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吳家堡鎮

吳家堡鎮位於濟南市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槐蔭區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黃河大堤與齊河縣隔河相望,南部與段店鎮為鄰,西南角與長清縣接壤,東與北園鎮毗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吳家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地理位置:濟南市西北部
  • 面積:3374公頃
  • 人口:2.1萬人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資源優勢,強鎮由來,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發展,著名人物,

行政區劃

下轄村委會33個,分別為:南堡村、東堡村、西堡村、肖屯村、東趙村、中趙村、唐莊村、楚莊村、石佛村、中店鋪村、宋莊村、大高村、董莊村、劉莊村、陳莊村、閆莊村、韓道口村、大楊村、周官屯村、裴莊村、小楊村、棉張村、東曹村、三教堂村、曹圈村、西王村、安莊村、席莊村、西張村、北店子村、申莊村、明里村、七里舖村。

歷史沿革


吳家堡鎮清朝末期至1948年,吳家堡鎮屬長清縣。1951年1月,建立濟南市郊區辦事處,該鎮歸屬於郊四區、郊五區。1955年6月,郊四區改名為藥山區,郊五區改名為玉符區。1956年3月,郊區辦事處改為郊區人民政府,同時藥山鄉又劃分為藥山鄉和藥西鄉。1958年,郊區劃入歷城縣,同時藥山鄉和藥西鄉又合併為藥山鄉。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該鎮隸屬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劃歸濟南市槐蔭人民公社。1961年7月,現吳家堡鎮範圍內劃分二個公社(吳家堡人民公社、王莊人民公社),復隸歷城縣管轄。1968年8月,改為太陽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1980年4月,又隸屬郊區管轄。1983年11月,改名為濟南市郊區吳家堡辦事處。1985年9月,改為吳家堡鎮。1987年5月,撤郊區隸屬濟南市槐蔭區。1993年12月,將原屬鎮東部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區美里湖辦事處,西部12個行政村劃歸西市場、道德街、振興街三個辦事處管轄。1995年8月,西部原12個行政村又劃歸吳家堡鎮管轄。吳家堡鎮隸屬槐蔭區管轄至今。

資源優勢


水稻吳家堡鎮地處沿黃地帶。總的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地勢平坦,屬典型平原。東西最大距離9.6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337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800公頃。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頭即在該鎮,東西縱貫,是濟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
全鎮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64‰。全鎮少數民族有侗族、回族、黎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973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44%。全鎮有張、陳、劉、趙、王、李、裴等91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43萬元,1978年為740萬元,2000年為4.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分別為21∶41∶3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08萬元。該鎮農業生產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自1965年稻改以來,充分利用黃河水的優勢發展生產,所產的“黃河大米”遠近聞名。白蓮藕、鮮魚以無污染著稱,銷往省內外。該鎮工業主要以造紙業、化工業為主。其中:濟南第二造紙廠、濟南景鋒紙業有限公司3年雙雙被評為全區十強企業。

強鎮由來


吳家堡鎮該鎮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強鎮、壯村、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經濟。2000年度被濟南市政府列為15個重點發展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一級農機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敬老院、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土地管理模範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濟南市衛生先進鎮、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濟南市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先進鎮、濟南市“十佳”農機管理服務先進單位、濟南市農機管理文明單位、濟南市民政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鎮、濟南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綜合治理模範鎮、濟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集體、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先進單位、濟南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濟南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先進集體、濟南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一環九射工程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吳家堡鎮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90公斤,總產46萬公斤。1951年1月,實行土地改革。1978年平均畝產293公斤,總產98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實行,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鎮因地制宜、科學種田,引進小麥“泰山一號”、水稻“京引119”等新品種,改造低洼地。同時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設力度,新增8條新乾渠,擴增3條主河道,建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每年投入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達18萬元,義務工達5600餘個。2000年糧食畝產1200公斤,總產達104萬公斤。
1999年以來,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挖魚塘1860畝,藕池3000畝;發展蔬菜大棚108個,主要種植以濟南市場為主的黃瓜、豆角、芹菜、太空椒等30多種蔬菜瓜類,每年可向市場供應5100噸,畝產值達1萬元。發展食用菌大棚22個,每年向市場提供平菇等菌類蔬菜77噸。該鎮重視引進和推廣水產養殖技術。1985年全鎮水產養殖僅有248畝,單產85公斤,品種單調,以花鰱為主。1990年成功引進建鯉,1992年全面推廣,當年產量過噸,產值過萬元。2000年底,全鎮共引進淡水白鯧、羅非、澎澤鯽、鬍子鯰等十多個品種,並大量推廣顆粒飼料,普及機械增氧、機械餵養設備,養殖面積擴大到1860畝,畝產量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0.55億元。其中:種植業2250萬元,養殖業1260萬元,畜牧業1940萬元。耕地面積114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2054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59公頃。

