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鎮

山江鎮

山江鎮(苗文:Zenb Bleat Gud)位於鳳凰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2005年行政區劃調整,將原板畔鄉併入山江鎮。合併後,全鎮面積104.2平方公里,共轄21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1.86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316人,99%以上為苗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江鎮
  • 外文名稱:Zenb Bleat Gud(苗)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湘西州鳳凰縣
  • 電話區號:0743
  • 郵政區碼:416200
  • 地理位置:鳳凰縣西北部
  • 面積:104.2平方公里
  • 人口:1.8676萬人
  • 方言:苗語東部方言,漢語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熱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山江苗寨
  • 車牌代碼:湘U
  • 歷史名人:龍雲飛
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特色資源,趕集,馬鞍山苗寨,旅遊資源,

地理環境

山江鎮位於鳳凰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為鳳凰縣兩大苗族聚居地之一(另一處為臘爾山鎮)。山江鎮苗語叫bleat gud(叭咕),意即乾旱的山洞。據文字史料記載;在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曾在這裡修築苗疆邊牆(也叫內長城),後廢之。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修築苗疆邊牆時,山江苗區屬邊牆外的隔離區,即生苗區。鳳凰直隸廳建立之後,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在此建立兵營,駐有重兵把守,稱為總兵營。至今還有關卡城堡遺址。山江鎮轄15個村寨,60多個自然村落,總人口為11582多人,苗族占99%以上。
山江鎮
由於山江地處鳳凰縣的中心腹地,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十分完好。民俗風情文化資源蘊藏豐厚,是一塊民俗風情神秘文化未開發的處女地,發展和開發民俗風情文化旅遊有著很大的潛力,是我縣開展民俗文化旅遊的風水寶地。
山江鎮建鎮以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改革開放 20年來,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安定,一個新型的山江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山江鎮有鳳(凰)一臘(臘爾山)公路橫貫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山江鎮境內交通極為便利,鳳臘、鳳麻公路穿境而過。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屬中亞熱帶濕熱季風氣候。山江鎮位於鳳凰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2005年行政區劃調整,將原板畔鄉併入山江鎮。合併後,全鎮面積104.2平方公里,共轄21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1.86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316人,99%以上為苗族。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769.2萬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產業2075.6萬元,下降10.8%,第二產業87.6萬元,增加11%,第三產業606萬,增加9.8%,人均收入766元,同比減少50元。農業總產值2075.6萬元,減少11%,糧食總產量2015.97噸,減少23.2%。工業總產值87.6萬元,增長6.3%,實現利潤18.3萬元,稅金9.63萬元。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占總面積26%,有水杉、杜仲、銀杏等30多種名木,林產品主要有桐油、油茶、核桃、板栗。水資源豐富,水資源蘊藏量達87萬立方米。優勢經濟項目是菸葉和旅遊業。
2005年全鎮共種植菸葉3379畝,實現收入467.78萬元。旅遊業異軍突起,以山江苗族博物館、民俗風情農家樂為主的景區景點吸引眾多中外遊客,年內共接待遊客3萬多人次,門票收入120多萬,實現旅遊收入600多萬。

特色資源

趕集

山江苗語叫叭咕, 離古城23公里, 是一個典型的苗鎮,是湘西最後一代苗王統治中心。一條清澈小溪穿鎮而過,鎮邊山巒起伏,石峰奇巧,林木秀麗,民居多為五柱八瓜三間土牆瓦屋,鎮口有一小亭,亭前一坪約半畝,坪上碑書“對歌台”三個大字,這是苗家人“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等節日盛會的地方。走過鎮後即可看到高聳的石樓和古色古香的房子,這便是原“苗王”龍雲飛的宮殿。
山江苗鎮逢農曆三八趕集,趕集這天,十里八鄉的苗民都來到這裡,窄擠的市場鬧鬧嚷嚷,充耳都是苗音,外地人不懂苗語,只有看神態和動作來猜測他們是在談價還是在敘舊。市場上物質應有盡有,對外地遊客來說最盛興趣的還是苗族特有的衣、飾、生活用品。
怎么那個年輕後生在調戲姑娘?那你錯了,這在表示好感呢!你若到鎮邊去看一看,大樹下,岩石後那一對對“趕邊邊場”唱情歌的情侶成了一道風景線,千萬不要去攪和!有興趣要在黃昏之後,在鎮邊公路上看那一群群的男女對歌,比智,那歌聲、笑聲、激動人心。
集鎮中最醒目的當屬身著盛裝,腳穿花鞋,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這些苗家女子,眉似彎月,眼含秋波、笑靨迷人。衣服、褲腳皆縫有花邊刺繡,腰上系有手編花帶,圖案新奇,色彩鮮艷,頭上還扎著一大坨絲帕,真是好功夫!身上的項圈,手鐲、耳環、牙釺、裙鏈和銀花都是銀製品,既是盛裝飾品,也是家境財富的顯示,旅遊者一般都買這些苗家飾品做紀念。游餓了你一定得嘗一下以酸為主的苗家菜,酸魚、酸肉、酸菜……

