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鸊鷉台灣亞種

小鸊鷉台灣亞種(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分布於台灣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Luzon, Philippine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鸊鷉台灣亞種
  • 拉丁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philipp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鸊鷉目
  • :鸊鷉科
  • :小鸊鷉屬
  • 小鸊鷉
  • 亞種:小鸊鷉台灣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Bonnaterre,1790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成鳥夏羽上體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蒼白;眼先、頦、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頸側紅栗色;初級、次級飛羽灰褐色,飛羽灰褐,初級飛羽尖端灰黑,次級飛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兩脅、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蒼白或白色,後胸和腹絲光白色,沾些與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成鳥冬羽額淡灰褐色,頭頂和後頸黑褐,頸較深於頭,並有栗色、白色橫斑;腰的兩側淡黃棕色;上體餘部灰褐色。頦、喉等均白,下喉帶些黃色;頰、耳羽、頸側等均淡黃褐,並有白色斑紋;前胸和兩脅淡黃棕色;脅部羽端黑褐。虹膜黃色;嘴黑而具白端;跗蹠和趾等均石板灰色。繁殖季節頸部的羽色栗紅,冬季頸部羽色變淡。羽毛鬆軟如絲,嘴細直而尖;翅短圓,尾羽均為短小絨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骨側扁,前趾各具瓣狀蹼。早成性。與潛鳥目的主要區別是腳趾上具瓣蹼。
大小量度:體重♂160-275g,♀150-225g;體長♂220-318mm,♀221-274mm;嘴峰♂20-23mm,♀18-22mm;翅♂95-140mm,♀72-138mm;尾♂28-47mm,♀28-40mm;跗跖♂32-50mm,♀29-44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湖泊、水塘、水渠、池塘和沼澤地帶,也見於水流緩慢的江河和沿海蘆葦沼澤中。

生活習性

多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3-5隻或10餘的小群。善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亦能行走,但行動遲緩而笨拙。飛行力弱,在水面起飛吋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在陸地上則根本不能起飛。飛行距離短而且飛得不高。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拖於尾後,兩翅鼓動較快。性活躍。活動時頻頻潛水取食。休息時常一動不動的飄浮於水面。遇到危險則游入水草叢中或潛入水下隱藏,不時又在附近露出水面。有時它又沉入水中,僅留嘴和眼在水面,其狀似鱉,故有“王八鴨子”之稱。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水草叢中。巢屬於浮巢。通常咬斷蘆葦作巢基,置巢於蘆葦叢之間,飄浮於水面上,能隨水的漲落而起落。形狀呈一圓台狀,好似一截頂圓錐體,上窄下寬。巢全由蘆葦和水草構成,內墊以苔蘚或無任何內墊物。巢的大小為外徑為15-18厘米。內徑10-12厘米;巢深3-7厘米;巢高30-36厘米,水面露出部分為6-10厘米。每窩產卵4-7枚,但也有2-10枚的。卵剛產出時為白色或灰白色,隨後變為污白色或污褐色。卵的形狀為橢圓形、梨形和葫蘆形三種形狀。卵的大小為24-27×33-39毫米。平均26.2×36.7毫米,重量10-13克,平均11.36克。雌雄鳥輪流孵卵。離巢時親鳥用巢邊的水草將卵蓋住。孵化期19-24天,亦有報告為23-28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的第2天即能下水游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