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

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

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創建於1958年,1985年被批准為國家正式中專藝術學校,占地面積75畝,校舍建築面積190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00人,其中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64人。2009年,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撤銷,全部併入濟寧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
  • 創辦時間:1958年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寧
  • 學校類型:藝術學校
  • 建築面積:19000平方米
學校概況,發展歷程,

學校概況

學校現位於濟寧市任城區常青路15號,擁有教學樓,圖書樓、綜合樓、學生公寓、餐廳、禮堂及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建有高標準的計算機房、多媒體電教室、語音教室、舞蹈練功廳、專用琴房、畫室等,教學設施齊全、設備儀器先進,信息化程度高,教學、管理手段實現了現代化、科學化。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設定專業門類齊全,教育現設有音樂教育、音樂表演、美術教育、裝飾藝術設計、舞蹈表演五個專業。經省政府批准,於2000年正式招收國中起點的大專班。

發展歷程

學校前身為濟寧藝術學校,始建於1981年1月。其建校改革,須溯源至 1958 年建立的濟寧紅專戲校,1959年秋改名為濟寧專區戲曲學校。由於適逢國家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該校於1961年撤消。
1981年1月,濟寧專員公署行文批覆同意建立濟寧地區藝術學校,於是濟寧恢復了本地區的藝術教育。彭麗媛14歲由鄆城一中考入山東藝術學院中專部,專攻民族聲樂。1980年代表山東濟寧藝術學校到北京參加文藝匯演時,以歌曲《包楞調》《我的家鄉沂蒙山》震動京城音樂界。
1981年至1985年間,因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諸因素,未能面向社會正式招生,主要為一些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工礦企業或農村辦了一些代培性的短訓班,輔導班。
1984年,地改市後,濟寧地區藝術學校改名為濟寧藝術學校。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向山東省人民政府呈送了《關於呈送濟寧藝術學校為正式中等專業學校的報告》。12月2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下發了[魯政教字] (85)第10號《關於同意建立濟寧藝術學校的批覆》。至此,濟寧藝校正式成為經國家批准的中等藝術專業學校,定為科級事業單位。
1986年5月,藝校首屆招生為表演伴奏專業,學制四年,培養目標主要為各縣市專業表演團體輸送表演,伴奏人才。
1987年5月,藝校第二屆招生15人,為美術專業,學制三年。
1988年5月,經濟寧市編制委員會批准:“濟寧藝術學校升格為副縣級事業單位”。當年財政撥款41萬元,建成教師和學生宿舍樓1700餘平方米。
1989年7月,藝校第三屆招生30人,為音樂專業,學制三年,定向分配。主要為縣市文化館、站、工礦企業培養文化活動骨幹或一專多能的綜合性藝術人才。
1990年學校已開設表演、伴奏、美術、音樂四個專業,當年共招84人,在校生人數計114人。
1992年4月新教學樓建成,學校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1991年省教委對全省各類中專進行辦學條件評估。 9月份省評估檢查組一行三人到濟寧藝校對辦學條件全面檢查,進行評估。藝校因起步晚,條件差,8個硬體有6個不達標,被亮了黃牌警告,定為暫緩通過單位,並限期兩年整改,如在93年底全省複評中仍不達標,將下令停辦下馬,不準招生。
為此,92年4月,市文化局立即向市政府打了關於解決藝術學校問題的緊急報告,提出為解決藝校辦學條件建議校團合併等問題的申請。
92年8月,藝校領導班子調整,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校師生,面對困難搞改革,對照硬體找差距,奮力拚搏摘黃牌。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和市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幹一年,加速發展,奪取了“占地面積、建築面積、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等“四個翻番”,在93年12月全省中專複評中,摘掉了黃牌,授予了合格學校的牌子,使藝藝術學校發生了質的變化,由過去的倒數第2位,上升到全省的第4位。 1993年2月26日將市雜技團順利地併入了濟寧藝校,占地用原來的5.3畝增加到13畝多,使校舍面積翻了一番。解決了和鄰居機井隊糾紛三年的地塊問題。1992年12月至93年6月,當年立項就地籌資蓋起了一棟5層1500平方米的教學樓,統一規劃了校園,改造了大門,安裝了暖氣,使學校建築面積由93年的300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6000多平方米,實現了第二個翻番。1993年擴招新生200名,其中包括和省工藝美術學院聯合辦學的裝飾藝術大專班80名,使學生規模由92年的170名猛增到358名,提前兩年達到省教委規定的300名學生的辦學規模,實現了第三個翻番。1993年1月26日市編委發出(1993)6號文,把學校定編為184名教職工,並爭取到雜技團職工併入藝校後和教職工享受同等待遇,使教職工由1992年的47人,1993年增加到116人,保證了教學的師資力量,使學校實現了第四個翻番。雜技團正式併入藝術學校,對內稱雜技科,對外演出稱雜技團。為增強雜技後勁,藝校又向省積極申報雜技專業,當年招收雜技班新生30名,雜技職工從此承擔著對外演出、對內教學的兩項任務。
濟寧藝校的經驗,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讚揚和表彰,並在全國藝術教育經驗交流會上作為先進典型介紹,受到李嵐清副總理的表揚。
1994年9月,在省文化廳組織的校園四達標活動檢查、驗收、評估中,各項指標均在96分以上,達到優秀標準,在全省位居前列。
1993年至1995年,藝校為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拓寬辦學路子,先後增設了雜技馬戲專業、圖書管理專業、中國舞蹈專業、工藝裝璜專業。95年,學校已開設10個專業,在校生由1992年的170人增加到508人。
