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工程是1983年江西省政府組織600多名專家對鄱陽湖及贛江流域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後,提出把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覆蓋全省轄區面積97%的鄱陽湖流域視為整體,系統治理的理論,同時創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的治理理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江湖工程
  • 時間:1983年
  • 組織者:江西省政府
  • 目標:減少水土流失
由來發展,主要模式,基本經驗,

由來發展

1.地形特徵與工程實施前的水土流失情況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與粵、閩、浙、皖、湘、鄂六省為鄰,自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間,北部為鄱陽湖平原。地貌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所謂山江湖,即鄱陽湖和流入該湖的贛、撫、信、饒、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簡稱。這是一個完整、獨特的水系,整個山江湖工程施治面積為16.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7%。 由於種種原因,江西歷史上也出現過山區毀林種糧、湖區盲目圍墾和酷漁濫捕等短期行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20世紀80年代初,僅贛南山區,每年泥沙流失就達5335萬噸,全區水土流失面積達110萬公頃,占全山區總面積的35%以上,當時有"寧都要遷都,興國要亡國"的說法。20年前,國際水土保持專家查獲理期夫婦感慨地說"興國縣水土流失已是世界之最,可稱江南沙漠。"當年的歌謠"光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三日無雨田龜裂,一場暴雨沙滿丘。"唱出了興國人民的辛酸與無奈。大面積的中生界花崗岩組成的疏鬆地表,經不起人們對植被的踐踏,失支平衡的大自然無情地報復它的主人。到1980年,全縣2240平方公里山地,水土流失面積占84.8%。
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山無樹,地無皮,河無水,田無肥,灶無柴,倉無米。" 1982年,全縣家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1.2元,人均產糧僅240公斤。1983年,興國縣被列入全國林業水保重點治理區。因水土流失,全省水運航行里程由過去的1.2萬公里銳減至5000公里。泥沙俱下,造成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不堪負重,水體萎縮,湖泊功能下降,湖區洪澇災害嚴重。自此,一場治理窮山惡水的"人民戰爭"拉開帷幕。
2.山江湖工程從1983年迄今20年,大致分四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科學考察、探求工程思路階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一階段是由治理鄱陽湖開始的。過去,水利、農業、交通、衛生、地質等部門,從各自的業務範圍對鄱陽湖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但沒有形成統一珠綜合開發整治規劃,而單項的治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難以奏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為鄱陽湖開發治理帶來了契機。1983年,省委、省政府組織省內9個廳局、39個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包括中科院南方山區綜合考察隊,一共600多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聯手對鄱陽湖和贛江流域進行全面、深入的綜合科學考察和開發治理研究試驗。,經過考察發現,治於鄱陽湖的關鍵在於解決泥沙淤泥淤積問題,要解決泥沙淤積只有從山區、源頭和水土保持抓起。由此得出共識:"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庫,山、江、湖互相聯繫,共同構成了一個互為依託的大流域生態經濟系統。這一科學知識,抓住了治理山、江、湖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體現了山江湖工程開發治理的系統論思想。
(2)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為試驗示範、培育工程典型階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二階段是把治理山江湖和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結合起來。由於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區、湖區,這些地方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就必須治理山水,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經濟系統的生產力。基於這種認識,山江湖工程進一步提出“立足生態,著眼經濟,系統開發,綜合治理"的方針,將山江湖工程由單純的山水治理系統工程擴展為治山、治水、治窮相結合併融為一體的生態經濟系統工程。先後形成9大類型100多個試驗示範基地和推廣點。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決定把山江湖開發治理作為振興江西經濟的奠基工程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治本之策來抓,成立了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領導小組暨辦公室,由省長掛帥,對山江湖開發治理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協調。編制《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總體規劃綱要》,並於1991年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從而把山江湖工程納入法治的軌道。
