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派導演報告

少壯派導演報告

《少壯派導演報告》所界定的“少壯派”導演的標準包括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少”,他們大部分都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通常在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上大學,目前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相比北京電影學院孕育出來的第五代、第六代,他們的背景更為複雜。他們都是在2000年之後投身電影圈,在商業電影領域取得成功卻是最近四五年之內發生的事情,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他們肯定將成為中國影壇創作的主體力量。

基本介紹

  • 書名:少壯派導演報告
  • 作者:宇文翮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16
  • 品牌:山東畫報
  • 外文名:Young and Vigorous Directors in China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4080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少壯派導演報告》旨在通過與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導演(包括編劇、廣告、電視製作、戲劇和電影學校出身的人)的交談,去除一般訪談時被公關人員披上的裝飾外衣來展示他們的真實性和多面性,並呈現出一個個相對完整的電影人生。

作者簡介

宇文翮,1984年出生,電影學碩士,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愛電影,愛評論,文字散見於《看電影》、《香港電影》、《南都娛樂周刊》、《Vista看天下》等刊物。

圖書目錄

序一:被埋沒的是平庸馮小剛/文
序二:期待續集魏君子/文
前言:少壯派導演報告
寧浩:拿電影做一個實驗
陸川:每個夢我都希望能夠慢慢品嘗
張一白:每個電影都有它的使命
烏爾善:我為電影院拍電影
高群書:我們在為中國電影燒炕
丁晟:我不是奔著某個獎去的
尚敬:應該對大眾的趣味心懷敬畏
王岳倫:在中國拍電影不能跟風
李蔚然:拍電影就得接地氣
楊樹鵬:拍好電影肯定能贏得席位
徐靜蕾:用演員身份扶植導演事業
滕華濤:好電影就是好故事加合適的演員
後記:十二個側影宇文翮/文

後記

2011年10月,我去《王的盛宴》片場探班。那幾天陸川闌尾炎發作,一直帶病在堅持。早晨從市區醫院開出的藥水只有8小時的有效期,送到外景地已是下午4點,劇組的工作人員不知從哪兒找來一位大嬸,像是當地的村醫,一針扎在了導演的右臂上,拴根木棍吊鹽水瓶。夕陽的餘暉下,我看到了“少壯派”導演的一個側影。
為了描寫這群不再年輕的“年輕人”,我前前後後花了一整年時間。陸陸續續的採訪,最初是高群書,最後是寧浩,有的人來去匆匆,有的則聊了數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和驚喜。我很享受交流的過程,讓我了解到電影誕生的艱難困苦,以及那些“造夢者”的努力與堅持。
拍電影並不很賺錢,從事一份與電影有關的工作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兒理想的味道。很多人把導演的工作想像得簡單,好玩兒,比如可以在片場指點江山,可以帶著劇組四海雲遊,可以在各種電影節上挽著俊男美女走長長的紅地毯,接受閃光燈的撫摸,風光無限,但在這些表面的虛榮背後所付出的汗水和淚水,想來卻沒有多少人關心。陸川拍《南京!南京!》中途因資金鍊斷裂幾度停工,丁晟在野生動物園裡“與熊共舞”,寧浩在大草原上面對眾叛親離也堅持了下來,楊樹鵬則為自己的電影夢賠上了身家……儘管在中國拍電影很艱難,但他們必須要堅持下去,因為中國電影的這面旗幟總得有人來扛才行。
其實魏君子最初策劃這本書的時候,我還覺得是一個三到五年的計畫。2011年,這個想法還有點超前,我們預計“少壯派”導演會在未來的十年里慢慢登上舞台,成為主角。但寫著寫著,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發生著巨變。一方面新導演一個接一個以搶班奪權的態勢沖了出來,並且還都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好萊塢大舉入侵,也迫使年輕導演早早的挑起大梁,成為對抗好萊塢的主力軍。我們在這群“主力隊員”中挑選了12位導演,因為各種原因也留下了幾粒遺珠,與李玉、金依萌、鐘繼昌,包括很有前途的張猛都失之交臂。但三五千萬的成績並不是什麼太高的要求,在中國電影100多億產值的背後卻只能數出區區十幾位代表人物來,不能不說是產業的危機。不管怎樣,成功者的經驗總還是有價值的,聽他們說說對電影的理解,於後來者也是啟發。
關於電影我懂的不多,只是一個傾聽者、記錄者。我也相信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描述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就像是《羅生門》,即便我盡力去掉那些宣傳上的華麗辭藻,但事實還需要讀者們自己去偽存真。讀者是有能力的,畢竟電影是大眾的藝術,不像美術和音樂。在這個“白媒體”的時代里,誰都可以發言,都可以有話語權,於是我也隨大流地在每一篇章的最後都附上一篇儘可能簡短的評論,個人觀點,一家之言。
最後感謝魏君子和趙靜的支持,我不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若無他們的鞭策,這本書也許早就半途而廢了。也感謝12位接受我採訪並細心為我校對稿件的導演們,以及出版社的徐峙立老師、電影票房專家劉嘉老師、我的導師石川以及王丹、張殉、阿童、王威、杜若飛……這一年裡給予我幫助的人很多很多,在此一併謝過。

