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1月,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其前身為原山東社會科學研究所(即現在的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室,是該所成立最早的三大研究室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78年1月
  • 隸屬:山東社會科學院
  • 研究方向:哲學
簡介,學科方向,組織結構,主要成果介紹,作為哲學形態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與實際統一的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問題與出路,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評價的層次與標準,“世界歷史性的”事業是一個過程,論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和動因,一個新歷史觀的足跡—唯物史觀發展簡史,科學世界觀的歷程,原始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探析,獲獎情況,重要學術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新時代學術研討會,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哲學所所長會議,

簡介

1980年12月,正式改稱為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王文英擔任副所長並主持工作。1981年5月,王文英同志被正式任命為哲學研究所所長。1986年2月,哲學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正式改編為儒學研究所。1989年5月,韓民青被任命為哲學研究所所長。2001年12月,郝立忠被聘任為哲學研究所所長。

學科方向

目前,全所共有11人,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2人,2位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得者,1位山東省優秀專家,1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主要研究領域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文化哲學、信仰哲學。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院重點學科,也是本所全體科研人員的主攻方向。

組織結構

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文化發展兩個研究室。

主要成果介紹

作為哲學形態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專著,郝立忠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375千字。《人民日報》2003年10月10日學術版、《光明日報》2002年10月22日理論版、《哲學動態》2002年第10期和《大眾日報》2003年1月11日理論版發表了書訊,2003年《中國哲學年鑑》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1期發表了內容概要,《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新聞出版導刊》2003年第7期、《發展論壇》2003年第8期等發表了評論文章
這是一部從理論與實際關係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探討的著作,本書既反對把哲學上的“兩個對子”作為評價標準來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統”方法,也反對把現當代西方哲學的某一流派的觀點作為評價標準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全新”方法,堅持從理論與實際關係問題入手,把握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傳統形上學各自的本質特徵及相互之間的對立,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解為一種與傳統形上學全面對立的哲學形態,理解為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至整個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基本精神,就是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
全書除了“導言”外,共11章,可分為3部分。
第1—3章為第1部分,探討傳統形上學的本質特徵和根本缺陷:第1章傳統形上學的產生及其基本特徵,第2章西方哲學家對形上學的批判,第3章馬克思主義對形上學的批判。認為從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的角度看,傳統形上學的根本特徵就是從純粹概念出發,依靠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體系,這是一種被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的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西方哲學用傳統形上學的方法來反對形上學,就很難擺脫傳統形上學的影響,必然落入傳統形上學的俗套當中。現代西方哲學在反對傳統形上學方面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共同之處,但仍然與傳統形上學屬於同一哲學形態;後現代哲學在哲學形態方面接近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但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形上學思維模式的影響。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才實現了哲學形態上的真正的革命變革,才是與西方的傳統形上學根本對立的哲學形態。
第4-7章為第2部分,探討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問題:第4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產生,第5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本質特徵、主要內容及原則要求,第6章劃分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基本標準,第7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地位。認為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是劃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一可靠的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主要的不是表現在哲學的“兩個對子”上,而是表現在理論與實際、哲學與現實的關係上,表現在如何看待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沒有實踐評價,沒有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價值取向,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目前一些人用實踐本體論、人本體論、社會關係本體論等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從一個“最終”本體作為出發點,從而推演出一個絕對體系,而對如何解決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問題確很少顧及或是只停留在“詞句”上,這仍然是在用傳統形上學的思維模式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
第8-11章為第3部分,探討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現實化、中國化和世界化問題:第8章形上學與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對立及其現實表現,第9章人民根本利益是理論與實際統一的基本前提,第10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現實化,第11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中國化和世界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為現實服務的哲學,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哲學。從理論與實際關係的角度看,唯物主義辯證法作為一種更為高級的、全新的哲學形態,在目的、性質、功能、對象、方法、內容等各方面與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全面對立。這種對立表現在現實中,就是理論與實際是相統一的還是相分離的,是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相統一還是在思維中或在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基礎上相統一。因此,人民利益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理論與實踐的共同出發點,是檢驗真理與評價實踐的共同標準,是規範理論和實踐的最高標準,也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現實化、中國化和世界化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弘揚與發展,在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中國的重大社會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決不能堅持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的方法,從“思想體”和本體出發,必須堅持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從現實出發,研究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反對“純粹的理論家”、“純粹的演說家”、“純粹的實踐家”,實現理論與實際統一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

