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

2010年8月1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10〕81號印發《關於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分充分認識五大產業振興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五大產業振興的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準確把握五大產業振興重點;強化政策措施落實,確保五大產業振興取得實效4部分,並附山東省蔬菜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漁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畜牧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果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苗木花卉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10〕81號
  • 印發時間:2010年8月18日
意見,附屬檔案,附屬檔案1,附屬檔案2,附屬檔案3,附屬檔案4,附屬檔案5,

意見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
魯政發〔2010〕8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進一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高端高質高效農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再創我省農業發展新優勢,現就全省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五大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五大產業振興的重大意義
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等產業,是我省傳統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各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2009年,全省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0%,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份額超過25%。五大產業在農業領域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時,我省五大產業發展也面臨嚴峻形勢,產業的區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產業和品種優勢受到挑戰;結構層次偏低、質量效益不高、資源消耗過度等問題進一步顯現。推進五大產業振興,對加快培植高端高質高效農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轉變發展理念,理順發展思路,把振興五大產業作為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超前謀劃,順勢而為,採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出成效。
二、進一步明確五大產業振興的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
(一)總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以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重點園區、重點品牌、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四大重點”,健全完善扶持機制,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強化社會化服務,提升組織化水平,實現規模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產業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產業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
(二)基本原則。堅持高端定位,推進產業升級,促進現有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明確主攻方向;堅持科技先行,創新發展動力,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堅持市場引導,完善工作機制,搞好示範帶動,進一步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堅持統籌兼顧,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五大產業振興,促進農業全面發展。
(三)任務目標。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產出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示範作用大,以五大產業綜合提升為主體的高標準生產基地和園區,扶持一批素質高、發展快、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一批質量好、影響大、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規劃到2015年,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農民通過五大產業振興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準確把握五大產業振興重點
(一)蔬菜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護地設施的更新改造和換代升級,推廣新型設施和覆蓋材料。最佳化設施蔬菜區域布局,建設魯北地區以京津為主要市場的優質特色蔬菜生產基地,魯南地區面向江浙滬的優質、高端特色蔬菜生產基地和大型蔬菜倉儲物流中心。突出發展特色產品,採取有力措施,保護和培育傳統名牌產品,大力開發新興區域性名特優產品。加大出口蔬菜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在食用菌優勢產區,打造一批標準化示範園區,建設一批規範化菌種繁育基地,發展一批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建設蔬菜(食用菌)種業研發基地,創新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加快蔬菜(食用菌)種子國產化、名優品種改良國際化步伐。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左右,設施蔬菜面積擴大到1500萬畝,蔬菜總產值達到1800億元以上;建設1000個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100個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建設和改造300處蔬菜批發市場;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總產量達到300萬噸,總產值200億元,升級改造食用菌菇房70萬個,建設100個高標準示範園區。
(二)漁業。加快實施漁業“雙十工程”。調整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穩定常規品種,鞏固出口品種,壯大名優品種。最佳化養殖區域布局,建設東部沿海現代漁業主導區,從淺海灘涂向深海拓展,鼓勵發展深海網箱養殖,建設黃河三角洲現代漁業示範區、湖庫生態漁業示範區和沿黃生態漁業產業帶。積極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山東近海海洋牧場。實施漁船標準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撈質量和效能。積極推進遠洋漁業結構調整,鞏固提高過洋性漁業,加快發展大洋性漁業。鞏固漁業來料加工,擴大本地產品加工出口。完善現代物流行銷體系,集中打造全國重要的水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齊魯漁文化,做大做強漁業休閒產業。到2015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980萬噸,漁業增加值達860億元;建設萬畝以上規模化生態健康養殖園區100處,建成標準化生態養殖池塘500萬畝,發展岸基工廠化養殖1000萬平方米、深海網箱4000個,底播面積800萬畝,配備冷凍設備的大馬力漁船發展到1000艘,建設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5處,漁業休閒度假基地1000處。
