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堪墓

尼堪墓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的尼堪墓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尼堪及其子尼思哈兩代敬謹親王墓。位於距離順承郡王家族墓地不足二里之遙的東甘池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堪墓
  • 位於:東甘池村
  • 墓主尼堪
  • 時代:清朝
清朝敬謹親王尼堪的墓地,在東甘池村分為三處,共占地八十餘畝。老墳地葬有尼堪及其第二子敬謹親王尼思哈。墳南向,大牆圈南邊建有宮門三間,門口有石獅子一對,宮門上門釘九排。宮門內甬道兩旁各有碑樓一座,裡邊立的馱龍碑一塊為“順治十二年六月十六日”,一塊為“順治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碑樓兩側有出廊朝房各三間。順著甬路上月台,月台上有享毆五間。享毆在清末失火,後重修。享殿旁有東西角門各一。最後邊不是一般王爺的下設須彌座的寶頂,只是大土墳兩座。究其原因,據說是因為褚英在清太祖建立後金政權前幾年獲罪,尼堪雖貴為努爾哈赤孫,但為罪人之子,不許砸寶頂,地宮也不是漢白玉石券,只是三合土券而已。這在清代王爺墳中也是很特殊的。大墳頭兩邊栽有白皮松,其餘多為松柏樹,成材的有二百餘株。白皮松後邊即是圓孤形的“跨欄”牆。
西邊的西墳地三十五畝,有門樓、牆圈,裡邊有大墳頭一座,墳頭旁邊栽有白皮松,還有八九株柏樹。這裡當為敬謹親王尼堪長子蘭布墓地。他在尼思哈去世後襲爵貝勒,康熙帝念其父以親王陣亡,進封蘭布為郡王,七年進親王,康熙八年(1668)因蘭布娶鰲拜之女,受牽連被降為鎮國公。十三年追隨尚善討伐吳三桂叛亂,十七年卒于軍中,消滅吳三桂叛亂後,又被追論罪削爵。在東甘池村東還有小墳地一塊,五畝,墳頭十三座,一個牆圈,粗壯的樹有四棵。
尼堪後人在民國以後分為兩支,看墳戶也相應分為兩部分,西府由那姓三戶,東府由富鈺、趙成喜、石德山三戶照看。富家養身地為四分稻地。全公府每年清明節來人祭掃+一般住在寶泉寺廟內。
進入二十年代,王爺墳地樹木被全公府放掉換了錢花,門樓和院牆漸漸塌毀。1925年,東西府來人將地面建築賣掉,只留下馱龍碑、墳頭和牆圈。1936年,王爺墳被盜發,聽說棺槨朽壞,未見骨殖。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擬建鐵路到張坊,由李鹿和主持其事,計畫經過東甘池,遂將大墳頭平毀。1956年到1957年,各村都搞文藝活動,需要置辦行頭,缺錢,有位石匠從黃圓井村買了一塊漢白玉馱龍碑,又到東甘池來買這兩塊,出價上千元,村幹部考慮到這兩統碑為清代留下的歷史文物,不為金錢所動,使這購塊馱龍碑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