《理論與實際統一的馬克思》

專著,郝立忠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290千字。
全書除了緒論和結語外,共11章,可分為3個部分。第1-4章為第一部分,從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入手,依次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評價的層次與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基礎和理論特徵、馬克思哲學的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問題。第5—8章為第二部分,探討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其對現實社會的巨大影響,如馬克思對所在時代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其對現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對現當代西方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影響等等。第9—11章為第三部分,面向當今中國和當今世界,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化、中國化和世界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形態和面臨的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境遇及其原因與對策等問題。
作者認為,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是解讀馬克思哲學基本精神的關鍵,是理解馬克思理論整體性和統一性的最佳視角,是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上學的可靠標準。從理論與實際關係的角度看,馬克思哲學和整個馬克思理論,在理論形態上是一致的,是比局限於“純粹思想的領域”、追求概念的更新和體系“完美”的傳統形上學更高一級的、截然不同的理論形態。而現當代西方思想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詰難,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把傳統形上學作為唯一的理論形態和判定標準所致。從這個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創立的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說。馬克思的全部理論,都是在同一個基本精神指導下凝結而成的有機整體。不論是馬克思的哲學,還是馬克思的整個理論和實踐,其基本精神都是相同的,就是堅持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礎上的動態統一。馬克思的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是按照這一基本精神去認識和解決所在時代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所形成的理論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按照這一基本精神研究和解決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方法、途徑和結論。因此,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鍵在於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去認識和解決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最重要的也不應是“概念”和“體系”的與時俱進,而是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途徑和結論的與時俱進。那種僅僅局限於概念的更替和體系的翻新而不能回答現實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做法,是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難以有多大裨益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問題與出路

論文,郝立忠。發表於《哲學研究》2002年第8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英文版2003年第3期摘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2年第12期複印,並獲2002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唯物辯證法。它研究現實、反映現實、改造現實,是現實生活的靈魂和時代精神的精華,而不是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是以歷史、實踐為基礎的真正的智慧學,而不僅僅是知識或科學;是在認識世界基礎上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更不是凌駕於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它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在研究目的、哲學本性、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與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全面對立。
傳統形上學是一種被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的哲學形態。尋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正確道路,決不能堅持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的方法,從“思想體”和本體出發,而必須堅持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從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實際出發。從現實出發,拋棄脫離經驗的純粹概念體系,研究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哲學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
在目的上,要堅持哲學為現實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方法上,要堅持以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為反思對象;在功能上,要具有現實性和超前性,成為人民民眾實踐的嚮導,捍衛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在對象上,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而不是自然科學的已有研究成果來確定研究對象和重點領域。否則,如果我們始終局限於傳統形上學的思維模式,致力於從純粹概念出發去構建形形色色的哲學體系,不僅不能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反而會葬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評價的層次與標準

從“兩個對子”到“兩大形態”—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評價的層次與標準論文,作者郝立忠,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5期摘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3年第12期複印。
文章認為:
在使用哲學基本問題的評價功能時,我們不僅要在“認識世界”的層次上,把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作為哲學上“兩個對子”的劃分標準,更要在馬克思提出的“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係的層次上,把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上學這兩大基本哲學形態的劃分標準。
根據這一划分標準,迄今為止的一切哲學,都可以劃歸傳統形上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兩大哲學基本形態。其中,人類哲學史上除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外的所有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以及各種“二元論”哲學,都同屬於“傳統形上學”這一哲學基本類型。其基本特徵是:從純粹概念出發,依靠邏輯推論建立絕對的體系。與傳統形上學這一基本哲學形態相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最基本的特徵就是,面向現實、面向人民大眾,堅持理論與實際、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堅持理論和實際、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與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統一。也只有唯物主義辯證法,才作為基本的哲學形態與傳統形上學全面對立。
實現哲學基本問題表現形式的轉換,拋棄用哲學上的“兩個對子”評價哲學的落後模式,堅持把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形態的劃分標準,對我們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只有從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問題入手,在對西方哲學和馬克思哲學發展過程以及本質特徵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明確兩大基本哲學形態的根本區別和劃分標準,才能徹底擺脫傳統形上學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及其當代價值。