(三)畜牧業。調整最佳化畜禽品種結構,鞏固生豬、家禽等優勢品種,大力發展食草型畜禽。加強畜禽生產性能測定站建設。加強地方畜禽品種保護,重點支持地方優良畜禽品種資源的利用保護與開發。大力推廣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建設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冷鏈體系建設。加強入境種畜禽隔離檢疫場所的建設和維護。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山東半島高端禽肉產品出口加工區、魯中南生豬生態生產區、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養殖區、沿黃肉牛肉羊高質高效產業區和黃河三角洲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等“五大產業區”建設。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900萬噸、420萬噸、800萬噸,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350萬噸,產值900億元。建設畜禽標準化示範基地2500個,大型育種場或良種繁育場200個。
(四)果業。以蘋果產業為重點,著力建設膠東半島和沂蒙山區兩大蘋果優勢區域,更新一批老齡果園,改造一批鬱閉果園。以棗、板栗、核桃等乾果為重點,著力建設魯中南板栗、核桃優勢產區,改造一批老齡、低產園。加大對地方優良果品品牌的保護和開發力度。以蘋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棗、板栗、核桃三大幹果為重點,創建一批省級標準化示範園,帶動全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搞好果樹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大品種培育和引進力度,建設一批省級果樹良種苗木繁育場和縣級果樹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全省水果面積恢復到1200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蘋果600萬畝以上、產量1100萬噸以上,水果年產值達到800億元;乾果面積發展到760萬畝,良種化率達到70%以上,產量達到100萬噸,產值達到150億元。
(五)苗木花卉產業。搞好苗木花卉種質資源保護。積極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種,引進、選育優良品種。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範園區建設,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鎮,實現產業與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設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產業開發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行銷資源,推進苗木花卉市場建設。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做大做強青州花博會、昌邑苗交會、菏澤牡丹國際花會等活動。到2015年,全省苗木生產面積保持穩定,花卉種植面積擴大50%以上,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億平方米,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總產值300億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創新品種達到100個;新建苗木花卉生產示範基地50處,高科技創新園20處。
四、強化政策措施落實,確保五大產業振興取得實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進五大產業振興的財政扶持政策,綜合運用補助、貼息、擔保、以獎代補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財政將在整合現有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重點支持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基地開發、園區建設、示範項目、特色產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級政府也要加大財政投入,明確支持重點。按照分級負責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市場引導、政府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五大產業振興投融資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五大產業振興。加強對建設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發揮最大效益。
(二)強化金融支持。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要圍繞促進五大產業振興,制定具體的金融扶持政策;縣域內涉農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要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持當地特色產業的振興。最大限度執行優惠貸款利率,降低貸款門檻,逐步拓展金融服務領域。加大銀企對接力度,優先扶持五大產業基地、標準化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農業投資公司、專業化農業擔保公司和農業發展基金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業投融資新模式,在省級建立專業性投融資公司、市級構建區域性特色投融資機構、縣級主要完善種養大戶間的合作機制,提高融資能力,重點支持五大產業振興。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增加保險品種,科學確定費率標準,逐步實現全覆蓋。
(三)突出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高新技術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種培育、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方面取得突破。著力解決安全高效生產及產後加工處理等技術難題。整合農業科研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提高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新材料的入戶率和轉化率。加強人才、智力引進和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培訓工程,重點加強對基層技術人員和生產大戶的科技培訓和指導,提高技術推廣和服務能力。以黃河三角洲農業、漁業、畜牧業園區、壽光蔬菜基地等示範區建設為載體,構建省政府與國家部委、農業科研機構和院校的合作機制,聚集農業創新資源,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四)強化質量安全。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建設,引導扶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產品(以下簡稱“三品一標”)認證,推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及質量追溯制度。加強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大產品檢測力度,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管,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場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全國性、區域性的產地、集散地批發市場,推進現有市場的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銷系統、郵政物流、交通運輸、大型商貿、龍頭企業五大流通網路,建立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農超對接、網上交易等現代物流業。加強農產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與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批發交易市場的網路融合、資源共享,不斷提高信息蒐集、研究、發布、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六)培育經營主體。