(3)整體部署、全面推進階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三階段是以1992年世界環境發展會議為契機,使山江湖工程成為《中國21世紀議程》首選項目之一,並納入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軌道。山江湖工程的實踐,由於符合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潮流而舉世矚目,成為江西對外宣傳的重要視窗。另一方面,山江湖工程又成為《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山江湖工程成為政府的重大決策的依據。
近20年來,山江湖區先後建立9大類26個試驗示範基地和127個推廣點,112個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和6個小流域治理樣板。從1985年到1996年,全省400萬貧困人口脫貧;水土流失面積從330萬公頃下降到130萬公頃;全省城鎮植樹造林230萬公頃,基本上消滅了宜林荒山,森林覆蓋率由31.5%以上升到59.7%,泥沙入湖量大大減少。全省水面2500萬畝占全國淡水面積的1/10。昔日"山光、田瘦、人窮"的荒涼山村,初步出現了"山青、水綠、人富"的喜人景象。
(4)新世紀,新思考: 1999提11月在南昌召開的流域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專家提出新世紀中國應該建設開放的生態經濟區,而江西在全國最有條件成為一個省級生態經濟區。還有專家提出,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是江西在新世紀的發展戰略之一,其基本構想就是建立在山江湖工程治理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1世紀,江西要在高標準地搞好山江湖工程治理,進一步最佳化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三大支柱產業,這三大支柱產業為:以生態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以有機儀器和綠色農產品為主的綠色產業群;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旅遊業。 在山江湖開發治理的具體部署中,把小流域治理開發作為基礎單元,並把小流域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把我們比較好的生態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的優勢。所以在制“十五"科技規劃的時候,我們構想要實施一個科技行動計畫,就是生態經濟區建設工程;以開發綠色食品和綠色農產品,培育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產業群為目標,在"點、線、面"實施全方位開發。所謂"點"就是選擇不同生態類型的典型區域,建立12個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區建設示範點,探索和完善不同技術模式,逐步擴大示範區域;所謂"線"就是以京九沿線星火產業帶為龍頭,建立水稻、油菜、水果、蔬菜、茶葉、生豬,奶牛等種、養、加、銷售為一體的優質高效試驗示範基地;所謂"面"就是培育綠色產業群,大力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以及環保產業。 以江總書記5月29日視察過的婺源縣為例。這個縣森林覆蓋率81.5%,被稱為"最後的香格里拉"。全縣分三個生態農業區:東北為生態林業區,中部為生態茶果工,西南為糧牧漁生態區。它是中國第一批生態農業縣,第一個文化生態旅遊AAAA級景區。其產品有紅(荷包紅鯉魚)、綠(茶)、白(江灣梨)、黑(硯),AA級大鄣茶出口歐盟市場6000多噸,占市場份額的80%。

主要模式

1、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模式。以流域為單元進行開發治理既容易形成系統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還可以有效地阻斷流域外環境污染的干擾、破壞。山江湖工程堅持了以流域為單元,以民眾為基礎的工作方法,將工程不斷地向縱深推進。 1996年,山江湖工程實施的《中德合作:江西省山區可持續發展項目》,引進了參與式工作方法,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山區資源合理開發與科學管理。該項目就選擇在贛南,山江湖山的源頭,以山區為主要國土類型的贛州地區,該項目10年完成,分三期實施。第一期3年為試驗、示範階段,涉及贛縣、崇義、南康等3縣(市),4個小流域,近200平方公裡面積,約有3萬農業人口;第二期4年為完善、推廣階段,正在崇義、南康、於都三縣(市)的三條小流域進一步推廣;第
三期3年為大規模推廣和鞏固階段。 在贛南的這幾個小流域治理中,特別典型的是南康市境內的龍回河治理的成功。龍回河是贛江上游的二級支流,流經3個鄉,由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占山丘面積的70%,其中強度流失面積占1/3,部分農國成了"江南沙漠",有"龍回千百家,家家米淘沙"的民謠。他們以小流域為單元,3個鄉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採取"山頂樹,山腰果,山邊豬,水面鴨,水中魚"立體開發模式。經過10年努力為減輕。現已建立南康柚、瘦肉型豬和板鴨加工等3大拳頭產品,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龍回模式"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南方山區治理水土的"希望之光。"
