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瓊結藏王墓

山南瓊結藏王墓

位於山南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距離澤當鎮約90公里。各陵墓封土高大,為土壘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層土墩為橢圓形,墩頂極為平坦,東西長約130米,下層為長方形土台,周邊不齊整。藏王墓的數目現難確定,能看到的有八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9世紀中後發生的奴隸起義中,贊普陵墓全被搗毀,現在的藏王墓只是衣冠冢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南瓊結藏王墓
  • 地理位置山南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距離澤當鎮約90公里
  • 相關文獻:《通典
  • 所在國家:中國
藏王墓介紹,藏文史料記載,藏王墓形狀,

藏王墓介紹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紀各代吐蕃贊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來最大規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約10米左右。墓頂呈平頂形,跟內地饅頭形封土顯然不同,這與《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記載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經夯實,夯層清楚,每層厚度約20—40厘米。
藏王墓究竟共有多少座?眾說不一,由於長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積,位於山坡的幾座陵墓已與丘陵相混,不易辨認,從現在看到的封土堆似為九座。

藏文史料記載

據藏文史料記載:“君死,贊普之乘馬、甲冑、珍玩皆人墓”;“墓內九格,中央置贊普屍,塗以金”;“墓內設有經堂五座,藏各種珍寶”等等。另據唐朝官員劉元鼎記述:當時吐蕃 贊普死後,不僅有隨葬品,而且還用活人殉葬,其方法是,用二根削尖的木昆刺進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血盡致死。現在民間也傳說墓內建有經堂五座,埋藏有三分之一克的珍珠以及珊瑚等各種珍寶。由於沒有進行過科學鑽探和發掘,對陵墓的規模及陪葬情況均缺乏可靠的材料,上述記載與傳說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在藏王墓前有吐蕃時期的奮石碑二方。與松贊乾布墓鄰近的據說是赤德松贊(798年—815年在位)之陵,在此陵東側坡地上矗立著赤德松贊墓碑一方,碑上覆寶珠翹角蓋頂,頂的下面浮雕流雲,四角為飛天,刀法精簡,線條流暢。正面上寬78米,下寬83厘米,兩側均雕雲龍紋。碑身下面已被流沙掩埋,現露出地表部分為2.3米,有關部門曾下挖3米,仍不見碑座。正面刻古藏文,碑文內容主要記述了赤德松贊一生的業績,稱頌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寬宏大度,勇毅不拔,驍武嫻文”的贊普。
另一塊石碑立在藏王墓不遠處的橋頭邊(現為縣醫院門口)。此碑形制與赤德松贊成墓碑相似,唯碑頂略為不同。頂為重珠,蓋下有承柱,亦雕流雲,但無飛天,兩側為雲龍紋。碑身露出地面為3.56米。碑的南面刻古藏文,碑文已多風化剝落。有人考證,此為赤松德贊(754—797年在位)之墓碑。赤松德贊為吐蕃王朝第五代贊普,他的文治武功僅次於松贊乾布,故碑文全是歌功頌德之詞:“贊普赤松德贊,天神化身,四方諸王,無與倫比。睿智聰明,武功赫赫,上自大食邊境,下迄隴山隘口,無不臣服,疆土遼闊,南北東西,廣袤無際。吐蕃大國,富強繁榮,境內眾生,安居樂業……”。這兩方石碑無疑是研究吐蕃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藏王墓形狀

在藏王墓前,尚有鎮墓石獅一對。一獅已殘,一獅除左腿斷外,還較完整。石獅通高(帶座)1.55米,座長1.2米,寬0.76米。刻工簡練,形象生動。  藏王墓不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時它對於研究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1961年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註:  (1)劉元鼎系唐穆宗時大理卿,曾於822年入藏,作為唐特派使者參加了在拉薩舉行的唐蕃會盟儀式。(2)《吐蕃金石錄》,中央民族大學1975年油印本。(3)汶江:《赤松德贊碑銘試解》,載《西藏研究》1982第一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