充分利用現有農村教育和培訓資源,發揮行業培訓優勢,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和能力,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區域性產業協會,探索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五大產業振興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七)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五大產業振興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農業、海洋與漁業、林業、畜牧獸醫、商務、工商、質檢、銀監等部門參加,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統籌協調產業振興規劃的組織實施。完善五大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建立健全考核機制,並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進一步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各地要把五大產業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農業產業振興規劃,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突出發展重點,強化工作措施,確保五大產業振興取得實效。
附屬檔案:1.山東省蔬菜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2.山東省漁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3.山東省畜牧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4.山東省果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5.山東省苗木花卉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0年8月18日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

山東省蔬菜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加快振興我省蔬菜(含食用菌)產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結合蔬菜產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蔬菜產業。我省蔬菜產業經過20多年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已經成為特色鮮明、效益突出的優勢產業,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的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積、產量、產值、出口創匯等一直位居全國前列。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類)播種面積3046萬畝,總產1.02億噸,分別占全國的11%和16.6%;總產值1527.4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7.4%;出口創匯20.1億美元,占全國的31.2%;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300萬畝,占全國的20%以上,蔬菜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但從目前情況看,要實現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推動產業上檔次、上水平,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標準化生產水平不夠高,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依然存在;設施蔬菜土壤鹽漬化、酸化以及土傳病害嚴重等連作障礙問題日漸突出;棚室設計建造不規範,日光溫室更新換代任務艱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偏少,部分蔬菜種子大量依靠進口;國內外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提高,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壓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產業發展迅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二)食用菌產業。食用菌產業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高效特色朝陽產業,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顯著特點。2009年,全省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總產量達到206萬噸,總產值達124億元,出口創匯2.1億美元,較2000年分別增長了183%、372%、332%,菇農人均食用菌年純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綜合指標已躍居全國第二位。但從目前情況看,我省食用菌產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經營方式比較落後,產出能力較低,單位面積產出率比已開發國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強,加工比例不足30%,且產品大多是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發展滯後;市場開發不夠,人均消費量僅是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科研人員少,經費不足,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行業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等。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1.蔬菜產業。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左右,其中設施蔬菜面積力爭擴大到1500萬畝左右;蔬菜總產量達到1.1億噸,總產值達到1800億元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定在20%左右;蔬菜產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三品一標”產品認證數量增加30%以上;產品商品化處理和精(深)加工率達到65%以上;建設1000個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100個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通過蔬菜產業的提升發展,使全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食用菌產業。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總產量、總產值分別達到300萬噸、2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食用菌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建設100個高標準示範園區,標準化生產率達到85%以上;食用菌產品加工比重達到45%;創建和培育省級以上名優品牌100個;食用菌畝均收入達到4萬元,通過食用菌產業的提升發展,使全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三、發展重點
(一)蔬菜產業。
1.大力發展設施蔬菜。以日光溫室為龍頭,形成日光溫室、拱圓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銜接和配套的設施蔬菜生產體系、技術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推廣新型設施和覆蓋材料,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設施環境調控能力;引進、選育和開發設施專用蔬菜品種;研究和推廣現代育苗技術、規範化生產技術和采後處理技術;完善蔬菜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最佳化設施蔬菜區域布局,引導各項資源逐步向技術、經濟、基礎條件好的優勢區域集中,提高設施蔬菜產出率。以列入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名單的壽光市、莘縣、滕州市、沂南縣、蒼山縣、泰安市岱嶽區、青州市、淄博市臨淄區、平原縣、昌樂縣、泗水縣、聊城市東昌府區、齊河縣、單縣、陽穀縣、冠縣、茌平縣、諸城市、金鄉縣、萊西市、安丘市、商河縣、肥城市、棗莊市薛城區、成武縣、濟陽縣、鄒城市、膠南市、高唐縣、曹縣、莒縣、沂水縣、陵縣、廣饒縣、魚台縣、東阿縣、濟寧市任城區、定陶縣、莒南縣、海陽市、臨清市、鄆城縣、萊蕪市萊城區、臨沂市河東區、高密市、新泰市、高青縣、棗莊市嶧城區、濟南市歷城區、棗莊市台兒莊區、費縣、昌邑市、臨邑縣、章丘市、惠民縣、萊州市等56個縣(市、區)為重點實施區域。
