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國發〔2006〕7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提出的任務目標,明確“十三五”時期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10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國發〔2006〕7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提出的任務目標,明確“十三五”時期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10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我省“一個定位、三個提升”的總體要求,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繼承創新、拓展提升,開放協同、普惠共享,精準發力、全面跨越,加強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紮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實現我省“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夯實軟實力基礎,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供智力支撐。
(二)任務目標。到2020年,社會化大科普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在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公眾獲取科學技術知識渠道,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公眾運用科學技術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等方面取得大幅提升,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1.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題,弘揚創新創業精神,更加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2.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學習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決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社區居民和城鎮勞動者的科學生產生活能力快速提高,有效解決農村“三留守”人群科學素質提升緩慢問題,推進城鄉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公民科學素質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3.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政策保障和財政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縣級人均科普專項經費投入超過一元錢。科技教育與培訓體系基本完善,中國小校普遍設立科學素質教育校本課程,媒體、科普基礎設施及有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科技傳播與普及覆蓋面不斷擴大。科普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實現市級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力爭有一半左右的縣(市、區)建成啟用縣級科普場館。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機制逐步建立、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普產業快速發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
4.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化機制和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充分發揮各級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將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和各級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增強發展軟實力的重要基礎工程來抓,並推動將其全面納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總體布局之中,一同規劃,一體推動。基層有條件的地方,支持在政務服務系統和場所設立科普服務視窗或平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共建、社會動員、考核與監測評估等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各方面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加快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倡導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同步發展,推進科學素質工作合力不斷增強,社會化工作氛圍更加濃厚。
二、重點任務
根據指導方針和目標,“十三五”時期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國小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完善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的能力。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農村中國小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分工:由省教育廳、團省委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框架,完善中國小科學課程體系,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增強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的橫向配合。重視信息技術的普及套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繼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套用力度。(省教育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鼓勵普通高中探索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規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科學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畫”,促進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互動銜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套用人才的培養方式,加強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強化中等職業學校科技教育,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科技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列入教學計畫,系統提升學生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推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和創業就業基地,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科技節等活動,為青年提供將科技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的渠道、平台。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促進作用,推動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廣泛組織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公眾科學日、青少年科學素質競賽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的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求真科學營等活動。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國小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科技博物館、圖書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開展科技場館、流動科技館、數字科技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內外有效銜接的模式,推動實現科技教育活動在所有中國小全覆蓋。(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團省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網際網路。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動,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繼續開展“牽手關愛行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加強各類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科普陣地建設,開展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搭建傳播科學親職教育知識的新平台,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圍繞現代農業和文明鄉村、新農村建設,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導農民科學文明生活,增強掌握和運用先進實用技術發展生產、增產增收致富的能力,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高農村婦女,尤其是“三留守”人群及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分工:由省農業廳、省科協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依託新型農民學校、農廣校、科普服務站、農技協、農技站、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培訓陣地,結合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新型農民培訓、星火科技培訓,面向廣大農村農民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利用各級漁業技術推廣站,向漁民開展漁業實用技術培訓。利用各級林業技術推廣站,以及結合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對農民開展林業實用技術培訓。大力開展巾幗科技示範工程、巾幗科技特派員、巾幗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等工作,努力提高農村婦女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和水平。(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發揮鄉鎮、社區科協、村科普協會或科普小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機構在農技服務中的作用。完善農村科普“站、欄、員、網”建設,建立以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為主體的專家諮詢服務團和志願者隊伍,結合“三下鄉”、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開展民眾性、基礎性、經常性的農村科普活動。