條編第二產業工業:1949年全鎮工業、手工業、大小企業共24個。個體手工業210戶,全鎮工業、手工業總產值3.87萬元。1954年發展編織業,全鎮有370戶農民利用農閒,從事蒲包、條編、炊帚、鞋類作為家庭副業,全年產值5600元。1956年,開始對全鎮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鎮工業和手工業15個,總產值92萬元。1958年開始興辦工業,至1977年先後辦起西郊鐵廠、西郊造紙廠、石料廠、麵粉廠、製鞋廠等企業。1978年全鎮工業企業共30個,從業人員達951人,總產值612萬元,鄉、鎮辦工業占68.5%。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鎮、村、聯戶和戶多種形式辦企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89年企業發展到68個,鎮辦企業總產值537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30萬元,上交稅金56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逐步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主要圍繞骨幹企業、主導產品內引外聯,發展規模經濟,形成了以造紙業加工為龍頭,以機械、化工、建築、紡織、刺繡、安裝為骨幹,相互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15個,從業人員7865人,產品50餘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5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76億元,創利稅670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機製紙、裝飾紙、濾嘴成型紙、瓦楞紙箱板、濼源牌洗衣粉、工業洗滌劑、南酒。其中:濼源牌洗衣粉,2000年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瓦楞紙包裝箱被松下等五大知名廠家採用,有的隨產品漂洋過海;濾嘴成型紙被指定為菸草行業的專用紙。
舊貨市場第三產業1937年前,僅有中藥鋪19家,飯店32家,車馬店3家、肉鋪3家,茶館2家,點心鋪3家、酒店3家、手工軋麵條1家,家庭小賣部62家。1945年,國民黨統治期間,苛捐雜稅繁多,致使商業再度蕭條,相繼有中藥鋪、飯鋪等20家商鋪關閉。1948年,濟南解放,商業復甦,原有商店業務發展,又有中藥鋪2家、飯店4家、小賣部30多家相繼開業。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體、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益興隆。1986年底,有國營網點3處,集體3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204戶,從業人員250人,年營業額400萬元。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國營集體商業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出台鼓勵優惠政策,規範市場秩序,建成2公里商業街1處,擴大集市規模2處,增設集市2處,農貿批發市場1處,舊貨市場5處,民俗垂釣園1處,出租運輸專業村3個,機械加工村1個,房地產開發公司1處,大型培訓基地1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600戶,私營企業20戶,個體運輸戶880家,其中客運戶340家。2000年,該鎮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重點對硬體建設特別是“三通”(路通、電通、電信通)、“一美化”,下大氣力進行改造。隨著該鎮服務意識的提高,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來鎮辦項目的客戶逐步增加,到年底共引進項目18個,其中以汽車維修、餐飲食宿、運輸為主的服務型綜合區已建成,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4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8億元,實現總產值1.16億元,創利稅80萬元。
特色產業吳家堡鎮農業主要以養殖魚、藕,種植黃河大米為特色農業;工業主要以原紙加工、化工原料加工為主,生產瓦楞紙箱板、香菸過濾紙、化工添加劑、日用洗衣粉等。

