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於2018年7月2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
  • 發布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印發時間:2018年7月20日
規劃發布,規劃全文,

規劃發布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
魯政字〔2018〕150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8年7月20日

規劃全文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據《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山東省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8年至2022年。
一、發展基礎
近年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走在前列”為目標定位,深入推進山東農業實現由大到強戰略轉變,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
農業綜合產能位居前列。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298.2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158.7億元,均居全國第一位。糧食總產量4723.2萬噸,連續6年穩定在4500萬噸以上,總產量占全國的7.6%,居全國第三位。蔬菜(含食用菌)、園林水果、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10618.3萬噸、1776.9萬噸、1506.9萬噸、881.4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
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在全國率先啟動耕地質量提升計畫,組織實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治理、重金屬污染修復等六項工程。2017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水肥一體化新增面積173.44多萬畝,化肥和農藥實現用量和強度“雙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畜禽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87.3%,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500多萬畝,“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7508個。
農業發展動力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推進,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2017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7%,高出全國5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高出全國17個百分點;承包耕地確權任務基本完成,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全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170.1億美元,占全國的近1/4,連續19年保持全國第一位。
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產品電商、休閒農業等新興業態發展迅速,農業“新六產”正在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17年,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9萬家、家庭農場5.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0多萬個;全省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600多家;國家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發展到20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9萬家,營業收入630億元;農村網路零售額541.9億元。
二、總體要求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主要依靠先進科學技術、優良物質裝備、集約組織方式、新型從業人才,通過拉長產業鏈條,推進綠色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經濟效益,加快實現農業由傳統產業到高質高效產業轉變。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作為統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重大工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發展農業“新六產”為抓手,實施服務進鄉村、人才進鄉村和資本進鄉村“三大工程”,開展質量提升、品牌提升和生態提升“三大行動”,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三項改革”,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徑模式,把科技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動力,最佳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通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潛能、品牌高端提價值,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我省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最佳化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著力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2.堅持生態高質,品牌提升。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培育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進產品品牌化、品牌高端化。
3.堅持跨界融合,三鏈重構。培育壯大農業“新六產”,加快“三園同建”,推進塑造終端型、體驗型、智慧型、循環型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三鏈重構”。
4.堅持開放合作,內外聯動。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加強農業對外合作,以內促外,以外帶內,統籌推動農業“走出去”“引進來”,加快形成內外聯動、創新發展的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5.堅持深化改革,城鄉融合。落實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戰略定位。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戰略目標,必須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抓手,加快推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在發展定位上,立足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積極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建設農業標準品牌強省。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和“齊魯靈秀地 品牌農產品”品牌引領行動,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藥監督管理,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品牌強省。重點培育70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500個企業產品品牌。
——建設農業“新六產”發展示範省。以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田園綜合體、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等發展亮點。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重點建設農業“新六產”示範縣50個,培育農業“新六產”示範主體600家。
——建設“智慧農業”套用先進省。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流通和安全監管中的廣泛套用,促進物聯網、遙感、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打造全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省和智慧農業示範基地。
——建設農業開放發展引領省。以創建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為重點,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健全完善農業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建設農產品貿易強省,增強山東農產品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目標任務。力爭到2022年,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200億元,基本形成以新動能為主導的科學技術先進、物質裝備優良、組織方式高效、經營主體集約、農產品市場繁榮的現代高效優勢產業,半數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到2028年,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顯著進展,為全省實現農業現代化,引領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功能布局
堅持空間布局與區域布局相統一,梯次擴散與節點輻射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集中集約相協調,以產業延伸、技術輻射、項目對接、人才支撐為紐帶,在全省構建“四區引領、三園示範、三區同建”的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格局。