2.壤丘陵立體開發模式。紅壤占江西全省土地面積的70%,改造紅壤、建立良性生態經濟系統刻不容緩。泰和縣千煙洲原是典型的紅壤丘陵荒地,是個水土流失嚴重的窮山村,經過開發,形成"丘上林草丘間塘,河谷灘地果魚糧,畜牧水產相促進,加工流通兩興旺"的產業鏈和食物鏈結構,並且實行"喬灌草"、"種養加"、"長中短"三結合,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農村經濟迅速發展。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0元,比開發前增長20倍;森林覆蓋率已由開發前的4%增到95%以上。科研單位還利用千煙洲基地完成了10多項土壤改良和利用的科研項目,先後有27批外國專家前往考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紅壤丘陵綜合開發治理試驗研究的國際示範站。 紅壤丘陵的治草問題可以我省的百喜草為例。百喜草特別適宜於江西省紅土丘陵上進行水土保持,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推廣到全國20個省、43個單位,其中包括湖北三峽庫區還有一個百喜草的示範基地。百喜草及其配套技術體系屬於當今中國治理紅壤的領先技術。我們江西為全國提供草種1500家局專門在南昌召開了現場會,將我們江西省的紅壤研究所正式掛牌為全國農業引智工程的示範基地。
3.山地生態林業規模經營開幕模式。 這種模式適宜於坡度大的山地,其中營方式是建立以林為主,林工貿結合,多種經營的生態林業經濟系統。以九江市的永修縣京發林業合作社最具特色:
一是採取合作制方式,進行大面積開發,經營山地面積達到210公頃;
二是林間套種生長期短的經濟作物和果樹,實行林農結合;
三是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和商貿業,形成林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三大效益相統一的林業生態經濟系統。
如今,合作社周圍近萬公頃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生態經濟系統進入良性循環。這種模式對實現山區林業產業化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4.南方水田農林複合生態經濟模式。豐城市杜市鄉利用水稻田埂營造池杉,試驗效果明顯;首先,改善了農田小氣候和生態環境,林網內風速降低30%-50%,農田溫度、濕度得到有效調節,農田冬季溫度較高而夏季較涼,林網內的蒸發量減少20%。其次,池杉的極系發達,對護路固定田硬、防止特大暴雨對農田的沖毀,有明顯作用。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使水稻單產比對照由提高5%-11%,粗蛋白的含量提高18%,此外還能提供一定的木材。該項目已被列為農業部和江西省重點推廣項目之一。
5.方農區草地資源開發模式。 江西有380萬公頃宜 牧草地資源,但長期沒有得到開發利用。葉安地區畜禽良種場草地基地進行以"草業為龍頭,牧業為主”的開發試驗比較成功。通過種草、發展草食畜禽和養魚,果草間作,並利用籽粒莧提取天然色素,形成了以草促養、以牧促農、種養加工結合的良性生態經濟循環模式。高安市朱徐村等地也進行了草業開發試點,創立了"草牧漁"、"草牧農"開發模式,在全市推廣,恢復了1.2萬傾草地生產能力,飼養肉用牛近十萬頭。這項實驗對我國南方農區的草山坡利用,用廣泛的推廣價值。
6.大水面綜合開發模式。鄱陽湖區大水面資源豐富,山江湖工程選擇湖區的餘干縣進行大水面開發試點。該縣擁有可利用水面2.5萬公頃。他們採取典型引路系統推進的方法,選擇了3個試驗點,根據不同的水體生態環境,採取不同的養殖模式,基本做法是水中養魚、蟹、珍珠,達到循環利用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在試點區開發大水面4800公頃,改造低產魚池4000公頃,大水面單產比開發前提高1.5倍。
7.湖區治蟲與治窮結合的開發模式。官田湖位於鄱陽湖區,總面積584公頃,其中湖灘草洲307公頃。由於血吸蟲肆虐猖獗,水土資源難以利用,人民生活困苦。他們採取"治蟲與治水"、"治蟲與治山"、"治蟲與治窮"三結合的辦法,以破壞釘螺繁衍的水陸相生態環境。他們疏通和拉直南陽河,興林滅螺,使官田湖區的森林覆蓋由5%提高到575。同時,高速產業結構,改水田為旱作,低洼地蓄水養殖,增加了農民收入,達到既治蟲又治窮的目的。
8.沙土治理開發模式。南昌縣岡上鄉地處贛江邊,土地沙化嚴重,盛夏沙洲如火,寸草不生:秋冬飛沙滾滾,沒田毀村。治沙試驗基地選擇耐旱耐瘠樹種、草種為先鋒植物,先後造林種草530多公頃,有效地遏制了風沙的進一步擴大,地表開始長出低等植物,出現片片綠洲,預示著生態環境開始恢復。在此基礎上,發行沙化低產田260公頃,結合發展林果業、畜牧業,使土地得到進一步改良。這個鄉已被林業部列入全國9大治沙示範區之一。
9.生態市規劃和建設模式。 當前,城市生態環境和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山江湖工程也從治理農村山區的環境生態向治理城鎮的環境生態推進。1987年宜春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生態市規劃和建設試點。他們運用環境科學、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工程手段,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經濟系統,使城到國家二級標準,農村達到一級標準,為生態市建設提供了經驗。

基本經驗

山江湖工程的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就是把山江湖作為一個互相聯繫的大流域生態經濟系統,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開放促開發,治山、治江、治湖、治窮有機結合,辯證施治。其基本經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值得認真總結。大致有5個方面。
1、 可持續發展是實施山江湖工程的目標
