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柱

屋柱

屋柱是古民宅用來支撐的豎立木柱,是房子的重要構件。一般在屋前叫前柱,廳內叫廳柱,走廊叫廊柱,房間叫房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屋柱
  • 屬於:古民宅
  • 作用:支撐
  • 性質:豎立木柱
組成,立體布局,社會意義,楹聯,

組成

前柱由柱與柱礎組成,承擔著支撐整座建築和美化環境。一般靠地上立一個比木柱略大圓石為柱礎,再嵌放木柱,這樣可起防潮防腐,同時,柱與柱礎所承載的深厚民族文化藝術賦與我們養分,也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宗法、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等,它們飛動、流暢、堅實、飄逸,既凝結著強烈的審美意識,也雕刻著熱情的審美情趣,把民間建築工藝裝飾中的“情、理、藝、趣、神”融為一體,貫通於每根柱與柱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裝飾風格,使柱與柱礎裝飾和其他建築裝飾完美和諧地融合,給整座宅院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立體布局

我國的古建築在立體布局上,主要有台基(或乾欄)、樑柱構架、屋頂這三部分,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用途、規模大小,都離不開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如立柱它就像樹中的脈絡,終端細小,而靠近葉柄的則比較粗壯。這種直覺的骨骼系統屬於整座建築的中堅部分,龐大的屋頂靠它支撐,全部牆體依託於它,即所謂的“牆倒屋不坍”。先立柱後砌牆成為傳統的建房方式,而柱子也在整座建築中具有表現建築主義的意義。因此古人非常重視柱子材料的選擇,木料要上好的,有的則用雕有龍紋的石柱來支撐建築物。也有的在立柱刻上楹聯,連線著客枋和雀替的柱頭構成了上、中、下立體裝飾空間,他們互相穿插,主次搭配,形象生動,變化多端。
屋內立木柱的歷史已非常久遠。從已有考古資料得知,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原始人類離開天然洞穴開始有意識地建造自己棲身之所的時候,立木柱就是最基本的建房要素。在被稱為把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3000年的“華夏第一村”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地原始古村落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有170餘座半地穴式房址,這些房址都成排分布,外圍環繞橢圓形壕溝,房址中間有一個圓形灶坑,居住面往往有相當部分經過砸實,有的房址居住面上還有埋設立柱時留下的柱坑,這些柱坑一般設在灶址兩側而成對稱的兩排,每排二三個。

社會意義

柱子除了結構功能以外還包含它所表現的社會意義。從人文學的觀點看,獨立的柱子是形成人類活動空間的重要因素,兩根或多根柱子合在一起,能如同牆壁一樣來限定人們活動的空間。柱子周圍,人們可以依靠、談話、進行各種活動,拓展了房子的活動空間,是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取得空間變化的手法,給人以深厚和變化多樣的空間感覺。

楹聯

一般居民的立柱多半不事裝飾,但一些富家還是要用楹聯來裝飾。廳堂前部的柱子叫楹,掛在這些柱上的對聯叫“楹聯”。楹聯不同於喜慶時張貼的對聯,而是雕刻在木板上,長久懸掛於廳堂閣樓,與建築融為一體,並成為主人抒發和寄託情懷的載體。楹聯是集書法、雕刻、詩詞、建築藝術為一體的立柱裝飾藝術。這種既美化環境,又不失雅致的裝飾方式,在宋代以後的官衙、富豪、官宦家宅很是流行。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山西榆次車輞村常家大院的楹聯竟多達百餘副,現保存有60餘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