(一)“四區”引領。
1.現代農業示範區。以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為基礎,以推進實施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等十大主題示範行動為重點,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傳統農業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農業產業。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以實現農業循環發展為目標,以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主體為重點,創建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加快推進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引領帶動全省農業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到2022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
3.農村改革試驗區。以棗莊等國家農村改革試驗示範區為重點,圍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主題,穩步拓展改革試驗的廣度深度,推動改革試驗成果轉化,為全省深化農村改革提供實踐樣板。
4.農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區。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探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路徑。推進蘇丹-中國農業合作開發區、斐濟-中國漁業綜合產業園、俄羅斯-中國木材加工產業園區等國家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建設,以政策創設為引領,以服務農業對外投資貿易為核心,搭建農業“走出去”公共平台,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促進產業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
(二)“三園”示範。
1.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充分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台、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
2.農業科技園。遵循“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創新引領、效益惠民”的原則,以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龍頭,建成一批功能清晰、要素齊備、模式創新、上下聯動、線上線下互動的農業科技園區,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結構完善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實現全覆蓋、無縫銜接,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繼續走在前列的目標。
3.農村創業園。建設一批返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基地、農村創客服務等平台,吸引進城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帶動現代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三)“三區”同建。
1.糧食生產功能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劃定小麥、玉米、水稻糧食生產功能區5200萬畝。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建成千億斤糧食產能省。
2.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依據區域土地資源特點和種植傳統,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400萬畝,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保障棉花生產能力。穩定花生、大豆種植面積,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推進規模化經營、提升產品附加值為重點,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3.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最佳化特色農產品區域發展布局,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打造一批品種豐富、優勢明顯、集群發展的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領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到2022年,力爭創建50個特色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四、重點任務
圍繞結構調整、產業融合、質量品牌、科技創新、主體培育、農村改革等方面,明確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六大”重點任務。
(一)挖掘結構調整新動能。調優調新產業產品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增強傳統產業發展活力。
1.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穩定糧食生產,重點擴大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適度調減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最佳化經濟作物品種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蔬菜、果品、油料生產,促進經濟作物增值增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在草食畜禽優勢區,大力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鼓勵建立優質飼草料種植生產示範基地,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
2.做大做強高效特色產業。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大力培育“名優特稀新”經濟作物,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帶和示範基地,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等綠色產業,推廣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模式,推進農林複合經營。推進優勢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服務,建設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
3.推進畜牧業提質增效。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建設一批以規模化養殖為基礎,以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為發展方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畜牧業產業園,打造現代畜牧業發展高地。規範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養殖戶糞便污染處置設施,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與農業生產廢棄物等綜合處置,建立全縣域收集、處置和利用三級網路體系,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現代畜禽種業、微生態製劑、生物製劑、高效低殘留獸藥、綠色健康飼料產業等,培植畜牧業發展新優勢。
(二)培育跨界融合新動能。堅持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農業“新六產”,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於一體的產業新體系,實現從單一產業向全鏈條、多功能、新業態發展的動能轉換。
1.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加快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和隆起帶。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大食品加工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產加工設備。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發,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支持建設農產品加工示範縣、示範園區、示範企業。落實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設施範圍。
2.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力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紮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觀光採摘、休閒體驗、休閒垂釣、科普教育、文化創意等功能,推動鄉村旅遊規模化發展,打造一批相對集中、業態豐富、功能完善的鄉村旅遊集群片區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旅遊園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依託特色農業、高效農業、高科技農業等農業園區打造主題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推進文旅小鎮建設。保留傳統的農業耕作系統和耕作方式,加以活化,建設農業生態(活態)博物館。鼓勵各地充分利用各類資產資源資本和政府扶持資金等,通過市場化運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3.穩步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誠信體系,培育一批區域性、垂直性電商平台,擴大農產品網上銷售。加快省級品牌農產品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建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行銷平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規範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人才培養、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設農村電商示範縣,開展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示範企業認定,打造一批特色電商鎮、電商村。
