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思禮

尤思禮,原名沈誠,字思禮,尤姓得姓始祖。根據福建尤氏族譜,沈思禮生於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亂,其幼年時與親族隨王潮王審知的民變軍隊南下進入福建,後為王審知女婿。公元924年護送王審知入京進萬壽節,後唐莊宗李存勖封其為唐駙馬都尉,他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諱閩王名字“審”“沈”諧音,將沈姓去水改尤,成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但據史料查證王審知自公元885年入閩至公元925年離世,終身未返戰亂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審知墓志銘記載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無尤思禮。尤思禮為王審知女婿因諱改姓一說始現於距五代六百年之後的明代尤氏族譜,之後流傳甚廣,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禮為得姓始祖。

基本介紹

  • 本名:尤思禮
  • 所處時代:五代
  • 性別:男
  • 妻子父親王審知
尤思禮,原姓沈名誠,號思禮,尤姓得姓始祖。按照福建尤氏觀點: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自稱閩王,尤思禮為其女婿。924年(唐同光二年)十月,思禮公護送閩王到京進萬壽節,後唐莊宗受封為唐駙馬都尉,同時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諱閩王名字“審”“沈”的諧音,把沈字三點水去掉,改名尤思禮始著尤氏。今福建省南安市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
近年來各地尤氏修譜皆稱始祖尤思禮是王審知的女婿。說是後唐時,尤思禮陪同岳丈閩王王審知入京賀萬壽節,後唐皇在殿前對閩王稱:汝婿即吾婿。遂封尤思禮為駙馬都尉。《三明日報》曾刊文稱,尤思禮幼小時隨三王入閩,後被王審知招為女婿,並被派往永安青水光坑守護王審知母親徐氏夫人墓。沈氏族人聚居於此,遂名其地沈溪,又得後唐皇賜姓,乃更名尤溪云云。經過考證歷史文獻和文物資料,發現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首先,王審知未曾入京覲見後唐皇帝。王審知自青年入閩以後,中原皇朝發生了唐、後梁、後唐三朝更迭。閩王雖然始終奉中原為正朔,向皇帝朝貢不斷,但自身再也沒有回過中原。《十國春秋》記載:(同光二年,924年)“冬十月,進萬壽節並賀皇太后到京,金銀、象牙、犀珠、香藥、金裝寶帶、錦文織成菩薩幡等物於唐”。有人據此認為王審知曾“到京”,其實不然。這裡是指皇太后到京,是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勖迎請他的母親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來到洛陽。《資治通鑑》記載:(同光二年春正月)戊午,上遣皇弟存渥、皇子繼岌迎太后、太妃於晉陽,太妃曰:“陵廟在此,若相與俱行,歲時何人奉祀!”遂留不來。太后至,庚申,上出迎於河陽;辛酉,從太后入洛陽。《舊五代史》記載:(同光二年春正月)甲寅,有司上言:“皇太后到闕,皇帝合於銀台門內奉迎。”詔親至懷州奉迎。中書奏:“自二十三日後散齋內,車駕不合遠出。”詔改至河陽奉迎。庚申,車駕幸河陽,奉迎皇太后。辛酉,帝侍皇太后至,文武百僚迎於上東門。
由此可知,閩王為慶賀萬壽節和皇太后到京這兩件大喜事,特進獻金銀寶物於唐,而閩王本人並未親自送寶赴京。既然閩王並未入京覲見後唐皇,那么殿前加封駙馬之說也就是子虛烏有了。
其次,永安徐氏夫人墓並非王審知母親之墓。1981年,永安市在文物普查的時候,在當地發現了光緒年間刻板的王氏族譜和一本舊手抄譜。譜載:886年,王審知兄弟3人奉母徐氏夫人隨軍入閩途中,夫人病逝,遂就地選址龍吳光坑安葬。當時並特派親屬和部分兵丁守護陵寢。907年,王審知統一八閩,便命其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王繼成、王繼昌復回光坑羅兜開基定居,子孫世代繁衍生息至今,一直守護著徐氏墓。該墓於2000年被永安市政府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這一說法並不被大家一致接受,尤其因為其所述始遷祖王延政事跡與史不符,世系也有錯亂,整體與安溪縣傳世的《招卿王氏族譜》出入很大。因此有人斷定其為偽譜。