“世界歷史性的”事業是一個過程

社會主義“世界歷史性的”事業是一個過程
論文,孟慶仁,是《哲學研究》2000年第9期的首篇。本文認為,社會主義作為世界歷史性的事業,它的實現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文中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基本矛盾和世界歷史的基本原理,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較為全面、簡明、深刻的總結。這也是對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的有力的論證。本文的發表在我國理論界引起了較強的反響。獲山東省社會科學界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論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和動因

論文,孟慶仁,載於《哲學研究》1997年第5期。本文著重考察了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道路思想的歷史發展,提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普遍規律是原生的社會形態、次生的社會形態、原生的社會形態在新的基礎上的復歸,即原始社會、階級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等三大社會形態的依次演進,而不是所謂的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演進;在這一普遍規律的前提下,不同地區不同國家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發展的動因即主要決定因素,並不是自始至終都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而是自然環境、人類自身生產、生產方式等因素的依次更替。本文的發表在我國學術界引起了長達幾年的討論。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一個新歷史觀的足跡—唯物史觀發展簡史

著作,孟慶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出版。作為一本唯物史觀發展史著作,本書打破了過去一直沿用的時代背景加著作解釋、帶有很大機械性的模式,著重考察、闡述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及其一系列範疇、原理的形成、豐富和發展。關於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邏輯起點和許多範疇、原理,書中都提出了一些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見解。本書出版後有較大的社會反響。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科學世界觀的歷程

孟慶仁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本書是一部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形成、發展和運用史的專著。本書認為,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由幾個複合的層次構成,最高最抽象的層次是一般辯證法,其次是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客觀辯證法又分為自然辯證法、歷史辯證法、軍事辯證法等,主觀辯證法分為認識辯證法和辯證邏輯。此外,還有作為唯物辯證法的綜合運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辯證法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交叉,互動相用,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書就是以這樣一個分層次的理論體系為邏輯框架,分階段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形成與發展。本書獲山東省第八次(1991,7——1992,6)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原始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探析

孟慶仁,論文,《哲學研究》1993年第4期。本文認為,在社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不同的,並通過對原始社會不同階段主要決定因素的變化的分析,說明了這一觀點。本書通過大量的考古學和上古史學的材料的分析,說明在原始社會的最初階段,大體上在蒙昧時代的初期,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自然環境,蒙昧時代的中期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從蒙昧時代後期開始,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變為社會生產方式,並分析了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本文獲山東省第九次(1992,7——1993,6)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獲獎情況

1、郝立忠: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問題與出路》,發表於《哲學研究》2002年第8期,獲2002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郝立忠:論文《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唯一性》,發表於《東嶽論叢》1999年第3期,獲1999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文《從“兩個對子”到“兩大形態”—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評價的層次與標準》,發表於《哲學研究》2003年第10期,獲2004年山東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專著《巨觀科技管理學》獲第13屆北方15省、市、自治區18家出版社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第12屆華東地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二等獎。
3、郝立忠:專著《作為哲學形態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獲第20屆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孟慶仁:《社會主義“世界歷史性的”事業是一個過程》,論文,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5、孟慶仁:《現代唯物史觀大綱》,專著,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其它獲獎成果:
6、孟慶仁:《論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和動因》,論文,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7、孟慶仁:《一個新歷史觀的足跡》,專著,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馮天策:《論信仰的幾個基本問題》,論文,獲2002年山東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重要學術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

2002年6月9日與《哲學研究》編輯部在濟南聯合舉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30多位專家出席會議,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有沒有價值、有什麼價值、如何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哲學研究》2002年第7期發表了會議綜述,對會議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新時代學術研討會