2.挖掘提升地方名產蔬菜。以山東名產蔬菜品牌化為中心,以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的蒼山大蒜、金鄉大蒜、萊蕪生薑、章丘大蔥、濰縣蘿蔔、膠州大白菜、昌樂西瓜、馬家溝芹菜、曹縣蘆筍、煙臺地黃瓜、青州銀瓜等為重點,在蒐集、整理和保護品種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品質改良和開發利用,推行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和品牌化行銷,充分放大品牌效應。以具有地方名產蔬菜的縣(市、區)作為重點實施區域。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標準化生產和精深加工為中心,以發展脫水蔬菜、速凍蔬菜、保鮮蔬菜、調理食品等產品為重點,加大出口蔬菜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促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壯大出口產業集群。以列入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東南沿海出口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名單的肥城市、萊陽市、高密市、諸城市、安丘市、成武縣、萊州市、金鄉縣、膠州市、臨邑縣、東明縣、昌樂縣、萊蕪市萊城區、萊西市、曹縣、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蒼山縣、巨野縣、廣饒縣、兗州市、濟南市長清區、泰安市岱嶽區、臨沂市河東區、博興縣、壽光市、郯城縣、樂陵市、菏澤市牡丹區、武城縣、夏津縣、膠南市、單縣、即墨市等35個縣(市、區)為重點實施區域。
(二)食用菌產業。
1.突出增量提質。著眼於提高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在香菇優勢區(以惠民縣、棲霞市、膠南市、淄博市臨淄區、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嵐山區、文登市等為核心地區)、雙孢菇優勢區(以鄒城市、莘縣、定陶縣、武城縣、巨野縣、單縣、鄆城縣、平原縣、禹城市、新泰市等為核心地區)、金針菇優勢區(以青州市、齊河縣、蒼山縣、梁山縣、高青縣、萊蕪市萊城區、高密市、滕州市等為核心地區)、珍稀菇類優勢區(以新泰市、冠縣、東平縣、利津縣、鄒平縣、平陰縣、濟陽縣、蒙陰縣、寧陽縣、東平縣、沂水縣、廣饒縣、泰安市岱嶽區、汶上縣等為核心地區)、黑(毛)木耳優勢區(以費縣、莒縣、新泰市、魚台縣、金鄉縣、微山縣、梁山縣、棗莊市山亭區等為核心地區)、平菇優勢區(以聊城市東昌府區、棗莊市台兒莊區、章丘市、壽光市、曲阜市、陽穀縣、棗莊市薛城區、昌邑市、禹城市等為核心地區)等優勢區域,打造一批集約化程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示範園區,建設一批高標準、規範化的菌種繁育場(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專業化的原材料生產基地,發展一批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工廠化生產企業,帶動全省食用菌產業儘快步入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軌道。
2.突出增效增收。圍繞提高食用菌產業綜合效益,壯大一批工藝先進、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強的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一批區域性強、覆蓋面廣的專業化批發市場,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優品牌,不斷增強食用菌產業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3.突出科技進步。提升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引進選育一批品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強的新品種,研製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成果、新技術,培養培訓一批業務精、素質高的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
四、政策措施
(一)改善生產設施和裝備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
(二)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
(三)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
(四)深化產業化經營,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
(五)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附屬檔案2

山東省漁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提升山東漁業整體素質,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快建設現代漁業,促進漁業振興,努力實現由漁業大省向漁業強省轉變,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我省是漁業大省,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2009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753.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4.7%;漁業增加值485億元,占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14.3%;水產品出口創匯33.6億美元,分別占全國水產品和全省農產品出口創匯的32%和34.4%,水產品總產量、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出口創匯等主要統計指標均位居全國首位。漁業作為山東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最佳化膳食結構、提高農產品出口創匯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從目前情況看,做大做強現代漁業仍面臨許多挑戰,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與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與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漁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與當前漁業科技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現代漁業建設的要求與當前薄弱的漁業支撐保障體系不相適應。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生態良好、基礎完善、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科技先進、機制靈活、漁民收入穩定增長和漁區社會繁榮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實現漁業振興目標。
1.生產貢獻。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980萬噸,年均增長4.5%;漁業增加值達860億元,年均增長10%,在農業中的比重提高到16%;水產品出口量達到110萬噸。
2.產業貢獻。可提供300多萬就業崗位,漁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帶動機械加工、飼料、魚藥、物流、餐飲、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
3.營養貢獻。全省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100多公斤,可為全省居民提供相當於1億頭豬的優質蛋白質,滿足國民攝取優質蛋白的需要,改善膳食結構,提高生活水平。
