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國王

少年國王

《少年國王》是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童話,收錄於童話集《石榴之家》(1891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少年國王
  • 作品別名:少年國王的三個夢
  • 作品出處:《石榴之家》
  • 文學體裁:童話
  • 作者:【英】奧斯卡·王爾德
  • 發表時間:1891年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王子因母親與外族人相戀而遭到遺棄,流落民間,成為一名牧羊少年。後老國王死去,少年被尋回繼任大統,成為國王。他天生就喜歡各式各樣美的事物,喜愛他們勝過一切。在加冕前,他要穿上金絲織成的袍子,帶上鑲嵌紅寶石的王冠並手拿串有珍珠的王竹。而在那一天晚上,他卻做了三個奇怪的夢,這三個夢改變了他的想法。第一個夢是他看見貧窮的織工在暗無天日的房間裡織著金絲做成的袍子,第二個夢是他看見在一艘船上,黑奴們潛入水中為少年國王尋找嵌在王竹上的珍珠,有一個黑奴還為此斃命,第三個夢是他站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中,人們為了他王冠上的紅寶石而忙碌著,死亡差遣他的各類使者,奪走了許多勞作之人的生命。少年國王做完這三個夢,深為震驚。他沒有想到,自己對美的迷戀竟造成了那么多災難。於是他在加冕那天拒絕穿戴象徵他身份的王冠、權杖及袍子。

作品鑑賞

首先,主人公表現出了聖徒特點。這與聖經中的聖徒保羅極為類似。保羅原名掃羅,是一個迫害基督徒的行家裡手,有一天在前往人馬士革的路上遇見了耶穌而雙目失眠,在耶穌的其他門徒將他治好之後便阪依了基督教並改名為保羅。從此,他積極傳播福音,正是由於她的行動,基督教才在羅馬帝國發展壯大。少年國王從前熱愛美與奢侈的事物,從不關心民生疾苦,但是加冕前的三個夢正如掃羅在人馬士革的路上遇上耶穌,這使得他由一個渴望財富與享樂的紈絝子弟一躍而成有受難精神的聖徒。所以他拒絕了加冕所必須的王冠、權杖和王袍,他拒絕這一切,不僅因為他們是財富與世俗享樂的象徵,更因為他們沾滿了人民的痛苦與不幸,用他人的痛苦榮耀自己,這當然是為一個有宗教的博愛情懷的人所不齒。
其次,這部童話既表達了對人民疾公的哀嘆與同情,也表達了對唯美主義中“為藝術而藝術”思想的否棄和對天主教的阪依。少年國王前期對美的事物具有很高的熱情。活脫脫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但是當他做了三個可被稱為神啟的夢之後,便認識到了他追求奢華與浮誇的美給人民帶來的悲哀與不幸。他便毅然拋棄這一切,如耶穌一般憐憫窮人的疾公。在結局處,他得以被上帝加冕,全身上下都充滿了神性的光輝。童話中推崇美到推崇愛的轉變正是王爾德的真實寫照。在藝術生涯的早期,他曾高調宣揚“在這動盪和紛亂的時代,在這紛爭和絕望的可怕時刻,只有美的無憂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卻,使人快樂。”等到他被人羅織罪名、不幸入獄之後。他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並最終揚棄了純粹而無關現實的美以及“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
少年國王在登基前要求得到奢華的加冕服飾,並命令臣子們為自己日夜兼程地趕製。在一次可怕的夢境裡,他看到窮苦的百姓因為國王的奢欲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國王正是他自己。就在此時,他“看見了一個香客打扮的人,手裡捧著一面銀鏡”。“香客手裡的銀鏡”顯然代表了上帝想要他認清自己的意圖。“他臉色發白,問:‘哪一個國王!’”香客點撥他道,“看這面鏡子吧,你就會看見他。”少年國王“看那面鏡子,卻見到他自己的臉孔,他大叫一聲,便醒了”。就在照鏡的瞬間,少年國王的自我和鏡中的他者完成了認同。這個認同讓他大吃一驚,因此“大叫一聲”。“醒了”實際上就是他脫離了渾沌的狀態,實現了自我的確立。之後,少年國王命令臣子把奢華的加冕服飾拿走,因為他明白華麗的王袍並不是國王之所以為國王的本質所在。儘管少年國王自我認知的過程非常短暫,但已然體現了“鏡像”理論的精髓。

作者簡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英國作家、戲劇家、詩人。他生於都柏林,畢業於牛津大學。雖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稱,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兩本童話集:《快樂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載入英國兒童文學史冊。
在王爾德的墓碑上,他被譽為“才子和戲劇家”。的確,他是當之無愧的戲劇家。在他事業的頂峰,最具代表的是他的幾部大戲,如《溫德摩爾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都是一時絕唱。說到“才子”,早在王爾德為世人所知之前,年僅二十四歲,他的詩作就榮獲大獎;在他短短的創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歲),行文演論,無處不是智趣橫生。然而他事業的起飛,風格的形成,可以說都源於童話,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問世之後,人們才真正將他視為有影響的作家。英國《典雅》雜誌將他和安徒生相提並論,說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稱“完美之作”,整本童話集更是純正英語的結晶。他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影響頗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