、東棧溝、分水嶺、寺溝、榆樹坪、前村、薛家溝、陽坡上、西棧溝、大木廠、小木廠、苗莊、正溝、三百戶、窯溝、正窪、後子溝、東莊、黃土坡、後村、郭家莊、寺耳上、東溝、張道溝、東村、石咀頭、海子背、暖泉溝、圍溝、馬營、海樑上、歹口子、前村等。

新堡鄉

村委會數23 自然村數23
包括新堡、戈家窯、紅土溝、接官亭、舊堡、嶺底、蘆草溝、石板橋、桿木溝、熊溝、石壩溝、炭窯溝、碾泉、趙家溝、鴉呼崖、梁家溝、劉家溝、王家灘、王家溝、石壩、獅子溝、達子營等。

東馬坊鄉

村委會數25 自然村數25
包括東馬坊、南溝、莊旺、豆莊、跑泉溝、回官石、達達店、蔥溝、柳子焉、西溝、腰莊、石窯子、上莊、輝順溝、後車道溝、麥染溝、神溝、水桑坡、朱家溝、趙家坡、白崖河、川溝、耿家坡、前車道溝、趙來咀等。

化北屯鄉

村委會數53 自然村數54
包括化北屯、頭馬營、山寨、北屯、散岔、李家庵、北正溝、崔家溝、陳家半溝、大場、大寨、大廖溝、前黑豆溝、後黑豆溝、張家莊、西羊溝、劉家背、陳家莊、郝家溝、水南溝、上小廖溝、下小廖溝、孫家溝、張家半溝、劉家屯、大北溝、梁家溝、梁家山、菜地溝、峁上、支家溝、李家山、丁家溝、鐵蘆溝、寧化、南屯、子方廟、南門口、張家山、沙梁、邱家山、口子、教場、黃家山、蒯屯關、高家半溝、好水溝、瓦窯坡、李家窪、牛心會、趙家溝、石窯會、鄭家山、辛莊等。

西馬坊鄉

[村委會數43 自然村數43
包括西馬坊、李家溝、圪洞、槍乾溝、營房溝、蔥溝、馬駒溝、西溝、陳家灘、高崖底、南正溝、吉家坪、東溝、北溝灘、包掌灣、小峪、榆林溝、姚家溝、溫家窯、韓家溝、周家山、張家山、任家山、榆木橋、黃土峁、席麻窪、西庵、斜坡、黑石窯、劉家岩、張家溝、車道溝、前吳家溝、後吳家溝、細腰、壩里、小輝窯溝、饅頭山、狼迫溝、達茅庵、夥伙溝、梅洞、大輝窯溝等。

懷道鄉

村委會數22 自然村數23
包括懷道、黃松溝、白馬崖、官地、廟嶺、小南溝、大玉皇、寺灣、長乙珍、下官莊、中馬坊、左眼溝、圪洞溝、南溝、圪謬溝、上官莊、王閣寨、天王塔、大灘溝、乾溝、鹿圈溝、屠溝、謝家坪等。
合計:村委會數463 個,自然村數473 個。

區劃調整

1997年,寧武縣轄4個鎮、18個鄉:城關鎮、陽方口鎮、東寨鎮、石家莊鎮、化北屯鄉、東莊鄉、輝順溝鄉、懷道鄉、薛家窪鄉、涔山鄉、寧化鄉、東馬坊鄉、新堡鄉、春景窪鄉、大廟鄉、前馬侖鄉、下白泉鄉、西馬坊鄉、余莊鄉、圪繆鄉、迭台寺鄉、盤道梁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1年,寧武縣區劃調整(以下資料需要核實):城關鎮更名為鳳凰鎮;大廟鄉、前馬侖鄉併入東寨鎮;盤道梁鄉、下白泉鄉併入薛家窪鄉;春景窪鄉併入涔山鄉;東莊鄉併入余莊鄉;輝順溝鄉併入東馬坊鄉;寧化鄉併入化北屯鄉。至此,全縣轄4個鎮、10個鄉:城區街道;鳳凰鎮、陽方口鎮、東寨鎮、石家莊鎮、薛家窪鄉、余莊鄉、涔山鄉、化北屯鄉、西馬坊鄉、新堡鄉、迭台寺鄉、圪廖鄉、懷道鄉、東馬坊鄉。共有463個行政村,473個自然村。縣政府駐鳳凰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