4.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定製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建設農村電商、雲農場、冷鏈物流等支撐體系。支持服務組織積極開展農業市場信息、農業投入品供應、綠色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行銷等服務,鼓勵提高其專業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水平。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與全程綠色防控有機融合。推進農機服務環節向農業生產全過程、全方位延伸。力爭到2022年,基本形成服務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行為規範、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三)強化品牌引領新動能。品牌化是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標準提升、高端引領,實現從依靠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興農、品牌富農的動能轉換。
1.積極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省為契機,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為目標,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著力打造“齊魯靈秀地 品牌農產品”山東省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農業特色、本土優勢,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推動“品牌高端化”。支持各地以特色優勢農產品為依託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區域品牌建設管理服務,集聚和延伸品牌核心競爭優勢,提升品牌影響力。健全農產品品牌發展政策扶持、產權保護和監督管理等制度。加強品牌農產品宣傳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提升企業產品品牌影響力。增強企業品牌化發展意識,提升企業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引導企業主動適應市場和消費升級需求,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追溯體系。支持企業申請註冊商標,培育發展自主品牌。鼓勵企業制定或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良好農業規範(GA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等質量認證。支持行業協會、科研教育機構、中介組織參與企業農產品品牌開發。
(四)增強創新驅動新動能。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綜合套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技術,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進從拼資源拼消耗向科技強農、綠色護農的動能轉換。
1.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按照“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思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技術推廣為載體,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加強前瞻性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研發,引領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各種農業科技資源,搭建農科教創新平台。建立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探索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2.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推進種業研發創新,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農業良種工程,加強種業創新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廣闊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品種。完善新品種區域試驗評價及展示推廣體系,加強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種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內外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快做大做強。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健全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完善品種審定、保護、退出制度,規範種子生產經營管理。
3.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大力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戰略,套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加大智慧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力度,推動農業技術創新,以人機物一體化、裝備設施網路化、生產經營智慧型化為方向,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發一批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智慧農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完善農業大數據採集、共享、分析、使用機制。以農業物聯網技術為核心,依託“三區、三園、一體”等,實施智慧農業套用示範工程。鼓勵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依託網路平台開發定製農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
4.提升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實施裝備最佳化提升、技術示範推廣、作業規模推進、智慧農機、人才培育等項目,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開展關鍵急需、智慧型高效、綠色環保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慧型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著力提高棉花、水果、蔬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大丘陵山區機械化率提高力度。加大新機具、新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套用力度。實施農機現代化標配工程,促進信息化與農業機械化深度融合。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人才培訓,培育一批熱愛農機、善於鑽研、技藝精湛的“農機工匠”。培育壯大一批農業機械裝備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智慧型農機裝備生產基地。
(五)提升主體培育新動能。堅持集約發展,通過機制創新,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新途徑,實現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的動能轉換。
1.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做優做活農民合作社,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做專做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發揮基礎支撐作用。加快家庭農場示範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農業示範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示範引領各類主體規範發展,提升發展規模和質量。鼓勵各類主體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建立家庭農場聯盟、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產業協會聯盟及產業化聯合體。進一步完善流轉、託管、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2.創新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圍繞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貫穿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充分發揮其在農技推廣、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供銷社、郵政、農機、菸草等行業組織的優勢,建立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行銷於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和平台,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大力培育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依託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優勢區域等廣泛開展聯合與合作,形成分工協調、互利合作的發展格局。推行“約定有契約、內容有標準、過程有記錄、人員有培訓、質量有保證、產品有監管”的服務模式,不斷提高專業化、標準化服務水平。
