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頭塘鱧

尖頭塘鱧

命名者Temminck&Schlegel,1845棲息深度0-5公尺中文名尖頭塘鱧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塘鱧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457 Eleotr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尖頭塘鱧最大體長20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黑咕嚕、竹殼仔、銳頭塘鱧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頭塘鱧
  • :動物界
  • :塘鱧科
  • 命名者及時間:Temminck&Schlegel,1845
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英文俗名

Slee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8~9。臀鰭:Ⅰ/8~9;胸鰭:14~16;腹鰭:Ⅰ/5;尾鰭:3+16+3。縱列鱗47~52;橫列鱗15~17;背鰭前鱗31~45。總脊椎骨數25。體長為體高的3.7~5.9倍;為頭長的2.8~3.3倍。頭長為吻長的4.0~4.3倍;為眼徑的6.9~7.9倍;眼間距的3.3~4.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8倍。體延長,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側扁。背緣、腹緣微微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吻端稍尖,略平扁;頭後高而側扁,其頭寬稍微大於頭高。吻短,平扁,吻長約為眼徑1.5~1.8倍。眼小,居上位,稍突出。兩眼間隔寬平,約為眼徑的1.8~2.3倍。眼下方臉頰部具有5條橫向感覺乳突線(L1~L5),L1~L5均不會向下延伸穿過臉頰中央L8的縱行感覺乳突線。鼻孔每側兩個,分離,相距較遠:前鼻孔圓形,具有短管,接近上唇;後鼻孔小,無鼻管,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中位。上、下頜齒形狀細尖,多行,如絨毛狀的齒帶,內列齒較大;鋤骨無齒。唇厚。舌大,游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延伸至鰓蓋骨的下方。臉頰圓突。前鰓蓋骨後緣中部有1彎曲向前下方的小棘。鰓被架6條。魚體在臉頰與鰓蓋部位具有小圓鱗,在第1背鰭前方有中大型的圓鱗,魚體後半部則布有櫛鱗。吻部和下顎面無鱗片。無側線。背鰭2個,相距較近:第1背鰭起於胸鰭鰭條中間的上方,第3、4棘最長,後端延伸過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寬圓、呈扇形,中側位。腹鰭小,起點於胸鰭基部的下方,內側鰭條長於外側的鰭條,左、右腹鰭靠近,但不相連、癒合,腹鰭末端遠離肛門。尾鰭長圓形。新鮮魚體色呈黃褐色而帶一些灰色,自鰓蓋至尾鰭基部隱約具有1條黑色縱帶及一些不規則的雲狀小黑斑;頭部為青灰色,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的上方有1黑色條紋,臉頰自眼後到前鰓蓋骨也有1黑色細紋;鰓蓋膜、下顎腹面以及臉頰的下方有20多個青色小點。胸鰭呈棕黃色,胸鰭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個小黑斑;背鰭腹鰭和臀鰭為灰色,鰭上有數列黑色點形成的縱列;尾鰭灰色,上面散布有許多白色小點,而邊緣呈淺棕色。生殖乳突為紅棕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或河口汽水域。游泳力較弱。攝食小魚、沼蝦、淡水殼菜蛤、蜆、蠕蟲及其他水生動物。冬天則潛伏在泥沙底中越冬。在生殖期時會停止攝食,多在背風的灣內及近岸淺水處的洞穴中產卵;親魚有守巢護卵的習性,直到幼魚孵化為止。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南中國海、台灣日本等。台灣發現於東北部。

漁業利用

具有經濟性食用價值。其生長快,為塘鱧中較大型的種類。肉質味美,為中國東南沿海名貴的食用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