鼓勵在鄉鎮農技站、農技服務中心建立多元化、多層次、跨行業的農技協科普組織,開展農村科普員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繼續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文明鄉村行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三八綠色工程等惠農工程,開展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不斷豐富拓展科普惠農工作領域,推進支持農技協、科普示範基地和科普帶頭人的培養與建設,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創業項目開發、銀會合作、小額貸款、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幫助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提升農村科普的服務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科普長效機制。(省委宣傳部、省農業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加大對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鼓勵和支持農村青年利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大力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知識競賽、新農民微視頻展播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發揮中國智慧農民雲、科普中國服務雲等作用,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素質。(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省社科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引導更多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立足服務民生、助力產業升級、推動結構調整,以高技能人才、進城務工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培養培訓為重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有培訓願望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加一次相應的職業培訓。推動職業技能、安全生產、信息技術等知識和觀念的廣泛普及,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促進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提升。(分工: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安監局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以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突出創新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服務業等主題,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培養和造就適合現代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參加跨行業、跨學科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活動。(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國資委、省安監局、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技工院校、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體系。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和創業培訓,把科技培訓與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突出從業技能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技師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創新聯盟、企業科協等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企業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工作。開展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推進“山東省職工網上學習平台”建設,推進實施“齊魯工匠”成長“百千萬”計畫,充分發揮勞動模範等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培養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進城務工人員科學素質提升工作。大力開展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畫、農民工圓夢大學行動等活動,將綠色發展、安全生產、健康生活、心理疏導、防災減災、職業病防治等作為主要內容,發揮企業、科普機構、科普場館、科普學校、婦女之家等作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廣泛組織開展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的穩定就業和科學生活能力,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助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宜居。(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營造崇尚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深入推進企業、高等院校、院所、園區等企事業科協組織建設,開展“講理想、比貢獻”“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等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流、科技服務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繼續開展“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等活動,倡導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激發職工創新創造活力,最大程度釋放職工創新潛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總工會、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著眼於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執政水平、科學治理能力、科學生活素質,大力加強黨建理論體系學習教育,特別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教育,開展科技革命、產業升級等前沿科技知識的專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的培訓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分工: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認真貫徹落實《2010—2020年幹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和《2013—2017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將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和長期任務,利用外出考察學習、研討會、專家報告會等形式,做好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黨政領導、各級行政管理幹部等科學教育培訓,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開展各類科技培訓。(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技意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高等院校(培訓機構)要將科學素質內容列入教學計畫,增加科普學習內容,鼓勵和引導各級幹部培訓機構設立或增加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普體驗實踐課,並根據科技發展狀況和幹部培訓需求不斷加以改進。在幹部自主選學和在職自學中,強化科學素質學習內容,繼續發揮山東幹部學習平台的作用,豐富幹部科學教育學習內容,推動“網上學習”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省委組織部、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廣泛開展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組織科技培訓、科普報告等不同形式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普活動。繼續在黨校、行政學院等開設科學思維與決策系列課程。做好心理諮詢、心理健康培訓等工作,開發系列指導手冊,打造網路交流平台。有計畫地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科研場所、科普設施實地考察學習,鼓勵引導領導幹部參與科普活動。組織開展院士專家諮詢服務活動,著力提升廣大基層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科協、省社科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4.積極營造科學素質學習教育的良好氛圍。加強科技宣傳,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優勢,增加科技宣傳版面和時段,用好用活新媒體工具,推廣發布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大力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圍繞科技創新主題,選樹一批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的先進典型。(省委宣傳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構建科學教師培訓體系,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科學素質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優秀科學教師隊伍。完善科技教育課程教材,滿足不同對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訓需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最佳化教學方法,不斷推動科技教育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與培訓有效實施。(分工:由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實施齊魯名師建設工程,增加師範類院校科學教育內容,在職教師培訓進修中增加科學教育的內容。加強縣及以下幼稚園、中國小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骨幹教師的科學教育培訓,逐步完善相關職稱評價標準和辦法。實施一線科學教師和骨幹科技輔導員專項培訓,推動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培訓基地建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開設專業課程與科技前沿講座等。將科普工作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畫。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3.進一步改進科技教育教學方法。