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坐落於最適宜人類居住的美麗海濱城市威海,北擁瑪珈山,西瀕威海國際海水浴場,自然環境優美、生活設施齊全,工作條件優越。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始建於2003年。2003年8月山東大學威海套用物理系成立,同年12月,山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簽訂協定,合作共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及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2008年3月,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改為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學院下設空間科學系、材料物理系、物理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PLACE SCIENCE AND PHYSICS
  • 創辦時間: 2003年
  • 主管部門:山東大學(威海)
  • 學校地址: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文化西路180號
  • 省重點學科: 空間物理學
  • 省特色專業: 套用物理學
  • 常務副院長: 夏利東
簡介,辦院成果,專業介紹,機構設定,管理機構,教學機構,科研機構,實驗教學中心,

簡介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始建於2003年。2003年8月山東大學威海套用物理系成立,同年12月,山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簽訂協定,合作共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及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2008年3月,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改為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學院下設空間科學系、材料物理系、物理系。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67人,其中專任教師43人,實驗教輔人員14人,行政管理人員4人,聘用制人員6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達95%;實驗教輔人員中高級實驗師1人。主要學科帶頭人均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其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 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此外從國家天文台、美國華盛頓大學、阿拉巴馬大學、英國Aberystwyth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任兼職教授 9人。
學院在空間科學與技術、套用物理學兩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在理論物理、空間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等專業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本科專業中,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為省級“空間科學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並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聯合開設“天文與空間科學菁英班”,實行本、碩貫通的特色培養舉措;套用物理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研究生專業中,空間物理學為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在校學生471人,其中本科生437人、碩士研究生24人、博士研究生10人。
學院建有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各1個,即山東省光學天文與日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設有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另有空間天氣物理與探測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PDS實驗室等機構,其中天文台與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合作共建,並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聯合設立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站,同時也是山東省“四星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合作,建有國內首家行星數據系統實驗室;在凝聚態物理和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研究方向,學院擁有良好的實驗製備和測試平台,可在半導體器件、光子帶隙材料、功能薄膜等方面開展研究,並在太陽能光熱與光電、Low-E玻璃和超硬耐磨薄膜研發等方面與多個大型企業建有聯合實驗室。
學院目前主持承擔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40項,其中傑出青年基金1項,重點項目1項,並參與承擔基金委重大項目1項及科技部973項目1項。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天文台截止目前已發現具有臨時編號的小行星30餘顆,其中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編號15顆。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山東大學威海校區
學院本科生教育以培養優質畢業生為根本任務;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具備較強獨立科研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為目標。學院積極與國內外相關教育研究機構開展多方合作,材料物理方向與山東大學物理學院合作、天體物理方向與國家天文台聯合共建、空間物理方向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合作、行星科學方向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此外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開展2+2,3+2合作辦學項目等。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建立以來,學科從無到有,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科架構,國內外影響力在短期內得到快速提高,已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學院熱誠歡迎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青年學子來院考察、交流、學習。

辦院成果

學院科研力量雄厚。主持承擔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項,其中傑出青年基金1項,重點項目1項,並參與承擔基金委重大項目1項及科技部973項目1項,研究經費超過1000萬,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天文台截止目前已發現具有臨時編號的小行星30餘顆,其中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編號8顆,2008年12月24日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永久正式編號為207931)已被正式命名為“威海星”。2010年,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被評為山東省“四星級科普教育基地”。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為加強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高水平人才培養,突出辦學特色,該專業自2011年起開設“空間科學特色班”,依託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學科優勢及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的合作關係,在教學模式上採取特殊舉措,並大幅提高免試推薦研究生比例和鼓勵學生赴海外學習交流。
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立足於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需求,培養國內一流的本科生。注重與國內外相關教育研究機構合作辦學,在材料物理方向與山東大學物理學院合作;在天體物理方向與國家天文台聯合共建;在空間物理方向與中科院空間中心合作;在行星科學方向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此外,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開展2+2,3+2合作辦學項目。已先後輸送近20名優秀本科生出國留學。本科畢業生讀研率保持在50%以上,一次性就業率80%以上。