馬鞍山苗寨

馬鞍山苗寨名字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說,苗寨背後的兩座山象馬鞍因山而名馬鞍山苗寨。二是說,苗寨及附近山洞是乾嘉苗族民起義將士製造馬鞍的地方,因記事而叫馬鞍山苗寨。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都突出了“馬鞍”的重點,這就是馬鞍山苗寨的特殊性和神秘性,參觀遊覽馬鞍山苗寨可以看到其他苗寨難以看到的奇景,見到其他苗寨難以見到的異俗,聽到其他苗寨難以聽到的故事,學到其他苗寨難以學到的知識。
馬鞍山苗寨最大的特點,是湘西和黔東邊區最典型的“寨堡一體”的軍民兩用建築群,大小不一的石頭民房,沿著轉彎抹角的石板路,緊密而巧妙地布置在四面高山包圍的窩坨谷地。四面山頭築有堅固的護寨碉,寨邊用石頭壘起了牢固的護寨牆,全寨要道口共豎了四大八小十二道護寨門。所有碉堡,寨門和民房都有槍眼,互為屏障,彼此依託,視線相顧,火力交叉,易守難攻。偶有人侵著進寨,也會被相似的路段,相似的建築,迷失方向,無處可逃,且多處阻擊,四面挨打,必死無疑。解放前,龍清富率匪劫寨,剛進入“追冬”小塘邊,即遭村民反擊,狼狽逃竄,擁擠在山溝里,翻不過寨牆,被打死了五十餘人。僥倖逃脫的人說:“馬鞍山苗寨是鐵桶苗寨,迷魂鬼寨,神奇古寨”。乾嘉苗民大起義時,清軍的總兵營設在現在的總兵營飯店附近,與馬鞍山苗寨相距一公里,築有營盤,關門死守。三個月不敢進犯馬鞍山一次,直到起義軍做戰略撤退四個月後,清軍才破門燒寨慶祝他們的“無功大捷”。總之,在漫長的歷史爭鬥中,馬鞍山苗寨,與蔑亮苗寨和明果苗寨,構成犄角連環防線,包圍總兵營,保衛苗王府,保證乾嘉苗民起義苗王吳天半和湘西苗王龍雲飛的安全。為此,馬鞍山苗寨又叫苗王寨。苗王寨靠石頭碉,石頭堡,石頭屋,石頭牆的巧妙建築,形成了“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寨堡一體的典型,苗族人民的安居寶地,苗族文化的金色搖籃,苗寨風情的影視拍攝基地。《湘西苗族風情》、《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情歸風雨橋》、《瀟湘風雲》、《好人龍清秀》、《本色衣》、《鄭培民》、《兄弟》等十多部影視劇攝製組都到這裡拍攝外景。世界著名音樂家譚盾,俄羅斯等國藝術家都到這裡參觀訪問,體驗生活,創作佳作。宋祖英創作組的詞曲作家們在成功地創作了《鳳凰天下美》的同時,還給馬鞍山譜寫了一首《石頭寨之歌〉》,石頭山,石頭路,石頭縫裡 流出苗家的好情歌,小背簍,木扁擔,苗家 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好生活。

