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裂莢果蕨

尖裂莢果蕨

尖裂莢果蕨,球子蕨科植物,不育葉的裂片為三角狀披針形,尖頭,生山谷林下或河岸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裂莢果蕨
  • 拉丁學名:Matten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 var. acutilo
  •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 亞門: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莢果蕨屬
  • :尖裂莢果蕨
  •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河南、陝西、山西、湖北、四川國外分布:日本
  • 中國植物志:4(2):162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原植物莢果蕨:植株高70-110厘米。根狀莖粗壯,短而直立,木質,堅硬,深褐色,與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4-6毫米,先端纖維狀,膜質,全緣,棕色,老時中部常為褐色至黑褐色。葉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褐棕色,長6-10厘米,粗5-10毫米,上面有深縱溝,基部三角形,具龍骨狀突起,密被鱗片,向上逐漸稀疏,葉片橢圓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50-100厘米,中部寬17-25厘米,向基部逐漸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40-60對,互生或近對生,斜展,相距1.5-2厘米,下部的向基部逐漸縮小成小耳形,中部羽片最大,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無柄,羽狀深裂,裂片20-25對,略斜展,彼此接近,為整齊齒狀排列,橢圓形或近長方形,中部以下的同大,長5-8毫米,圓頭或鈍頭,邊緣具波狀圓齒或為近全緣,通常略反卷,葉脈明顯,在裂片上為羽狀,小脈單一,斜向上,葉草質,乾後綠色或棕綠色,無毛,僅沿葉軸、羽軸和主脈疏被柔毛和小鱗片,羽軸淺棕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淺縱溝;能育葉較不育葉短,有粗壯的長柄(長12-20厘米,下部粗5-12毫米),葉片倒披針形,長20-40厘米,中部以上寬4-8厘米,一回羽狀,羽片線形,兩側強度反捲成莢果狀,呈念珠形,深褐色,包裹孢子囊群,小脈先端形成囊托,位於羽軸與葉邊之間,孢子囊群圓形,成熟時連線而成為線形,囊群蓋膜質。染色體2n=78, 80。
尖裂莢果蕨(秦嶺植物志)不育葉的裂片為三角狀披針形,尖頭。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 560-3 800米的地區。

分布範圍

產自河南(盧氏)、陝西(太白山、洋縣、寧陝)、山西(交城)、湖北(宜昌)、四川(丹巴、洪溪)。生山谷林下或河岸濕地,也產於日本。模式標本產地為陝西(洋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