宋健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貴在科學實踐》中提到:"始於80年代初期的江西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是出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燕尾服的一次主要實踐,是一項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艱巨浩繁的距世紀工程。"上面介紹的9種開發治理模式均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鮮明特點:
一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即發展應持續能滿足現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達到現代與未來人類利益的統一;
二是發展的協調性,即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達到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是治山、治水與治窮的統一性,即通過治山治水,改善自然環境,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實現脫貧致富。
先後培育了贛南亞熱帶水果、九江特種水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扶持項目年新增產值4.5億多元,利稅1.1億元,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六萬多人,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6年,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引進了國際上成功的小額信貸扶貧模式-孟加拉鄉村銀行小額信貸扶貧模式(簡稱GB模式)在星子縣開展了小額信貸扶貧試驗。小額貸款累計還款率達97%以上,人均年增收約1000元。
此外,山江湖工程結合省情,於1996年在贛南山區開展了"中德合作贛南山區可持續發”項目的"信用社村實施委員會"小額貸款模式(簡稱RCC+VI模式),與贛州市信用合作聯社合作,利用信用社現有的運行體系和項目所建立起的縣項目管理辦公室(簡稱縣項目辦)和村實施委員會,開展小額信貸扶貧貸款180萬元,到期應收貸款150萬元,實際回收貸款125萬元,累計還款率85%以上。贛南受益人口2800多人。調查顯示,參與貸款活動的95%的農戶增收500-4000元(平均增收約1000元),開始擺脫貧困,部分走上致富的道路。
實踐證明:小額信貸不但很好地解決了扶貧資金到戶的難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運用參與式農村發展途徑和培植家民自助組織,再加上對貧困家戶進行相應的實用技術培訓和生產經營理念的培育,使貧困者的人力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基綜合能力得到涵養。山江湖工程試驗探索的兩種小額信貸扶貧模式在昆明召開“小額信貸面臨的挑戰研討會"上得到高度評價和好評。中德合作項目是在立足當地部分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創造的參與形式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了一條在小流域和社區層次上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成為小流域層次上實施山江湖工程的創新。這一治山治窮的項目受到農民歡迎。
2、 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山江湖工程成功的關鍵。
山江湖工程的構想充分體現了系統工程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結合。在項目區內,工程開始前,就組織省內餐專家進行廣泛的區域科學考察、發展戰略研究和總體規劃的編制,用科學理論指導工程全程。的項目。隨著工程的步步推進,基本形成一個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聯合協作攻關的科技網路。山江湖工程先後利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及歐盟援助項目建立的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一體化技術,進行洪水預測、監測和災後評估工作,又將它進一步用於國土資源調查、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提高了山江湖工程的整體科技水平。
山江湖工程立足於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技術,大膽創新。從1991年開始就著手建立覆蓋全區的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全省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中心,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為工程的規劃和實施以及全省的經濟建設和減災防災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支持。 信息技術在1998年春夏之交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洪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省搞洪鬥爭最緊要的關頭,山江湖辦公室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套用我中863高科技項目成果產品L波段高分別率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飛機獲取了高質量的鄱陽還有 洪澇災區雷達影像數據,利用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統及時分析出了受災情況。而且也為防洪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洪災之後的恢復生產和移民建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月上旬,朱總理再次視察我省災區,省政府利用雷達遙感監測數據向朱總理的詳細匯報了我省的受災情況及災後重建工作的部署,高科技為抗洪救為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得到了朱總理的肯定,也為我省的災後重建工作爭取到了較多的國家資金支持。