1996年8月,藝校投資重新建造雜技教學練功廳,建築面積達620平方米,至此,學校建築面積達到8500平方米。
1997年8月,藝校增設中國器樂演奏專業,招生40人,學制四年。
根據國務院 [1980]58號文“關於中專一般應為縣團級單位”檔案精神,1997年10月9日,經濟寧市機構編制委員會[45]號文批准:“濟寧藝術學校正式升為正縣級規格。”
根據省教委、省文化廳的指示精神,1997年,學校狠抓了各專業建設,在9月份全省專業評估中,全校有7個專業獲優秀等級和良好等級。
1997年,為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黨支部研究決定,下決心征地遷校。經多方積極努力,並報市政府批准在高新開發區征地36畝,準備籌建濟寧藝校新校,學校組成專門班子,進行規劃、設計。98年10月16日,由於濟寧市加大教育改革和整個布局調整,市委市府領導決定,由土管局牽頭協調,藝校把原征地36畝地立即轉讓給里彥煤礦並辦理了全部轉讓手續。
在征地遷校未成的情況下,藝校在光河花園小區用安居價格每平方988元,共投入670萬元,購買住房62套,使教師的住房問題徹底得到解決,真正體現了安居樂教。
1998年11月,藝校為加強雜技事業的後勁。文化局黨委研究決定,充實雜技班22名畢業生重新組建藝校雜技團。藝校新雜技團成立後,充滿生機和活力,多次到日本、東南亞國家、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進行訪問演出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為貫徹省文化廳關於共同課檢查評估的通知精神,藝校加強了對教學管理、師資隊伍、教學成果等方面的管理和措施。1999年5月21日,在省文化廳共同課檢查視導組來藝校評估中,達到良好等級。
1999年,為進一步發展藝術教育,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藝校在1993年開辦首屆大專班的基礎上,又積極爭取和師專聯合開辦大專班,在市政府、教委大力支持下,3月藝校又與濟寧師專聯合辦學,成功設立師專辦學點,開設了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當年招生50人,由此藝校形成了“大、中、小”藝術教育一條龍教學模式。
1999年7月8日濟寧市委決定原藝校黨支部改為藝校黨總支,書記缺職,校長阮曉輝兼任副書記,另高一名專職副書記。
2000年1月,市委調任戚成章同志為濟寧藝校黨總支書記,阮曉輝、王志金同志為副書記。黨總支下設行政支部、教學支部、學管支部、老幹部支部。
2000年3月22日,藝校實行幹部聘任制度改革,並隆重舉行中層以上領導幹部聘任大會, 31 位中層領導幹部應聘,這是藝校進行管理體制人事改革的一大舉措。
2000年7月10日,根據濟寧市人民政府濟政發[2000]25 號文:“將濟寧藝術學校併入濟寧師範專科學校,用於舉辦師專藝術類專業。市雜技團劃歸市文化局管理。”“濟寧藝術學校暫保留學校校牌,待在校生及2000年新招收的中專學生畢業後,原校牌撤銷。”濟寧市委任命藝校校長阮曉輝同志為師專黨委委員。
2001年4月,在市委、市政府及師專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積極努力爭取,經省教育廳批准,新開設了五年一貫制大專班,招收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裝飾設計三個專業。當年招生人數200人,在校生人數達到700餘人。
2001年11月,濟寧市委(濟委 [2001]213 號)任命時聖成同志為濟寧師範專科學校黨委委員、濟寧藝術學校黨總支書記。市政府(濟政任 [2001]43 號)聘時聖成為濟寧藝術學校校長,聘期三年。
2001年,在教育經費緊張,學校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學校爭取市教委、市財政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使學校的教學設備、辦學條件大大改善。共籌集資金80萬元,購置鋼琴20餘台,電腦36台,增加了電教設備、圖書資料等。
2002年4月,五年制大專增加音樂表演專業,共招收四個專業的考生,報名總人數超過600人,招收新生200多人;中專報名300人,招收新生30名;魚台、濟寧豫劇團外協招生105名。
2002年5月,學校制定了《固定資產管理規章制度》,成立了固定資產清理工作小組。每一件國有資產都認真登記、編號、釘上標牌,做到帳、物、卡一致,並順利通過市教委固定資產清查小組的驗收。
2003年上半年,有42名畢業生通過各大藝術院校的專業考試,學校組織成立了高考輔導班。當年升入大學深造的學生達30多名,占考生80%以上。
2004年,學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2003—2007年教育振興的行動計畫》為指導,堅持教學研相長、德藝能共進的工作思路,針對社會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藝術綜合素質的要求,立足學生實際,轉變教風,切實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研究,最佳化課程設計,促進教學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各教研室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深入淺出,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聲樂專業師生相互觀摩、互相講評,文化課教學強化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培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多設問、多引導、多指導;美術教學把大班教學改為小班教學,教師輔導學生的機會大大增加,舞蹈、雜技教學以節目、劇目帶教學,在藝術教學的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05年,學校多方籌措資金,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投資40萬購置15架鋼琴,建成琴房15間;購置21台高智慧型微機,建成第二微機房。
2006年2月,為加大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經有關部門批准,學校由共青團路79號搬遷至原教育學院,新改建的學校占地面積75畝,擁有教學樓、圖書樓、綜合樓,學生公寓、餐廳禮堂及配套完善的文化藝術中心,建有設施先進的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舞蹈練功廳、專用琴房、畫室等,教學設施齊全,設備儀器先進,信息化程度高。新校園碧草如茵,布局合理,環境整潔優美、交通便利,是目前我省培養文化藝術人才功能最齊全的藝術學校之一。為培養各類藝術人才開闢了理想之地!
2009年,山東省濟寧藝術學校撤銷,全部併入濟寧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