2004年5月29日與《哲學研究》編輯部在濟南聯合舉辦“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新時代學術研討會”,32位專家出席會議。會議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新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哲學研究》2004年第7期發表了會議綜述,對會議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會議主要研討內容如下:
(1)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新課題
山東哲學界一直非常關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家認為,走向新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新的挑戰,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實性與學術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代的發展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針對現實,二是要針對自身,既要同現實進行對話,更要進行自我反思。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隱結構揭示出來,如何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獨特範式是當務之急,這種獨特範式是開放的,要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成就自己。現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大問題,一是對社會問題的批判,二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合法性的自我辯護。有的學者提出,經過了150多年的發展,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在新時代要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進行理論創新,創新的主要注意力應該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去急於構造各種各樣的新的體系。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發展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一是發掘和提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唯物史觀創始人提出的,但還沒有來得及整理和概括以納入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當中,或被後人忽視了的那些基本原理。二是糾正在唯物史觀的發展過程中,被片面理解、曲解和誤解了的基本原理,和被強加進去的錯誤內容。三是總結當代實踐的豐富經驗,吸收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以嶄新的內容發展唯物史觀。四是批判當代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方面出現的各種錯誤傾向,在批判中發展唯物史觀。五是把歷史辯證法進行到底。有的學者提出,哲學發展的本性是自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在於社會批判,馬克思主義成為批判的武器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源頭活水。有的學者則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使命是“顧後”,就是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有的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科學性的東西,有價值性的東西,形上學的東西,在現時代要注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性、形上學性的東西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宗教的關係也是新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學者提出,宗教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和現代社會逐漸接軌,出現了宗教和科學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齊頭並進的局面,人類需要科學精神、人文精神,還需要宗教精神,這三種精神和諧發展,才能促使社會朝著真善美邁進。在現代社會,要注重進行三種教育,物質教育、人文教育和靈性教育,通過靈性教育,才能使人健康發展。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形上學的顛倒,是從理論與實際關係問題上的顛倒。理論與實際關係問題是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堅持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因此,絕不能用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的哲學觀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階段,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去研究和解決最大的經濟社會問題,而不是“局限於純粹思想的領域”,從純粹概念出發去建立絕對體系。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的學者提出,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互並存、相互競爭中,必須有一個科學的正確的競爭戰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就蘊涵著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競爭戰略。馬克思的社會本原論是社會主義競爭戰略的出發點和根本點,馬克思的革命英雄主義是社會主義競爭戰略的基本方向,馬克思主義完整的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競爭戰略的戰鬥旗幟。有的學者聯繫我國社會主義實踐,認為在當前,人們關注的是經濟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處的地位有點邊緣化,我們的時代更需要實證科學,哲學對於當前社會發展出現的各種問題,既認識不到這些問題的根源,也給不出一個正確地解決方案,這同哲學研究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與社會實際相脫離有很大關係。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有著其活力,尤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性,對我們的現實的批判態度,可以在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思想道德等領域拓展空間。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的理論與實際統一,是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礎上的動態統一。這裡的理論是實現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論,這裡的實際,既包括廣大人民民眾的實踐,也包括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其中,實踐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因此,不僅要強調實踐,還要明確為誰而實踐,始終把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把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評價社會主義改革和實踐的標準。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有一個中國化的問題,在新時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有的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思想文化已經深入到每箇中國人的觀念之中,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特別是解放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為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中國社會的現實。有的學者提出,中國哲學的語言可以成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形式。有的學者通過對《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化的反思和瞻望,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國現代史的核心內容,《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化過程是一個從有“個性”到無“個性”的“團隊精神”的變奏,階級鬥爭成為《共產黨宣言》中國化的主要內容,唯物史觀也被固定在歷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一聚焦點上。個體、個性消失了,而“集體”成為了唯一的準則。造成《共產黨宣言》有失偏頗的原因可能和不同的“時閾差”相關。現時代,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的自由時間增多,可以自由的選擇、把握、決定支配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人的活動空間急劇擴大,接觸和交流愈益豐富和多樣化,偶然性機遇大量增加,因此,從偶然建立必然,從機遇把握生活,從能動創造未來,便有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可能。重新閱讀《共產黨宣言》,不再是無個性的團隊精神,而是個體潛能的發掘,自由的培育;不再是階級鬥爭當頭,而是和平建設在先;回到轉換性創造的傳統延伸,而非讓人格神信仰支配。這樣,以人為本,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才能實現個體自由,推動時代前進。