3.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職業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提高農民技能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最佳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強化培養農業經紀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農村人才。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農村新型社區管理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六)激發農村改革新動能。堅持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探索,穩步推進,激發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總結完善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對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繼續抓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集體公益設施等非經營性資產,重點探索建立集體統一運行管護的有效機制,更好地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提供公益性服務;對經營性資產,著力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形成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
2.加快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套用。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管理信息套用平台建設,完善省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資料庫,推動確權數據共享,提升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確權成果在土地流轉、抵押擔保、涉農補貼、承包權退出、農田整治等方面的套用。
3.健全農業農村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建立上下一致,左右貫通的農業農村創業創新體制。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優惠政策。開設開放式服務視窗,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持引導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五、重大工程
實施現代高效農業動能提升行動,重點組織實施“十二大工程”,集中打造一批農業新動能引領區,培育發展新動能。
(一)糧食生產功能區提升工程。圍繞劃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加快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重點推進“四區五化”建設,聚焦攻關區、示範區、輻射區、特色區,集成推廣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試驗示範糧食節水、節肥、節藥新機具、新設備,大力推行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實現糧食生產良種化、標準化、綠色化、機械化和服務全程社會化,帶動全省糧食生產轉方式、提質量、增效益,實現糧食綠色可持續發展。到2022年,每個縣建立一個100畝以上的攻關試驗區,打造一個1萬畝以上的示範區,建立10萬畝以上的輻射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00萬畝以上。在東營、德州、濱州適宜地區,紮實推進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設。
(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升工程。編制全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科學評價標準。通過實施高效特色農業、現代林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發展平台項目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支持果品、蔬菜、食用菌、茶葉、中藥材、蠶桑、苗木花卉、油用牡丹和蜂業、驢業、兔業、水產品等高效特色產業發展。力爭到2022年,創建50個特色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省級以上特優區。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和林下經濟,建成特色經濟林基地500萬畝以上,產品優質率達到85%以上;林下經濟規模發展到800萬畝以上,發展森林旅遊,全省森林公園總數達到270處以上。
(三)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工程。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全面落實耕地質量提升規劃,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扶持發展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推進生物災害綠色防控。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500萬畝,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750萬畝,農田灌溉用水總量和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46,設施蔬菜和果樹的化肥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在重要水源地匯水區內提倡發展環水有機農業。因地制宜探索試行耕地修養生息制度,在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基礎上,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程。著力建設一批規模化種養、龍頭企業帶動、現代要素聚集、“生產+科技+加工+行銷”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科學確定產業園建設布局,準確把握產業園功能定位,將產業園建設成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先行區,現代技術和裝備加速套用的集成區,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區,新型經營主體“雙創”的孵化區,示範引領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核心區。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家以上,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共生髮展、梯次推進的產業園發展格局。
(五)農業“新六產”示範工程。重點建設農業“新六產”示範縣50個,培育農業“新六產”示範主體600家。支持示範縣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和產業融合項目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探索總結髮展農業“新六產”成功做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推動全省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支持各地建設一批各具優勢的農業“特色小鎮”。到2020年,以終端型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5萬億元,以體驗型為主導的鄉村旅遊消費達到3600億元,以循環型為主導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30億元,以智慧型為主導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1000億元。到2022年,全省農業“新六產”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更加穩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六)農業質量品牌提升工程。探索建立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深入實施品牌引領戰略,大力開展品牌提升行動,加快推進我省農產品品牌建設,到2022年,創建100個農產品品牌基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叫得響、受歡迎的農產品品牌。挖掘遴選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推出70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企業產品品牌,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定產品標準、行業標準,對接國家、國際標準,建設一批區域質量標準中心和標準化創新平台。強化農產品總部經濟建設,依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建設一批農產品總部基地,聚合資源,增強產業價值吸引力。加快建設國家蔬菜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推進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建設,制定更多國家蔬菜標準,重點推出一批具備市場引導作用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推行省、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對主要生產主體全覆蓋,傳導質量安全壓力,提升生產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律責任意識,實現精準化監管。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規定。建立完善水產品產地環境檢測等監管機制。