4.生態貢獻。海水貝藻增養殖碳匯貢獻相當於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00-360萬噸;建設內陸漁業淨水型增殖水域300萬畝,通過魚蝦蟹增養殖生產,每年可轉移湖庫區水體中純氮磷2000噸,水體質量提升1個標準等級。
三、發展重點
(一)做強養殖業。
1.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按照“一個品種一個產業”的思路,穩定發展大宗魚蝦貝藻等常規品種,著力提高品質,保障大眾供給;重點壯大海參、鮑魚等名優珍品,著力培育品牌,滿足高端消費;積極推進對蝦、烏鱧等出口品種,著力擴大規模,適應市場需求。力爭形成10個產值過30億元的品種,其中產值過50億元的3個,過100億元的1個。
2.最佳化養殖區域布局,建設東部沿海現代漁業主導區,發展空間從淺海灘涂向深海、底層和岸基利用拓展,發展深海網箱4000個,底播面積800萬畝,岸基工廠化1000萬平方米,增加產能60萬噸;建設黃河三角洲現代漁業示範區,積極開發利用鹽鹼澇窪地宜漁土地(水面),形成標準化生態養殖池塘200萬畝,增加產能85萬噸;建設湖庫生態漁業示範區,在南四湖、東平湖、魯西南大中型水庫形成淨水型生態漁業面積100萬畝,增加產能10萬噸;建設沿黃生態漁業產業帶,實施老舊池塘標準化改造,形成標準化池塘100萬畝,增加產能10萬噸。
3.積極推行園區化發展,建設萬畝以上規模化生態健康養殖園區100處,其中5萬畝以上20處、10萬畝以上10處、20萬畝以上的5處,著力形成規模優勢,打造全國最大的優質水產品生產基地和水產品出口產業基地。
4.全面推行“上糧下漁”、“池塘+氧化塘(濕地)”、“封閉式循環水”、“大水面立體養殖”等節地、節水、節能、節糧健康養殖模式,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200萬平方米,“上糧下漁”池塘生態養殖200萬畝,淺海多層面立體養殖300萬畝,內陸大水面淨水型養殖50萬畝。水產品無公害生產基地比重達到80%以上,生態養殖面積占總面積的60%以上。
(二)做優捕撈業。
1.加大漁業資源修復行動力度,提高近海捕撈品種資源量。每年在山東近海海域和內陸湖庫區增殖放流主要品種150億單位,建設60個人工魚礁群,面積達30萬畝;營造30處海底藻場示範區,面積200萬畝;選劃65處海洋與漁業保護區,面積達1000萬畝;開發利用海底4萬平方公里,打造山東近海海洋牧場,遏制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勢頭,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逐步恢復主要經濟種群的資源量,增殖產量達到20萬噸。
2.嚴格執行休漁禁漁和漁船數量及功率指標雙控制度,逐步壓減近海捕撈能力,報廢更新老舊漁船5000艘,實現近海捕撈產量零增長,推動近海捕撈生產由“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和“負責任型”的戰略轉移。實施漁船標準化改造,最佳化設計5個標準船型和50個標準網型,木質漁船玻璃鋼改造2000艘,配備冷凍設備的大馬力漁船發展到1000艘,推廣套用節能減排動力裝置,提高海洋捕撈質量和效能。
3.積極推進遠洋漁業結構調整,鞏固提高過洋性漁業,加快發展大洋性漁業,重點開發國際公海資源,積極參與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培育30家遠洋漁業生產企業和5家規模大、實力強、管理規範的海外漁業龍頭企業。遠洋漁船發展到600艘,功率30萬千瓦,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溫鮪魚圍網、大型拖網加工船等,遠洋漁業產量發展到40萬噸。建設斐濟、菲律賓、毛塔、加納、烏拉圭等5處捕撈、冷藏加工和漁船修造補給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延長產業鏈條,拓展海外漁業領域。
(三)提升加工業。
1.穩定發展國際市場,鞏固進來料加工,擴大本地養殖產品加工出口。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引導加工企業構建國內行銷網路,產品定位適應市場,培育品牌引領市場,加工出口企業國內銷售比例達50%以上。
2.發展海外加工業基地,以來料源地、遠洋作業場、產品輸入地為重點,以東北亞、東協貿易圈為突破口,建設10處海外加工園區,進一步挖掘我省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發展潛力,拉動整個水產品加工業的新發展。
3.加大新技術開發,利用現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術裝備加工業,以大宗產品和低值產品的深度利用為重點,以食用、藥用、工業用為方向,進行水產即食食品、模擬食品、醫藥品、保健品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水產保健品、藥品等新興水產品加工產業的產值達200億元,海參加工產值達200億元,海帶加工產值達40億元,提升水產加工質量水平。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水產品保鮮保活比率達60%以上,顯著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品附加值。
4.做大做強100家經營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加工基地36處,發展現代化水產品加工園區30個,水產加工產值達到2000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和出口貿易基地。
5.積極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水產品認證及食品加工HACCP、ISO9000等質量體系認證,推行地理標誌、產地標識和產品集體商標,形成50個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商標。
(四)拓展服務業。
1.構建漁技推廣體系,圍繞主導品種和關鍵技術,加大科技創新和新技術轉化,著力推廣刺參、優質海水魚、對蝦等20個漁業主養品種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中草藥製劑、池塘微孔增氧等15項集成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主養品種產量占養殖產量的40%以上;大力培訓新型漁民,示範戶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
2.建立水產苗種繁育體系,建成10處水產遺傳育種中心、30處水產原種場、80處水產良種場,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年育苗能力達到5000億單位,產值100億元。
3.完善現代物流行銷體系,集中打造10處全國重要的水產品物流集散基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漁業流通業態,做大煙臺鮪魚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山東水產品期貨交易中心,形成區域性水產品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
4.構建漁業信息網路體系,加強海上山東政務平台和商務平台建設,以漁業“三網一平台”為基礎,擴大漁業信息覆蓋範圍,提高信息服務能力。
5.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縣級水產疫病防治站為基礎,集疫病防治、環境監測、質量檢測為一體的水產品質量保障機構100個,水生動植物病害測報點300個,提高水產品質量保障能力。
6.構建漁業安全生產與防災減災體系,為符合條件的漁船裝配CDMA、AIS和衛星定位設備,完善東平湖、南四湖漁船航標等漁業安全設施,提高安全救助水平。建立完善沿海漁業災害預警預報網路,提高漁業減災防災能力。
(五)培植文化旅遊漁業。
1.開拓漁業休閒娛樂功能,積極打造漁耕體驗、海上田園、游釣健身、島礁拓展、漁鄉風情、都市觀賞漁業等漁業休閒旅遊平台,做大做強漁業休閒產業,打造漁業特色商圈。建設漁業休閒度假基地1000處,認證省級休閒漁業基地300處。
2.深度挖掘齊魯漁文化,全力打造“泰山赤鱗魚放生節”、“長島媽祖文化節”、“榮成漁民節”、“田橫島祭海節”等20個區域特色漁業民俗文化品牌,建設海洋公園、漁業歷史博覽館、漁業科普館等10處漁業主題園館。
3.最佳化漁港旅遊功能,以50個國家級重點漁港為平台,配套建設集漁業服務、旅遊、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漁人碼頭”,培育漁港經濟區,打造“漁、港、城”黃金海岸。
4.舉辦“黃河口大閘蟹”、“膠東海珍品”等品牌推介會、烹飪賽和美食節等系列活動,培育水產品消費文化,引領水產品消費。
四、政策措施
(一)加快實施“雙十工程”,夯實產業振興基礎。…………。
(二)強化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核心競爭能力。…………。
(三)創新漁業組織形式,提升產業化水平。…………。
(四)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提高振興保障能力。…………。
(五)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最佳化漁業發展環境。…………。

附屬檔案3