加強中國小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青少年特點、有利於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體系。鼓勵動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成人教育、社區大學、科技館等各類公共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安監局、省農科院、省醫科院、團省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建設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中國小科技教育硬體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現有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不斷提高使用效率。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中國小科技教育網路資源建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豐富網路教育內容,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社區學校等各類公共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充分發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資源,健全科教結合、共同推動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專家參與科學教師培訓、中國小科學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有條件的中學科學教師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加強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推動高校師生廣泛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省教育廳、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
普及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科學生活、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知識和觀念,提升社區居民套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養,促進社區居民全面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大力提升社區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基層社區科普服務設施融合發展,推動城鎮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學素質,助力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分工:由省文化廳、省婦聯、省科協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導愛國、誠信、友善、敬業、守法等道德規範。開展以“全民健康科技行動”“齊魯大講堂”為主題的科教、文化、衛生、法律、防災減災進社區宣傳活動,開展科普文明街道、社區、樓宇、家庭等創建活動。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幫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產生活。深入開展行業為民服務聯動活動,組織開展各種便民利民科普惠民工程,健全完善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工作的融合發展。(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安監局、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設完善社區科普基礎設施。推動基層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在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拓展科普功能。建設科普中國社區e站、社區科普大學,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持續推進社區科普益民服務站、社區科普活動室、科普網路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和隊伍建設。配合國家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畫,支持有條件的社區建設社區電子科普顯示屏、社區科普體驗館、社區科技館等,將科普與文藝、體育、文化等有機結合,把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與娛樂活動融為一體,豐富科普活動,營造科普氛圍。充分發揮科普基礎設施作用,面向基層民眾開展體育健身、文化宣傳、衛生健康、食品藥品、防災減災等各類科普活動。(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文化廳、省環保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科協、省地震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社區科普新格局。加強社區科普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推動科普示範社區蓬勃發展。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面向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動員駐區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和科普志願者組織的作用,組織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以及在社區有影響和號召力人士的帶動作用,加強社區科學文化建設,助力和諧社區、美麗社區建設。(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安監局、省科學院、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推動實現科普理念和科普內容、表達方式、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行和運營機制等服務模式的全面創新。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供給能力,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科普與藝術、人文有機結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提升科技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大幅提升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水平。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套用,提升科技傳播精準服務水平,滿足公眾泛在化、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的需求,定向、精準推送科普信息。(分工:由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塑造、推廣和運用好“科普中國”“數字科普”品牌,推動科普領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和質量意識,打造科普新格局,構建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為核心、以科普信息匯聚生產與有效利用為目標,實現科普信息匯聚、數據分析挖掘、套用服務、即時獲取、精準推送、決策支持。(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安監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科普內容資源建設。繁榮科普創作,加快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對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選題,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扶持廣播、電視、網路視頻等媒體製作一批優秀音像製品和科普動漫作品,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科普創作,制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推動科普遊戲、科普公益廣告開發,加大傳播推廣力度,加強科普創作的交流與合作。(省委宣傳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科普傳播協作。引導省及各、市縣(市、區)主要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扶持科技宣傳報導做大做強。支持廣播電台、電視台製作更多民眾喜聞樂見的適合在廣播、電視台和網際網路同步傳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次。鼓勵報刊和網站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動圖書、報刊、音像電子、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台、經營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實現包括紙質出版、網路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在內的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省委宣傳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套用。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送達目標人群。推動科普中國服務雲、科普中國e站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套用。強化移動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動端科普融合創作,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強化科普新聞推送,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對農村及偏遠地區民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力度。(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從構建科普公共服務體系目標出發,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實現科普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推進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最佳化資源配置,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分工:由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加大各類科技場館建設力度。爭取“十三五”期間完成省科技館新館的建設,各設區市力爭建有綜合性、現代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館等科普設施。有條件的縣(市、區)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建設以舉辦展覽、科學體驗等科普活動為主要功能、規模適度並能體現當地特色的科技館、科普館等科普設施。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建設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或產業科普場館,發揮自然博物館和專業行業類科技館等場館以及數字科普工程的科普資源集散與服務平台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虛擬現實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現代科技館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科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基層科普資源建設。