序言

期待續集
文/魏君子
2009年初,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之後,我訪問了時任寰亞執行總裁的莊澄先生。話題圍繞合拍進行,最后庄澄莊重說道:“香港導演要想摸透內地市場,起碼要用五年時間學習生活,但問題是內地年輕一代導演也在崛起,他們對內地觀眾口味的把握,可能更得天獨厚。”當時聽完還不以為然,放眼內地導演,拍類型懂市場者不過寥寥幾位,哪能這么快?豈料不過三年,不僅馮小剛、姜文、張藝謀、陳凱歌四大導演連創市場佳績,寧浩、陸川、徐靜蕾、高群書、丁晟、王岳倫、李蔚然、張一白、尚敬、滕華濤、烏爾善也相繼突破五千萬、一億、兩億、三億、七億票房大關……
電影當然不能盡以票房論英雄,但正如某些言論宣稱“忍夠了香港導演拍爛片”一樣,真正讓大眾看到的,得媒體關注的,被業內討論的,令片商動心的,仍是那些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高票房類型化電影,手攏大把資源,人在聚光燈下,槍打出頭鳥,錢多必壓身,做得好壞與否,被誇張放大也在情理之中。內地近年湧現的這批“少壯派導演”同樣處在風口浪尖上,縱然年紀參差,出身不一,目標各異,軌跡有高低,但在面對市場這一標準時,他們暫時過關了。過關如考試,總有訣竅心得,未必是真知共識,也可能是經驗教訓,總有借鑑或者吐槽價值。所以,為什麼不做一個內地少壯派導演的報告呢?
有想法容易,做執行最難,我這“口的巨人”,幸運地遇到一位年輕有為的實幹派接棒奮筆。他筆名“宇文翮”,師從上海電影學者石川先生,對電影史與電影藝術有系統的認識,也有持續的熱情,更願意不惜工本花費近一年的時間走訪諸位少壯派導演,在創作與市場中尋找他們的共性,最終埋頭整理撰寫出這本可讀性與參考性並重的電影書來。慚愧的是,我只起到前期策劃作用,在本書實際操作階段幾乎沒怎么過問,直到書稿完完整整擺到面前,才欣喜地發現沒有所託非人——電影圈又多了一個靠譜的年輕人!
《少壯派導演報告》聆聽了十二位內地導演的侃侃而談,但這遠不是少壯派(如何劃分書中有詳細闡述)的全部,江湖後浪推前浪,影壇力量在變化,這一陣營也會不斷擴大。從市場角度,我期待著儘快推出續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