山東省畜牧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再創山東畜牧業發展新優勢,加快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跨越,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魯辦發〔2010〕33號)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現狀
(一)發展現狀。
…………。
(二)存在的問題。
…………。
(三)面臨的形勢。…………。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900萬噸、420萬噸、800萬噸;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350萬噸,產值900億元;獸藥產值達到55億元;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占農民現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以上;建設畜禽標準化示範基地2500個,大型育種場或良種繁育場200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畜牧養殖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達到60%,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優勢區域畜產品產量占全省總量的60%以上;畜產品加工產值達到4000億元,與畜牧業產值比達到2∶1;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公共衛生、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建立現代畜牧產業體系。
三、發展重點
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分布,按照突出區域優勢和產品特色的原則,圍繞建設六大體系和八大工程,未來5年,重點支持“七大領域”和“五大產業區”建設。
(一)七大領域。
1.良種繁育。重點扶持省級種公牛站,豬、兔、牛、禽、羊、特種動物等省級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站建設,加強種畜禽品種的監測,提高良種選育、推廣使用能力。支持200個畜禽原種場、擴繁場基礎設施和150個縣級生豬人工授精站建設。扶持10家大型畜牧企業從事畜禽品種的產業化開發,不斷加大新品種培育力度,緩解對外來畜禽品種的依賴,實現地方良種國際化。構建門類齊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提高良種制種供種水平。
2.品牌創建和特色產業培育。圍繞重點產業和產品,鼓勵各類畜產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組織開展品牌創建活動,爭創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通過實施“五個十品牌創建工程”(培育“十大地方畜禽品種”、“十大畜產品品牌”、“十大飼料品牌”、“十大獸藥品牌”、“十大出口知名企業”),努力建設畜牧業品牌大省。加大畜牧特色產業支持力度,挖掘畜牧業發展潛力,培育新的增長點,重點支持魯西牛、渤海黑牛、萊蕪黑豬、大蒲蓮豬、里岔黑豬、德州驢、壽光雞、汶上蘆花雞、魯西鬥雞、豁眼鵝、小尾寒羊、濟寧青山羊、魯北白山羊、山東黑牛等地方優良畜禽品種資源的利用保護與開發,培育一批風味好、價格高、潛力大,具有山東特色的畜禽品種;支持水貂、狐狸等特種動物養殖和深加工,不斷拓展畜牧業發展空間和領域;支持德州扒雞、高唐驢肉、萊蕪香腸、單縣羊肉湯等傳統地方食品提升檔次、提高知名度,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不斷引伸畜牧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3.標準化生態飼養。按照“統一標準、規模飼養、提高質量”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畜禽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支持500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進行標準化改造,加快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套用,推行規範化、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確立現代養殖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糞便排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4.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動物防疫、監測、檢疫監督體系,建立動物疫情風險評估和預警預報機制。加強道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建設,完善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加強動物隔離場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的建設。加快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和評估認證。加強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
5.畜產品質量監測。支持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新建省級畜牧環境檢驗檢測實驗室,扶持一批區域性及縣級飼料、獸藥、畜產品、牧草等公益性檢驗檢測實驗室改善條件。支持已發證生鮮乳收購站標準化改造,確保乳品質量安全。嚴格畜牧業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
6.科技研發與推廣。按照超前研究一批、開發轉化一批、推廣套用一批的原則,加強現代畜牧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套用。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支持畜牧業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聯合,發展生物高新技術和新型獸藥、飼料等產品,不斷提高畜牧業發展的技術水平。建立健全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通過科技培訓、示範帶動等形式,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瘦肉型豬配套養殖技術、高產奶牛繁育與規範化飼養技術、優質牛羊經濟雜交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疫病綜合防控技術、全株玉米青貯及秸稈利用技術、配合飼料生產套用技術和數位化信息管理技術等。
7.畜產品市場信息。支持完善省市縣鄉四級畜牧獸醫信息網路建設,搞好軟體開發,建立畜產品價格、市場供應等信息發布制度。支持大型畜禽批發交易市場建設,推行電子商務、網上交易、農超對接、連鎖經營等現代畜產品交易方式和物流體系。深化與滬杭寧、京津塘地區產銷合作,組織產銷對接會、產品訂貨會。逐步增加長三角地區生豬、家禽及其產品,京津塘地區生豬、牛羊及其產品供應量,不斷擴大國內高端消費市場占有率。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穩定和鞏固日本、韓國等傳統出口市場,擴大歐美、東協、俄羅斯、非洲等新興出口市場,加快構建我省畜產品多元化出口市場體系。
(二)五大產業區。
1.山東半島高端禽肉產品出口加工區。結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市群和製造業基地建設,在膠南市、膠州市、萊西市、平度市、即墨市、滕州市、廣饒縣、招遠市、蓬萊市、煙臺市牟平區、萊陽市、萊州市、海陽市、諸城市、昌邑市、高密市、安丘市、昌樂縣、文登市、榮成市、莒縣、臨沂市蘭山區、平邑縣、費縣、德州市德城區、禹城市、臨邑縣、陽穀縣、莘縣、東阿縣、茌平縣、高唐縣等32個縣(市、區),大力發展肉禽(肉雞、肉鴨)等標準化規模飼養,支持加工企業建設畜產品出口基地。