9月19日省政府召開"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工作會議,沿湖受災各縣的縣長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小政府要求我辦在會上現聲展示雷達遙感監測結果及受災區有關的背景數據(包括資源衛星圖像、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等),配合做好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計畫工作。省政府的其他職能部門(如防汛辦、民政廳、建設廳、測繪局、土地局、氣象局等)也紛紛索取有關資料為本部門災後重建工作提供參考。省主要領導每次視察災區都忘不了要帶上當地的遙感圖件。住處技術服務于山江湖工程是全過程的,通過及時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工程實施的成果和影響,為評價開發治理對增強流域可持續的能力提供信息支持,進而完善開發和管理的規劃和措施。
山江湖工程提出治愚,旨在開發人力資源,通過試驗、示範工作,培訓和組建了一支科技人員與農民相結合的技術服務隊伍。為提高試驗基地與推廣點農民的科技素質,工程建立了可持續發展培訓中心,先後為項目區培訓各類人員12萬人次。
3、 治理水土流失是治山治水工程的重點
產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山上植被的破壞;但從深層次考察,水土流失卻是極其複雜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人的行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山江湖工程正是抓信了治理水土流失這一根本,實行標本兼治。針對自然因素,採取山頂種樹、種草及水利工程措施;針對經濟因素,通過開發利用資源,發展經濟以增加農民收入,調動民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針對人的行為因素,則通過教育、培訓措施,以提高人口的素質,改變傳統落後的不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方式,引導人們的行為進一步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江西贛南地區自90年代以來,從當地實際出發,探索出了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工程-"豬沼果"工程。到1998年底,已建成沼氣池33.42萬個,發展果園218萬畝,年生豬出欄400萬頭,並開展了1053個沼氣生態村和107個沼氣生態鄉(鎮)的建設。 "豬沼果"工程的具體內容是每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出欄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當地稱之為"121"工程。這一工程後來被廣泛地運用到其它種養業領域,形成了"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業工程。"豬沼果"工程的核心是每戶建一口沼氣池,利用人畜糞便下池產的沼氣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液、沼渣養魚、餵豬、種菜、種果,從而多層次地利用和開發了農村的經濟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改善 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
從贛南地區廣大家民的實踐來看,實行"豬沼果"這一沼氣生態農業工程,好處確實很多,贛南的幹部民眾把它概括為有六大好處;
第一,有利於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一個6立方米沼氣池的正常產氣量用作燃料,一年可節約柴草2.5噸位,相當於0.35公頃林木一年的167.1萬畝。
第二,有利於土壤的改良。據測定,水稻田連續施用三年沼肥後,其土壤微生物十分活躍,少化肥的使用。
第三,有利於增加農作物和果樹的抗旱、抗凍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沼液不僅可以浸種、澆菜、噴果,還可餵豬養魚。如臍橙被噴沼液後糖分更高,口感更好:豬吃了沼液的飼料後,長膘快,出欄早,毛色光亮,很有賣相。
第四,有利於農戶節省開支,增加收入。一戶農戶建一個6立方米的沼氣池,常年存欄4 頭豬,一年下來,通過節能可減少開支600元左右。通過施用沼液、沼肥,每畝農作物可減少化肥、農藥投入200來元。沼液、沼肥的綜合利用還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農產品產量,如水稻利用沼液浸種育身後,單產可提高7.5%至15.4%,使農民增加收入。
第五,有利五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興建沼氣池,促進了家村的改水、改廁工作,減少了疾病傳染,改善了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觀。
第六,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
此外,豬-沼-果技術有以下幾個創新點:
(1) 率先建立了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技術體系;
(2) 建立了一條新的農業產業鏈,找到了豬-沼-果模式系統同物質利用與能量轉換關係;
(3) 對沼氣池型結構的創新;
(4) 開發了GF(微生物菌群)沼氣發酵促進劑;
(5) 研究出了沼肥對農業增產增質及增強抗逆性的部分;
(6) 編制了豬-沼-果模式體系及技術標準,首次實現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化、規範化運作。