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治理、畜禽水產品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濫用抗生素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食用農產品入市監管,嚴格準入標準,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和市場銷售憑證“雙證”制度,推動更多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相銜接。到2022年,全域創建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基本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七)智慧農業發展示範工程。以發展數字農業為重點,著力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組織開展農業信息化示範試點,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現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服務不出村。組織產學研單位開展物聯網、精準農業、智慧型決策等關鍵技術、標準、平台和產品研發,建設一批農業網際網路技術研發與套用創新平台。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示範社、家庭農場示範場等農業主體,建設完善一批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糧食生產、畜牧養殖、漁業、特色林產品和高效經濟作物等領域套用。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雲服務平台、農業大數據管理平台,提高遠程監控、數據分析、測土配方、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保障支撐能力。
(八)農業開放合作示範工程。繼續保持發展山東農產品、食品出口大省優勢地位,加大對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示範效應,帶動提升內銷農產品質量。以蔬菜、果品、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強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集聚區建設,到2022年,重點建設20個出口產業集聚區。培育重點農產品出口企業,到2022年,培育60-80家出口農產品示範企業。積極開展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兩區”建設,拓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區域的農業合作,鼓勵涉農企業到境外進行農業資源開發、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等,帶動農業裝備、生產資料等優勢產能“走出去”。到2022年,建設8-12個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對外合作“兩區”。支持有實力的大企業,全產業鏈推進農業對外投資合作,在技術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港口碼頭等領域進行整體布局,實現全產業鏈運營。到2022年,培育6-8家農業“走出去”重點企業。提升遠洋漁船裝備水平,發展壯大大洋性漁業,鞏固提高過洋性漁業,積極發展南極漁業,加快推進遠洋漁業海外綜合性基地建設。
(九)農牧循環示範工程。積極開展“糧改飼”示範,加快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建設,到2022年,全省“糧改飼”示範縣達到50個,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發展到500萬畝以上,基本實現奶牛規模養殖場青貯玉米全覆蓋。在農業和畜禽大縣,開展整縣制畜禽養殖與農業生產廢棄物三級網路試點,到2022年,建設試點縣20個。大力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建設縣級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完善配套“以鄉鎮(街道)、村暫存,縣級集中收集處理”的病死畜禽收集體系,根據養殖分布情況建立相配套的病死畜禽收集暫存點。到2022年,全省建設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83個,基本滿足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需求。
(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按照“全程引領、三區聯動、五業並舉”的原則,著力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提高農機化質量、增加農機化效益,重點在農機裝備最佳化升級、農機技術推廣、規模作業推進、服務主體培育、智慧農機建設、人才培育、安全生產保障、農機化公共服務提升等八個方面有所突破,引領全省農業機械化穩步健康發展。根據平原地區、丘陵山區、城市郊區三類地區特點,各有側重協調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步推進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林果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到2022年,糧食生產機械化率達到98%,經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56%,全省建成“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縣50個以上。
(十一)農業科技展翅工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著力提升現代種業發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廣闊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品種。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技術等資源依法向種業企業流動,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推動農業重大套用技術、綠色關鍵技術的研發與集成,促進科技與產業緊密融合。推動“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發揮省農業專家顧問團的作用,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新技術、新成果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套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整省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分產業、分類型建立一批綜合培育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推行“選單式”培訓、“模組化”教學、“信息化”管理,大力培育農業產業人才。到2022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萬人以上。
(十二)農村集體經濟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源性、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資產改革,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轉化套用,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到2022年,全省農村承包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50%以上,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意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建立規劃落實的組織協調機制,推進規劃任務的組織落實、跟蹤調度、檢查評估。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現代高效農業建設,最佳化資源配置,形成強大合力。
(二)強化財政保障。各級要加大投入力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農業傾斜,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加強財政支農政策頂層設計,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支持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向現代高效農業傾斜。
(三)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充分發揮農業融資擔保機構的作用,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信貸保障。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增加保險種類,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規模,探索創新信用互助模式。
(四)完善土地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讓純收益用於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比例。鼓勵各地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具體辦法,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通過村莊整治、農村空閒、零散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和通過調整最佳化用地規劃布局新增的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優先用於支持現代高效農業發展。
(五)強化任務落實。各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強化配套措施,協同推進規劃實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實施方案,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加強規劃監測評估,對規劃實施效果跟蹤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制定獎懲措施,對於按期完成任務的,給予表揚和獎勵;對工作不力、成效不明顯的,進行問責追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