主攻方向:加快肉禽標準化基地建設,重點支持100個肉雞、肉鴨和鵝育種場或良種繁育場,50個高標準無公害肉雞生產基地,20個肉鴨生產基地,5個肥肝鵝生產基地建設。從事肉禽飼養、加工與銷售一條龍服務的30家企業全部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標準,建立起禽肉製品生產的HACCP質量管理體系。徹底解決疫病和藥殘,提高產品加工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擴大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發展目標:到2015年,該區域肉禽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幅度提高,禽肉產量達到300萬噸,年均增長5%以上;肉禽年存欄量增加3%,年出欄量增加5%;肉禽產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品牌禽肉銷售量占到優勢區域禽肉產量的80%以上;肉禽產品出口率提高到20%以上;無公害標準生產基地出欄肉禽達7億隻。2.魯中南生豬生態生產區。以諸城市、高密市、壽光市、安丘市、臨朐縣、曲阜市、梁山縣、泗水縣、汶上縣、兗州市、鄒城市、滕州市、棗莊市薛城區、莒南縣、沂水縣、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萊蕪市萊城區、新泰市、寧陽縣、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章丘市、濟南市歷城區、濟陽縣、商河縣、濟南市長清區、齊河縣、樂陵市、禹城市、陵縣、萊西市、膠南市、即墨市、膠州市、單縣、菏澤市牡丹區、鄆城縣、曹縣、鄒平縣、莒縣、陽穀縣等43個縣(市、區)為優勢主產區,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經濟養殖模式,提高規模化水平。
主攻方向:以推廣自然養豬法和“洋三元”生豬為重點,加快品種改良步伐,發展適度規模飼養,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提高豬肉質量和生產效率,努力把魯中地區建設成為供應京、津、滬、杭等國內大中城市豬肉產品生產基地。
發展目標:到2015年,區域生豬年出欄達到2906萬頭,出欄率達到160%;豬肉產量218萬噸,生產優質豬肉37萬噸;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以上。3.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養殖區。以高速公路兩側的萊陽市、煙臺市牟平區、萊州市、文登市、榮成市、萊西市、青島市城陽區、即墨市、膠南市、膠州市、臨朐縣、青州市、昌樂縣、濱州市濱城區、鄒平縣、廣饒縣、淄博市臨淄區、高青縣、章丘市、濟南市長清區、濟南市歷城區、濟陽縣、平陰縣、德州市德城區、陵縣、齊河縣、平原縣、禹城市、臨邑縣、泰安市岱嶽區、泰安市泰山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汶上縣、棗莊市台兒莊區、臨沂市羅莊區、陽穀縣、冠縣、曹縣等40個縣(市、區)為重點,大力發展奶牛健康養殖,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單產和養殖效益為主要任務,著力提高奶業集約化、標準化、優質化水平。加強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良種普及率;推廣TMR飼餵技術,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推廣奶牛數位化管理系統,推進奶業最佳化升級;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開展奶畜種質創新、名特優乳製品開發、糞污處理和奶畜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加快飼料飼草基地建設,增加青貯飼料和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改善奶牛營養品質。
發展目標:到2015年,該區域奶牛存欄達到80萬頭以上,平均年產奶量提高到6000公斤以上,奶牛數位化管理普及率達到40%以上,建成一批與國際標準接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乳品加工企業,利用我省的地理區位優勢,開拓日、韓及東南亞市場。4.沿黃肉牛肉羊高質高效產業區。以發展節糧型食草畜為重點,在菏澤市牡丹區、東明縣、鄄城縣、曹縣、定陶縣、鄆城縣、單縣、巨野縣、成武縣、嘉祥縣、汶上縣、梁山縣、寧陽縣、曲阜市、兗州市、泗水縣、東平縣、肥城市、高唐縣、冠縣、聊城市東昌府區、臨清市、莘縣、陽穀縣、東阿縣、茌平縣、禹城市、齊河縣、陵縣、樂陵市、平陰縣、濟南市長清區、濟陽縣、章丘市、商河縣、濟南市歷城區、惠民縣、鄒平縣、濱州市濱城區、無棣縣、陽信縣、霑化縣、高青縣、博興縣、利津縣、墾利縣、廣饒縣、東營市東營區、東營市河口區等49個縣(市、區)大力發展魯西黃牛、渤海黑牛和乳肉兼用牛,以及小尾寒羊、青山羊、窪地綿羊等優良草食品種,加快秸稈轉化,提供秸稈的利用率,打造高質高效肉牛肉羊產業區。
主攻方向:主要建立健全肉牛肉羊改良體系,搞好規模飼養,提高現有肉牛肉羊加工企業加工能力,進一步擴大肉牛肉羊及加工品出口,提高國內外市場份額。
發展目標:到2015年,把優勢產區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牛羊肉產業帶,區域內肉牛、肉羊出欄分別達到350萬頭和2800萬隻以上,產量分別達到50萬噸和25萬噸,牛羊肉產量提高30%左右;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70%,優質牛羊肉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把區域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牛羊肉出口基地。
5.黃河三角洲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緊緊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機遇,在6市19個縣(市、區)逐步加大保護、開發力度,調整種植結構,實施種草養畜工程,加快草地、草場建設步伐,力爭把黃河三角洲建成國內外知名的高效生態現代畜牧示範區和優質牧草生產基地。
主攻方向:圍繞天然草地保護開發、優質牧草基地培育、牧草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飼料作物種植推廣等內容,重點進行蓄水排灌、施肥壓鹼、機械購置、科技推廣、防火防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器械設備購置。按照生態循環化和養殖標準化的要求,重點對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養殖場區畜禽場舍、糞污處理利用、配種防疫等公共服務設施及相應配套儀器設備進行扶持,對畜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畜禽及產品交易批發市場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
發展目標:到2015年,區域內畜牧業總產值450億元,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11萬噸、44萬噸、103萬噸,優質牧草飼料作物118萬畝、改良天然草地281萬畝,標準畜存欄量543萬頭;畜禽生態標準化養殖比重達到76%以上,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綠色和無公害畜產品比率60%以上,畜產品外銷比例40%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7個,畜產品加工率達到35%以上,現代畜牧組織經營覆蓋面70%以上,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2500元以上。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穩定增長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加快畜牧業科技進步。…………。
(三)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
(四)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五)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六)創新畜牧產業組織形式。…………。
(七)強化畜牧業巨觀調控。…………。
(八)加強對畜牧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附屬檔案4

山東省果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進一步提高我省果業(包括水果和乾果)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再創發展新優勢,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果業是我省重要的傳統高效特色產業,競爭優勢強,綜合效益好。以蘋果、桃、梨、葡萄四大樹種為主的水果總產量多年來一直居全國首位,出口額占全國的40%左右;以板栗、核桃為主的乾果近年來發展較快。2009年,全省水果面積887萬畝、產量1419萬噸,分別占全國的5.5%和12.5%,其中蘋果面積、產量占到全國的14%和26%;乾果面積536萬畝,產量84萬噸。果業的快速發展,對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我省果兒發展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壓力。一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增強。果業基礎生產條件不夠完善,投入不足,特別是蘋果鬱閉較重的果園占到40%以上,20年生以上果園占到25%-30%,幼齡果園不足10%。二是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高。