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報業志

《山東省志·報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5年,正式出版於1993年。全書以篇、章、 節層次劃分,共分為6篇。依次為報紙篇、報導篇、編輯篇、經營篇、管理篇、社團篇。上限起自事業發端,下限斷至199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志·報業志
  • 分類:文史
  • 出版時間:1993年
  • 章節:經營篇、管理篇
基本信息,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

晚清時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同時,在思想文化上也積極進行滲透,辦報紙就是他們推行殖民主義的重要手段之一。1894年後,德國、日本先後在濟南、青島、煙臺等地出版了報紙。 為清朝封建統治服務而出版的第一份官報,是1903年由山東巡撫周馥創辦的《濟南匯報》。之後,又有《簡報》《濟南日報》《山東官報》等相繼創刊。晚清時期,山東先後出版的報紙有20多家。

發展歷程

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國民黨、共和黨、誠社、民治社、安福系等各黨派報紙以及各種民營報紙先後創刊。日本、英國為擴大在山東的侵略勢力,也在濟南、煙臺、青島等地出版了多家報紙。由於各報政治背景不同,辦報宗旨各異,表現出的政治傾向和社會影響也大不一樣。 “五四”新文化運動揭開了山東報業史新的一頁,山東報紙事業有了較大發展。
《山東勞動周刊》的誕生,標誌著山東工人階級開始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此後,一批由共產黨人創辦的無產階級報刊先後在全省各地出版。據不完全統計,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這類報刊就有40多家。這些報刊通過各種方式,傳播民主、愛國思想,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 七七事變後,濟南、青島和津浦、膠濟鐵路沿線城市相繼失守。原國民黨當局控制的報紙除少數內遷外,大部分停刊。在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一大批宣傳抗日救亡的報紙卻應運而生。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的誕生,開創了山東現代報業史的新紀元。到1948年,《大眾日報》的發行量增加到8萬餘份。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報紙,從3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是山東現代報業的中流砥柱,在全省廣大地區形成了多層次和多類型的報紙宣傳網。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好《大眾日報》和《青島日報》,1950年,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對全省報紙進行一次大的調整,經過調整,全省共辦各類報紙28家。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山東報業繼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傳統,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深入實際,聯繫民眾,從宣傳報導經濟建設中學習經濟建設工作。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報紙的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作用,成為黨委、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有力助手。這一時期,山東報業是大張旗鼓和集中突出地宣傳報導全省各地區各行業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具有時代風貌和普遍意義的先進單位、先進人物,滿腔熱情地謳歌人民民眾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
1957年至1966年,山東報紙在宣傳貫徹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並取得一定成績,但由於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在反右派鬥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發表了許多錯誤、虛假的報導,違背了新聞必須真實的基本原則。1960年至1962年,經過檢查、總結、整頓、學習,才基本上糾正了工作中的失誤和偏差,使全省報紙宣傳工作又回到了正確軌道。1963年至1966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貫徹,報紙的宣傳工作日趨活躍。 “文化大革命” 開始後,全省只有《大眾日報》和7家地、市報紙尚在出版。由於領導權被奪,報紙一度成了派性鬥爭的工具。後來各級黨委重新建立,才逐步改變了這種極不正常的狀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省報紙事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同步發展。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大力推行改革,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報業出現了空前繁榮和迅速發展的局面。到1990年底,全省經過正式登記註冊批准出版的各類報紙已達119家。 其中1978年以後出版的82家。報紙的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合理,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個以省、地、市、縣黨委機關報為主體,大中城市報紙為中心的多種類、多層次的報業新結構。報紙的發行量大增,1990年全省各類報紙期發行量已達1000多萬份(包括中央級報紙在山東發行數) ,有6家報紙對國外發行。與此同時,山東報業從8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引進雷射照排、衛星傳版、膠印等先進技術,結束了報紙印刷“鉛與火”的歷史。辦公、通信、交通條件也大大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