1999年7月須贛 南開的現場會上,此模式被農業部定為"南方模式"、"豬沼果"工程在20個省(市)推廣81萬戶。其中贛南推廣45.69萬戶,生態農業示範村1053個、示範107、生態莊園998個。
贛南地區推行的"豬沼果"工程儘管在發展中也還存在著一些需要繼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如發展還不平衡、後續服務跟不上等,但總的來說,"豬沼果"工程已經取得成功,確實為南方農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是要善於把治窮與治山治水緊密結合起來。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是互為因果的。不顧條件的砍柴、割草當能源,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壞,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根源。實施"豬沼果"工程,可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幫助家民脫貧致富,使農村走出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高度統一的良性發展路子,實現治山治水和治貧的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可以在順利實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資源的過度開發、浪費乃至環境的惡化。
三是要善於抓緊關鍵環節,攻克工程中的技術難點,使農民易學易懂,便於操作,樂於接受和使用。
4、 系統性和綜合性是山江湖工程的特色
所謂系統性,就是在巨觀層次上把江西贛南山區、贛江流域和鄱陽湖區,作為一個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省域生態經濟系統;在微觀層次上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以小流域作為治理單元,運用系統論的思想和方法,進行統籌規劃,整體部署,其優點是在同一流域內,只要抓住流域源頭的治理,便容易調控全流域的水土資源,治理成本比跨流域治理要低得多。所謂綜合性,就是多學科協作聯合攻關。山江湖工程的試驗樣板和治理典型,便是生態、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多學科成果的結晶,凝聚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集體智慧。多學科協作聯合攻關,符合現代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
5、 建立高效、開放的管理體系是山江湖工程順利實施的保證
山江湖工程艱巨浩繁,如何高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組成浩浩蕩蕩的開發大軍,至關重要。為此,工程十分重視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機構。省政府四屆領導一把手都親自參與和指導,強“要舉全省之力,抓好山江湖工程"。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是決策機構,發揮強有力的決策、統籌、協調功能;有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是決策諮詢機構;由精幹班子組成的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是辦事機構。這一管理體制,上面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有地(市)、縣建立相應的機構,形成多層次的管理網路,實施有效的管理。山江湖工程重視軟體管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民眾切身利益入手,不斷增雖民眾自治、自覺、自富的能力,用政策調動和保護廣大民眾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小流域開發治理,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招標方式,分片承包給農戶等形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投入機制方面,貫徹"自力更生,多方聯合,國家支持,共謀振興"的方針,內聚外引,廣辟引智、引技、引資渠道,充分利用開放機會爭取到1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多咱形式的資助和支持。
近20年來,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糧農、開發計畫署、歐盟等國際組織和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官員、學者,慕山江湖工程之名前來交流合作:江西山江湖工程技術人員也應邀多次出國考察、交流和進修。1990年6月,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設立《中國江西山江湖開發》無償援助項目;1992年6月,江西山江湖工程作為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典型選送巴西世界環發大會,引起各國代表關注;1993年5月,德國政府決定長期援助"山江湖"工程,隨後就在技術、資金上有計畫地幫助江西進行大範圍山區綜合開發;1994年4月,聯合國開發計畫署 駐地代表團賀爾康專程赴贛考察,落實了2400萬美元貸款 這樣廣泛的合作和援助,必將加速未來生態經濟區的對外開放,拓展其融資渠道。該工程入選漢諾瓦世界博覽會中國6個項目之一。
山江湖工程的實踐證明,開放是實施高效管理的關鍵。江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自身比較封閉,財政投入也很有限,只有開放,才能跳出江西看江西,以世界的眼光看江西,從而學習許多國家經驗,爭取到多方面支持。一句話,沒有開放,就沒有山江湖的高效管理和成功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