品種資源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需進一步加強;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到位率較低;基層技術推廣服務網路不健全。三是產業化水平不夠高。果業仍以分散生產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較低;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較弱,附加值不高。四是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國內其他省市競相發展,保持現有市場份額難度很大;國際貿易門檻越來越高,產品出口壓力增大,提高果品質量的要求迫切。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水果面積恢復到1200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蘋果600萬畝以上,產量1100萬噸以上;外省銷售量和出口量達到總產量的75%以上;水果產業年產值達到8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00元。乾果面積發展到760萬畝,改造低產低效果園200萬畝,良種化率達到70%以上,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85%以上;乾果產量達到100萬噸,產值150億元。
三、發展重點
(一)做強優勢果品。以蘋果為重點,建設一批矮砧集約栽培模式的現代高效示範園,帶動全省每年新建果園50萬畝以上,爭取“十二五”期間在山區丘陵地新建320萬畝果園。加快老果園升級改造步伐,開展密植園改造和老果園更新試點示範,力爭用5年時間改造密植園150萬畝,更新老齡低效果園100萬畝。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矮化栽培、沃土養根、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簡化修剪、綠色控害等關鍵技術,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使蘋果、梨、桃等大宗水果優質果率達到70%以上。以蘋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板栗、核桃兩大幹果為重點,打造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示範帶動能力強的標準化園區,重點建設100個面積在500畝以上的省級標準化示範園;發展一批品種優良、技術集約、管理先進的標準化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全省300萬畝標準果園建設。最佳化區域布局,重點建設膠東半島和沂蒙山區兩大蘋果優勢區域,栽植面積450萬畝,產量900萬噸,分別占到全省的75%和82%;魯西北、膠東、魯中南三大梨集中產區,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的60%以上;泰沂山區桃產業帶,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80%以上;魯中南山區板栗、核桃集中產區,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的85%以上。
(二)做精特色果品。大力推進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高起點集中打造魯北冬棗、膠東大櫻桃特色水果產區,搞好高產開發,品質改良,冷鏈運輸,貯藏保鮮等關鍵環節的技術攻關,挖掘生產潛力,發展高端產品,擴大市場份額,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全面提升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經營規模和檔次。重點建設魯西北紅棗、泰沂山區銀杏特色乾果產區。加強對萊陽梨、肥城桃、青州蜜桃、嶧城石榴、樂陵金絲小棗、大澤山葡萄、曹州耿餅等地方名優特產的品牌保護和開發力度,提升品質,擴大知名度。
(三)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搞好果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大品種引進力度,重點支持科研推廣單位、良種繁育場進行新品種培育,適時適量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及無毒種苗,擴大資源儲備,搞好篩選和示範推廣,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果樹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完善果業良種苗木繁育體系,重點建設3處省級良種苗木繁育場和10處縣級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力爭2015年優質苗木生產供應能力達到2000萬株以上。
(四)提升產業化水平。加大對果品貯藏保鮮和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科研攻關與技術創新,儘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與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與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產業升級。以產後商品化處理為重點,建設一批加工能力強、生產工藝先進的龍頭企業,完善一批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果品批發市場。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理標誌產品的認證工作。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生產經營大戶等創立自己的品牌。到2015年,力爭培育7-8個國內知名品牌、3-4個國際品牌。
四、政策措施
(一)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二)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建設。…………。
(三)加大政策扶持與投入力度。…………。
(四)加強組織領導。…………。

附屬檔案5

山東省苗木花卉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加快振興我省苗木花卉產業,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成長點,制訂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我省苗木花卉種質資源豐富,基礎條件較好。2009年,全省苗木生產面積124萬畝,出圃合格苗木18億株,占全國總產量的6%,產值56億元;花卉種植面積68萬畝,設施栽培面積3960萬平方米,產值7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11.1%;苗木花卉產業從業人員150多萬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苗木花卉產業已成為帶動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省苗木花卉產業在競爭中做大做強還面臨很多挑戰,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不高、龍頭企業和品牌影響力較弱、大眾消費習慣尚未形成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鮮明,苗木生產面積保持穩定,花卉種植面積擴大50%以上,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億平方米,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總產值超過300億元;主要苗木花卉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程度顯著提高;苗木花卉自主創新品種達到100個,用材林、經濟林良種率達90%以上,生態林容器育苗率達80%以上;主栽花卉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輕型基質盆花栽培率超過90%;苗木花卉科技創新、生產推廣、質量監督和社會服務體系趨於完善,苗木花卉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三、發展重點
(一)種質資源收集保護。…………。
(二)優良品種選育。…………。
(三)特色基地建設。…………。
(四)設施栽培。…………。
(五)花卉深加工及配套產業。…………。
(六)市場建設。…………。
(七)社會化服務。…………。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強化行業監管。…………。
(三)加大科技支撐。…………。
(四)落實優惠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