社會事業發展

吳家堡鎮文教科技
1911年開始辦學堂,至1936年共建初級國小12處,在校學生1315人,教師46人。1940年私塾與學校並存。建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到1953年國小發展到22處,在校學生2258人,教職員工96人。1957年在唐莊村西建立濟南市第二十二中學,在校生224人。到1976年各村辦起了10所國小,在校生達到4085人。80年代,全鎮辦學有了大的發展,先後投資建立了4處中學和10處國小,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國家二類標準。90年代,鎮投資40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中學1所,高標準國小5所和1處教師宿舍樓。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為全鎮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達2417人。2000年,全鎮有國小7所,中學1所,成教中心1所,在校生3579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各類大中專生1351人,其中大學56名,大專135名。
該鎮十分重視科技人才,通過培養和引進,至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320人,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0項。其中1990年《池塘培育大規模魚種高產技術》獲省水產局二等獎,1993年《2萬畝中低產池塘開發》獲省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994年《3萬畝池塘模式化養殖增產技術》獲省農業廳一等獎,1998年《池塘雙季養魚高產高效技術開發》獲濟南市科學技術星火大獎二等獎。吳家堡鎮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如集繪畫、曲藝、舞蹈、音樂於一體的龍燈、獅子、高蹺、彩船、跑驢等。建國後,民眾文化更趨繁榮,1969年建廣播站。1979年建文化站。1980年成立文化中心站。1982年投資30萬元,建成1220個座位的電影院,同年建成機關、學校共用的圖書閱覽室。1989年元月《吳家堡鎮志》編輯完畢出版發行,該書記述了吳家堡鎮近百年來的政治、軍事、自然風貌等。

吳家堡鎮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僅有5家私人藥鋪。1950年建立3處衛生所。1969年成立西郊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7名,設有綜合門診、藥房、辦公室。70年代初,各村成立了衛生室,配備了赤腳醫生。1970年12月擴大了衛生院規模,占地5畝,建有門診房27間,有職工27人。1986年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及治療室、掛號室,放射科、化驗室、五官科、製劑室,設定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設備,職工達48人,年門診病人7451人次。1987年,吳家堡衛生院被評為濟南市衛生系統達標單位和醫療衛生先進單位。2000年,鎮境內有衛生院1處,村衛生室36處,病床120張,先進醫療設備5台件。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民民眾深受地主、惡霸、豪紳的壓迫和剝削,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日子。人年均糧食8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70年代,農村以粗糧為主,主食為高梁、地瓜、玉米。80年代,以細糧為主,主食為小麥麵粉。90年代,主要以吃好營養好為主,主食麵粉加蛋、魚、肉。穿著方面:建國前人民衣不遮體,建國初期,穿的衣服不但料粗,而且色調單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顏色多彩新穎,向著輕、柔高檔發展。住的方面:經過70年代、80年代黃河淤壩搬遷和村舍不斷改造,人們已經住進了寬亮、別致的新式磚房,其中有3個村10%的戶住進了二層樓房。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35平方米。80年代家庭普及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手錶四大件。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及各種汽車逐步進入家庭。90年代末期,全鎮開始裝備現代化的信息工具,電話裝機總量9000部,行動電話1500餘部,大螢幕彩電、高級音箱、DVD、微波爐等高檔電器,進入更新和消費時期。1992年,全鎮實現了三通(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由於電氣化、機械化的普及和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投入到工業和第三產業中去,為繁榮市場增添了力量,為農戶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時,該鎮尊老愛老,1992年鎮敬老院被評為省級文明敬老院,有26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7年,該鎮被評為濟南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64元。

著名人物

董書太(1911~?)董莊人,194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入黨,曾任班長、排長、指導員,在大別山戰鬥中犧牲。
閆其昌(1921~1943)閆莊人,1942年在黃驊縣白雀園區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該區區委書記。同年在河北省黃驊縣被捕殺害。
王桂英1936年生於西沙村,中共黨員,1953年吳家堡供銷合作社成立,任職員,1956年工作成績突出,提拔為吳家堡供銷社經理,1959年10月出席濟南市群英會,1960年1月出席省群英會。1975年提拔為國家幹部,任吳家堡供銷社總社工會主席。
李貴仁1939年出生在七里堡村,中共黨員,1964年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廣大民眾進行大面積引黃改稻,當年700畝水稻喜獲豐收。至此,該村結束了每年要國家統銷糧8萬斤的歷史,改為向國家賣餘糧10萬斤,該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幟。同時被選為市、縣人大代表,歷城縣政協副主任。1977年4月提拔為國家幹部並任吳家堡公社黨委副書記、副主任,1984年調段店鎮任副鎮長,1989年12月調吳家堡鎮任人大工作室主任。
劉紹風1954年生,女,漢族,1971年2月參加教育工作,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至1976年任教於劉莊國小,1980年被評為區優秀教師,1981年被評為區先進工作者,1987年被評為鎮教育能手,1989年9月被評為省優秀教師,1993年被評為國小高級職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