專業介紹

套用物理學專業
本專業是為了培養物理科技創新人才而設立的專業,重點培養學生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核物理、光譜分析、固體理論等方面的套用能力和在相關領域從事科研的理論基礎。畢業生可以在光電子套用技術、光電感測技術、光電檢測技術、軍事科學、新材料研發、醫學物理、測試計量方法和儀器開發等領域從事套用研究工作,也可繼續攻讀研究生。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光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材料模擬及計算、數學物理方法、計算機語言及程式設計、計算物理、電路及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學、材料製備技術、現代測試技術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
本專業是為適應我國空間科學與技術事業的發展而新設立的專業。旨在面向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深厚的外語與計算機知識,了解並掌握現代空間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畢業生的主要去向定位於為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高校相關學科培養優秀的研究生生源,除大部分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外,也可到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發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光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流體力學、基礎天文學、天體力學與軌道設計、電漿物理、空間探測技術、空間物理學導論、行星地質及礦物學、行星遙感及光譜學、空間科學數據處理、計算機語言及程式設計、電路及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學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機構設定

管理機構

1. 院行政辦公室
負責學院日常行政事務
2.院團總支與學生工作辦公室
負責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日常管理、共青團工作
3.院教務辦公室
負責學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務管理

教學機構

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實驗教學中心

科研機構

1. 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
2. 山東省光學天文與日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
3. 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
4. 行星數據系統(PDS)實驗室
5. 空間天氣物理與探測研究中心

實驗教學中心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於2003 年經專家論證,正式立項建設。中心依託山大威海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建設,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創新”的教育方針,針對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突出重點和特色,最佳化資源配置,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平台。在中心的建設過程中,集思廣義,博採眾長,積極開展國際、校際、校企合作交流,2003年與國家天文台、威海市政府共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該天文台擁有國內高校口徑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2006年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共建PDS(行星數據系統)實驗室;2007年與威海市光威集團建立聯合實驗室。五年多來,累計投資近1826萬元,進行實驗室的建設和環境改造。中心實驗室面積2800餘平方米,實驗儀器總數(800元以上)812台(套)。中心由天文實驗室(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PDS實驗室、普通物理實驗室(含9個分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含8個分室)、材料物理實驗室(含8個分室)、創新實驗室(含3個分室)組成。承擔了全校6個學院、19個專業的物理實驗課的教學工作。開出實驗項目128個,年實驗人時數達152160。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針對山東大學(威海)校建設國內高水平大學的目標,充分利用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等學科建設平台,將成熟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技術充實到實驗教學中來;把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中有重大影響、物理思想突出的高水平成果提煉並轉化為綜合性實驗或創新性實驗的教學內容。密切跟蹤國內外一些知名高校物理實驗教學的成功做法,及時的修改和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新的實驗體系包括基礎驗證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創新研究實驗三個層次,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平台、物理學類專業實驗教學平台、空間科學專業實驗教學平台、天文科普教育平台、創新實驗教學平台等五個教學平台。其先進性(新技術新方法新內容)、綜合性(理論方法套用)、適用性(社會需求技術難題結合科研)與針對性(學科特點專業特色)都有了明顯提高。
實驗教學中心各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課程的設定,立足本科教學,致力於打造優質的教學平台和師資隊伍,出台多項措施鼓勵實驗教師從事教學改革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鼓勵高水平教師從事實驗教學工作,注重教學和科研的融合、滲透。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對於學生創新、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達到了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中心教師承擔教學、科研項目18項,其中省部級以上11項。獲得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及獎勵3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的文章120篇,精品課程1門。中心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獲國家大學生科技立項2項,校級科技立項25項,挑戰杯創業計畫14項,發表文章4篇,申請專利4項,獲各種獎勵16項,成果豐碩,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心本著“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的宗旨,積極開展面向公眾的科普活動和校企合作,共開展科普活動百餘次,活動人數達萬餘人,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 1個,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相繼出台多項措施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在“山東大學(威海)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突出“天、海、韓”特色。在學校“十一五”發展的整體框架下,在學校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實驗中心堅持“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創新是高等教育的靈魂”方針,確立了今後發展的方向是:在基礎物理實驗室和近代物理實驗室的基礎上,突出發展和建設材料物理實驗室、空間科學實驗室,形成特色鮮明、輻射範圍廣、示範作用強的省內一流實驗教學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