旅遊資源

山江鎮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鳳凰的西北方向,距縣城19公里,它處在鳳麻公路與鳳臘公路的交界處,過去因戰事而俗稱總兵營。苗族人口占全鎮1.86萬人口的99%,歷史苗寨星羅棋布,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是民族文化旅遊的鄉村風情游、自然風光游的中心地。這裡有雄奇的中國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苗嶺群山和雀兒峽谷群,有碧綠清澈的千潭湖(水面約80多畝),有全國最大的民營博物館——山江苗族博物館,有近20處保護完好的古村落等。該鎮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古樸的歷史風貌、厚重的文化底蘊、濃郁的民俗風情、秀美的山水風光構成了獨特的資源優勢。
山江鎮作為該縣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地區,依託本區域民族資源優勢,已從千年封閉的“古苗寨”迅速變成了人民交口稱讚的“白日場”。“山江”兩字,在國內外新聞媒體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到鳳凰縣山江旅遊的國內外遊客越來越多。天一亮,不管陰睛雨雪,行銷攤點就開始忙碌起來,僅山江苗族博物館門口就有二十多個作坊、店面和攤點,形成了“民族民間文化展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氛圍濃厚的一條街,山江人民已大步奔向富裕之路。目前山江是鳳凰縣苗族文化保護區的龍頭,湘西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的視窗,湘西苗族節慶活動的最佳基地,全國多所民族院校的教育實習基地;是研究東部方言苗族的活化石地區。2002年正式成立鳳凰縣山江苗族文化保護區;2007年被湘西州人民政府定為湘西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視窗,進一步肯定了山江苗族文化保護區的地位和價值,並已成為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發展的先進典型。
山江苗族博物館
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學,湖南省湘西地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原副州長龍文玉和他的家人,在世界鄉土文學大師、著名苗族作家、教授研究員沈從文和著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的大力支持下,乘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沐浴〈中國文物法〉的雨露陽光,創辦了中國鳳凰山江苗族博物館。博物館占地1864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藏品一萬多件,總投資兩百多萬元。裡面共分為九個館,還有一場一園。即第一館,普通農家;第二館,古代住所;第三館,殷實人家;第四館,武士家居;第五館,服飾掠影;第六館,繡女之家;第七館,匠人居室;第八館,巫師小屋;第九館,文人陋室。還有新修的庫房樓、貴賓樓、生活區和苗族風情園。把實物布置、專業演示的民眾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
本館以家庭文化特徵為切入點,通過苗族家庭這個社會細胞,把歷史的真實性、嚴密的科學性、鮮明的民族性的高度藝術性融為一體,向人們展示苗族同胞在數千年遷徙生活歲月演遞,勞作不息、奮鬥不絕的發展歷史和奇異神秘、絢麗多彩的苗族文化畫卷。苗族博物館以其珍貴豐富的文物展品吸引著中外參觀者,兼之,博物館坐落在民族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情濃郁、山光水色奇特苗寨之中,占盡了天進、地利、人和、讓我們走進苗族博物館,讀一部苗族生活簡史,看一幀苗族社會縮影,看一座苗文化殿堂,看一幅苗族英雄畫卷。
苗族博物館座落在被稱為“苗王府”的神秘之地鳳凰縣山江鎮叭咕苗寨,占地1864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展品最多的民營苗族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共分九館兩樓一區一場。九館為:“苗家農舍”、“古代住所”、“殷實人家”、“武士家居”、“服飾掠影”、“繡女之家”、“匠人居室”、“巫師小屋”、“文人陋室”,此外,還有庫房樓、貴賓樓、生活區和苗族風情活動場(苗族風情小園)。
苗王府是國民黨中將司令,湘西最後一代苗王龍雲飛的府宅,它濃縮了苗族民居的所有精華,為你解讀湘西苗王的神秘生活;真正了解湘西土匪的神秘內涵。是湘西末代苗王的發跡地,也是湘西往事的發源地,更是《血色湘西》龍氏家族的典型代表。
苗王府苗王府
展館以家庭文化為切入點,通過苗族家庭這個社會細胞,把歷史的真 實性、嚴密的科學性、鮮明的民族性和高度藝術性融為一體,向世界展示苗族同胞在數千年歲月演遞中,勞作不息,奮鬥不絕的發展歷史和奇異神秘、絢麗多姿的苗族文化畫卷。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 一樣源遠流長,是中華古代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苗族祖先是最先開發中原、最後拓展南方的民族之一,後因民族間征戰不斷,歷經5次大遷徙從黃河流域步步退往大西南,還有的分支抵達東南亞和歐美諸國。至今,國內苗族尚有800多萬,海外散居400多萬,不管生存在哪裡,他們都用勤勞和智慧為創造中華文明增添燦爛篇章。
在“古代居所”展館裡,你會聽到關於盤古、伏羲、蚩尤等神話傳說,看見古代苗民住在山洞中、大樹上、木舟里,修建了“A形房”、“三角棚”、“多柱多掛屋”。這些苗族先民喜歡三角架,發明打三棋,好唱三腳歌,創立了“一分為三,三生萬物”的學說。
在“殷實人家”展館裡,你會發現昔日的苗家富戶比 之漢族富裕人家毫不遜色。這裡家庭的日常用品和擺設成了苗文化與漢文化有機結合的典範。苗族是個講究生態平衡的民族,長期生活在山坡水邊,與花鳥做伴,花情、鳥情、人情、情情相通。僅一架雕龍畫鳳、刺山繡水的木床,其美學思想與工藝水平就足以令人嘆為觀止。
山江鎮
在“繡女之家”展館裡,可以看到苗家傳統刺繡的精美。帳檐是苗族少女出嫁前潛心繡制的精品。據說,有的帳檐是一個苗女十幾年的勞作成果,甚至是母女兩代人續作的結晶。其構圖的巧妙、繡藝的精湛堪稱一絕。其中有一件用“江寧錫素”廠生產的綢布布頭做的清代“巴裙頭”,以油桐花為主要圖案,鑲邊吊須,十分素雅。有趣的是“江寧錫素”字樣居然是反的,這說明繡女應該是不識字的文盲,反寫的字樣,經她無意間地自然巧組神合,居然成為一件藝術珍品。
在“鞋帽大觀”展館裡,有一項嬰兒帽上的銀質帽徽,直徑3厘米,上面雕刻製作有五件東西:算盤、剪刀、量尺、弓箭、銀秤、鏡子;一百多顆運算元,比小米還細,用針尖撥動卻能算帳,可見精細到何種程度,其價值不可估量。
“巫師小屋”展館突出了“行善積德、懲惡揚善、為民建功、為國創業”的主題,有巫師“鬼床”,客老司的“神壇”,佛教和道教的畫軸以及一些民間名氏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