安溪縣《招卿王氏族譜》,始修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7),以王直道為第一世。王直道,原名王繼達,生於920年。閩王王審知孫,天德帝王延政的第三子。南唐滅閩後避居小溪場。後周顯德三年(956)繼詹敦仁任清溪(今安溪)縣令。後辭職隱居於崇信里招坑鄉(今蘆田鄉招坑村)。卒於宋淳化二年(991),其墓至今猶在,位於蘆田鄉招坑村大職山刺菜壟。屬縣文物保護單位。《招卿王氏族譜》傳承續修有序,與新舊《五代史》、《十國春秋》等史料記載不悖,為目前開閩王氏最為可信的族譜之一。
據《十國春秋》記載,王延政任建州節度史時,因不滿王延義暴政,於943年以閩北建州之地建殷國,改年號天德,與其兄王延義的閩國並立。944年,閩國皇帝王延義為叛將所殺,王延政率軍清除叛亂,恢復閩國國號。不久又被南唐入侵,945年兵敗投降了南唐,閩國遂亡。南唐遷王氏之族於金陵,先後封王延政為羽林大將軍、安化軍節度使、鄱陽王,後又改光山王。死後葬於漳州。這些史實與永安王氏族譜記載完全不同。《十國春秋》記載王審知的母親姓董,累封秦國太夫人,有傳。今天福州于山的白塔,正是當年王審知為了紀念大哥和母親而修建的。而永安發現的墓葬為河澗夫人徐氏墓,史實姓氏皆不同,當是另有其人。
此外,尤思禮也太不可能作為孩童隨軍入閩。《十國春秋》記載:“王緒入閩,令軍中無得以老弱自隨,違者斬。惟太祖昆弟扶母從軍”,可見當時隨軍並無老幼,只有王審知三兄弟違令,私自攜帶老母隨軍,所以王緒很生氣,差點下令殺了她。
再次,王審知墓志銘中記載4名女婿,其中並無尤思禮。王審知墓位於福州市新店鎮蓮花山南麓的西室山。1981年政府重修王審知墓時,分別出土了王審知墓誌1合,王審知原配夫人任氏墓志銘碑1通,均系翁承贊撰,現存於福州慶城路閩王廟中。王審知墓志銘記載:“女七人:長封琅邪郡君,適節度判官、檢校司空、柳州刺史李敏;次適水部員外郎張思齊;次封琅邪郡君,適檢校太傅、睦州刺史錢傳珦;次適觀察判官、尚書工部員外郎、封州刺史、賜緋魚袋余廷隱;三人未出適。”相對於任何歷史資料,當時隨葬的墓志銘無疑是最為權威的史料。閩王去世時有4個女兒已嫁,3個女兒未嫁。已嫁女兒中有2人被封為琅邪郡君,其他女兒並無封號,所以王審知的女婿絕無可能被封為駙馬,而被封為駙馬都尉的尤思禮並非王審知的女婿。
尤思禮或為天德帝王延政的女婿。雖然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尤思禮並非王審知的女婿,但是也有很多證據顯示,他可能是王審知的孫女婿,是末代閩王天德帝王延政的女婿。清乾隆十四年尤錫觀撰《閩泉尤氏始祖祠堂記》云:我始祖考駙馬都尉思禮公……肇居於泉州,與留從効分掌四門學。厥後葬於武榮。清道光《晉江縣誌》記載:掌四門學駙馬都尉尤宗墓,在南安二十四、五都金田南廳鄉。與留從効為襟兄弟,皆王審知女婿。
留從效(906—962),年輕時為泉州城衙兵,以征討臨汀(今長汀)軍功升遷為泉州散員指揮使,944年刺殺黃紹頗後成名。閩國亡,南唐任命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掌泉漳兩州。王審知去世時有3個女兒未嫁,時留從效年方20歲,未成功名,後來成為王審知女婿的可能性不大,《晉江縣誌》記載他和尤思禮“為襟兄弟,皆王審知女婿”,尤氏族史記載尤思禮“與留從効分掌四門學”,應屬考證不周。不過,王審知第十一子王延政於943年建殷國稱帝,他的女兒順理成章就是殷國公主,女婿則可封為駙馬都尉。尤思禮“肇居於泉州”“與留從効”“掌四門學”,這些信息透露了他可能就是王延政的女婿,被封為泉州四門博士,並從此在泉州安家。
關於晉江王留從効善待王延政女兒女婿的事跡,從北宋到清代,正史和地方志多有記載:
《九國志》:“王氏有二女,嫁為郡(泉州郡)人妻,從効每給其衣食。”
《宋史》:“王氏有二女嫁為郡人妻,從效奉之甚謹,資給豐厚。”
《十國春秋》:“天德帝有二女在郡,從効事之如故,資給甚厚。”
清道光《晉江縣誌》:“王氏有二女,為郡人妻。從効奉之甚謹,資給豐饒。”
此外,按王延政第三子王直道(920~991)的年齡推測,假定尤思禮生於915年,其7世孫,北宋知建康府加少保尤輝(世系:思禮—志威—構—宋—叔保—大公—輝)生於1074年(據《萬柳溪邊舊話》),平均每代相隔26.5歲,也是合乎邏輯的。
明代以前的尤氏家譜未聞尤思禮為駙馬一說,這是因為王延政自943年稱帝到945年降於南唐總共才當了3年皇帝,後又隨南唐降宋。閩國在宋代史官眼中被視為僭偽政權。那么在宋統一中國以後,王延政的女婿寄人籬下,自然不敢過於張揚,標榜自己的駙馬身份了。
當然,說尤思禮是王延政的女婿尚無直接證據,目前都是根據相關史料推測,真相究竟如何?或許只有期待王延政墓志銘出土的那一天。王延政墓在漳州薌城區浦南鎮詩朋村馬欄橋頭,今雙鳳山公墓內,屬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