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哲學所所長會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與理論創新研討會暨零四年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哲學所所長會議2004年9月18—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與曲阜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哲學系聯合召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與理論創新研討會暨零四年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哲學所所長會議”在山東曲阜和日照召開,來自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哲學所所長和有關領導、專家學者40多人出席了此次會議。與會領導、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在中央大力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及社會科學界深入貫徹中央三號檔案的重要時期,在孔子故里召開這次會議具有特別的意義。為此,大家表示要充分利用這次會議召開的大好時機,理論聯繫實際,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與理論創新”這一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就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展開了熱烈而富有成果的研討。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在這一問題上,與會專家學者主要就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意義、原則及基本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意義,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對於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對於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對於迎擊西方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劫難,都具有指導性意義,因而,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原則和方法。有的學者認為要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既離不開對馬克思哲學著作的研讀,也不能脫離對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概括和把握,更不能局限於馬克思所反對的傳統形上學和本體論的思維模式,為此,必須掌握以下幾個原則:堅持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地位;堅持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的一脈相承;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核心是存在論,起點是實踐。 ②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實事求是,二是為人民服務。③ 哲學基本精神可以用馬克思的話來概括,一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二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面向現實,以批判現實、認識現實、改造現實為主旨;面向人民民眾,以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己任;面向發展,堅持理論與實際的動態統一、與人民利益的動態統一。⑤ 歷史實踐性、歷史主體性、歷史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基本精神。⑥ 哲學基本精神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動態統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
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開放的體系,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品格。在此基礎上,專家學者們主要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具體內涵、方法與途徑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具體內涵。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主要包括概念創新、結構創新和功能創新三個方面的內容。有的學者從唯物史觀理論創新的角度,提出了現代唯物史觀的思想,認為現代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主要由社會結構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和人的發展理論三個部分組成,這三個方面相互交叉、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其中,社會結構理論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礎,社會發展理論是核心,人的發展理論既是歸宿又是出發點。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大家一致認為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必須樹立創新理念,必須抓住時代脈搏,必須理論聯繫實際。具體講就是:既要根據新的實踐需要重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把握其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又要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並進行新的理論總結和概括;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又要充分汲取和消化利用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中的合理思想資源;既要具備哲學思維必需的高度和深度,又要對當代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成果進行哲學升華和提煉;特別是要注意把握和處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過程中“返本”與“開新”之間的關係。
有的學者還從“三個代表”與理論創新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進行了哲學思考。認為創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是“三個代表”理論創新的根本要求和本質特徵,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哲學方法論原則是“三個代表”創新體系建構的重要前提,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新發揮是“三個代表”理論創新的重要根據和理論基礎,辯證法的批判本性是“三個代表”理論創新前提之哲學基礎中的深層次本質內涵。
(3)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與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形態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形態問題,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對此,有的學者認為理論與實際的關係是劃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上學兩大哲學形態的標準。根據這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傳統形上學有著根本區別的全新的哲學形態。它的根本特徵就是從現實出發,堅持理論與實際、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在最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民族化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的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最為基本的實踐形態和發展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推動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原理與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主要方式和根本模式,是理解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形態各大流派的邏輯尺度和科學標準,是鑑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和停滯的馬克思主義、極端的片面的馬克思主義和系統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有的學者則認為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史、流變史、發展史著重從形態上進行研究,進而在此基礎上建構反映當代特徵和實踐需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既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必然要求。有的學者則認為套用哲學不等於哲學的套用。
科學發展觀作為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和內容緊密相關的重要問題,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有的學者著重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係,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但是,科學發展觀內容的豐富性不能僅僅局限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必須超越和突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某些基本命題。有的學者從哲學思維的角度對現實社會的發展觀進行了思考,認為當代中國的發展觀主要分為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和現今三個發展階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施,表明了人們的哲學思維已由線性思維轉向了系統性思維,這一轉變不僅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成果,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有的學者在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城鄉觀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城鄉觀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認為消滅城鄉對立和差別、實現城鄉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有的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與現時代的角度探討了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重大意義,認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異化勞動理論,並以此為出發點批判資本主義,闡述他的揚棄異化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的思想,雖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仍然存在社會不公、腐敗和兩極分化問題,但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施一定會逐步消除不利於人的發展的各種社會問題和障礙,實現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想境地。有的學者從社會構成觀的角度對科學發展觀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內容進行了探究,認為人與社會之間構成小社會關係,人與其他社會物種之間構成大社會關係,要改善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關鍵是要改變長期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樹立人是世界的物種之一、人與自然平等的生態社會構成觀,改變人類自身的生活方式,其中特別是人類對待自然界的方式。
另外,會議還就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西方哲學的關係及有關的具體問題等展開了討論。
期間,會議還召開了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哲學所所長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和到會的各地方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分別介紹了各自單位的科研以及工作情況,介紹了各自單位在科研和工作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從而為以後各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科研和工作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