依託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多功能的開放性、民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加快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結合全省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工程、“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科技大院、文化與科普扶貧等重點項目以及鄉鎮(街道)、社區(村居)的公共活動場所,增加科普圖書、掛圖、聲像資料以及有關展示設備的數量和比例,拓展科普活動陣地。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陣地建設工程,推動文明鄉村建設行動,不斷增加科普車配備數量。(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文化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發展建設省、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各地優勢,挖掘行業科普資源,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增加科技教育內容,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的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和支持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實行定期或不定期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科技社團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充分發揮天文台、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車間)或展覽館等,推動建設專門科普場所。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科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
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培育科普產業市場,爭取金融、財政有關政策支持,探索建設科普眾創空間,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資源的轉化。完善豐富科普產品和服務,提高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全省科普事業發展。(分工: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協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完善科普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制定和實施相關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科普社會資源的功能。(省科技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依託科普機構、科研機構、產學研中心等建立科普產品研發中心,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研發推廣,增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與高等院校、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產業園區等聯合,扶持和發展一批科普產業龍頭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推動科普展教、科普圖書出版、科普動漫、科普旅遊、數字科普等科普產業的發展。開展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示範團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產業結合的有效機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有利條件,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科普產品的研發、創造、設計、生產、流通,發揮集成效應,通過競賽、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壯大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最佳化科普人才結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增強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能力。(分工:省科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
1.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組織、企業與相關機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基地,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從業者為重點加強科普人才培訓工作。完善科普人才使用和評價等相關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普人員積極性。(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科普專業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社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作用,搭建科學傳播服務平台,發展壯大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深入開展科學傳播活動。結合科技教育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國小校、科普場館、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託基層各類組織和各級學會,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氣象信息員、中國小教師、社區科普大學教師和科普志願者等擔任科普宣傳員,實現鄉村、社區、街道科普宣傳員全覆蓋。結合各類社區科普設施和活動,發展壯大社區科普隊伍。充分發揮企事業科協、企業團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作用,結合職工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和各類科普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立各級科普志願者社團組織,完善科普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動各級各類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開展科普志願者交流、培訓、經驗推廣等工作。搭建科普志願活動服務平台,充分發揮科普志願者在各類科普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規範記錄科普志願者的服務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願服務激勵機制。鼓勵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學生、傳媒從業者參與科普志願服務。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普志願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普志願者隊伍。(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安監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團省委、省科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總體框架,使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總體部署,將相應任務目標列入工作規劃和計畫,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級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要認真發揮組織協調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機制。
(二)加強政策激勵。加強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政策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監督考核機制。積極研究制定並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和科普產業發展、繁榮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信息化能力、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壯大科普人才隊伍等內容的政策措施。加大“山東省科普獎”表彰力度,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宣傳先進,推介典型經驗,營造更濃厚的社會氛圍。充分調動科技、教育、文化、傳媒以及大學生、離退休科技工作者、科普志願者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參與科學素質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大力扶持科普產業的發展,推動各級各類科普教育設施免費開放。
(三)加大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按照本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政府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要統籌現有資金,加大對科普和科學素質工作的支持力度,保障工作開展所需經費。各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要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科普投入,開展職工科學教育培訓,並大力支持社會化科普工作。探索設立科普基金,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眾籌眾創、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四)加強監測評估。各級政府負責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的督導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各級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注意研究新情況,加強協調和服務,堅持分類指導,形成上下聯動,層層抓落實的科學工作機制。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研究和經驗交流,健全完善監測評估體系,總結工作規律,創新工作機制,加強理論指導。
(五)科學統籌推進。2016年,將本方案有關內容納入省“十三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啟動方案實施,加大宣傳動員力度,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發揮各牽頭部門具體協調作用,指導各級制定本地具體工作方案並啟動實施。2017—2019年,突出重點,分步推進,針對薄弱環節,制定政策措施,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2020年,組織開展調研督查,對“十三五”期間實施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