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鰭腳企鵝

小鰭腳企鵝

小鰭腳企鵝,又名小企鵝、藍企鵝、神仙企鵝、仙企鵝、小藍企鵝,屬鳥綱、企鵝目、企鵝科、小藍企鵝屬。是企鵝家族中體型最小的物種,有別於其他常見企鵝,它們有一身藍色的羽毛,因此被稱作小藍企鵝。它們出沒於南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的海岸,有人亦曾在智利見過它們的蹤跡。小鰭腳企鵝的數量目前穩定維持在一百萬隻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鰭腳企鵝
  • 拉丁學名:Eudyptula minor
  • 別稱:小企鵝、藍企鵝、神仙企鵝、仙企鵝、小藍企鵝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企鵝目
  • :企鵝科
  • : 小藍企鵝屬
  • :小藍企鵝
  • 分布區域: 澳大利亞、紐西蘭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小鰭腳企鵝是企鵝家族重體型最小的屬種,成年小鰭腳企鵝一般身高僅40厘米,體重僅1千克左右,而且且別於其他常見企鵝,它們還有一身藍色的羽毛,因此也被稱作小藍企鵝。小鰭腳企鵝普遍身高43厘米,體重約為1千克(即等於2.2磅)。雄性的體型比雌性的略大一點,而它們的羽毛則沒什麼大分別。其頭部和背部呈靛藍色,其耳部呈青灰色,到腹部則為白色。其鰭外部為靛藍色,內部的那一面則呈白色。其深灰黑色的喙長約3至4厘米,腳部朝天的一方為白色,腳底和蹼則呈黑色。未成熟的小鰭腳企鵝的喙會較短,靛藍色部分的羽毛也比較淺色。

生活習性

小鰭腳企鵝的生態有時因為與人類環境合而為一而各有不同,小鰭腳企鵝一般會在黃昏時回到族群餵子,因為它們以小群聚集,可以提供一定的防禦,避免掠食者逐一捕捉幼企鵝。它們的天敵是在巢穴附近虎視眈眈的哺乳類動物:老鼠、短尾鼬、黃鼠狼;成年的小鰭腳企鵝尚須提防賊鷗及海上的獵食者。(連已經長大的小鰭腳企鵝都可能不小心被賊鷗叼走)小鰭腳企鵝捕食魚類、魷魚及其他小型的水生動物。
小鰭腳企鵝小鰭腳企鵝

生長繁殖

小鰭腳企鵝一般在1歲時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小鰭腳企鵝需要行進近百萬米到達繁殖地。每年3至4月,小鰭腳企鵝進入繁殖季節,開始尋找自己的伴侶,此時當地的氣溫一般都已降至零下40攝氏度。小鰭腳企鵝每年僅有一個伴侶,在這一個繁殖季節中相互保持忠誠,共同繁育小企鵝。但是一年過後,多數小鰭腳企鵝都會更換伴侶。
在5至6月,雌性小鰭腳企鵝會產下2枚蛋,產蛋的過程會將雌性小鰭腳企鵝身體儲存的能量消耗殆盡,因此它必須去大海捕食。在雌性小鰭腳企鵝捕食的時候,做爸爸的雄性小鰭腳企鵝會把蛋放在腳掌上,用育兒袋包覆進行孵化,在孵蛋期間,雄性小鰭腳企鵝不進食, 多數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依靠體中儲存的脂肪度日。為了抵禦零下40攝氏度低溫和時速高達200千米的大風,雄性小鰭腳企鵝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它們會擠在一起,並且輪流換到外圍為內部的同伴遮風。
小企鵝出生後,如果企鵝媽媽仍沒有回來,企鵝爸爸就會將企鵝寶寶坐在身下,用育兒袋將小企鵝全身覆蓋,再從食道的一個分泌腺中分泌出乳白色的乳狀營養物質來餵食小企鵝。
雌性小鰭腳企鵝離開大約兩個月,然後便會從海中返回,它能在岸上數以百計的新爸爸中,通過叫聲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丈夫,並吐出儲存在胃裡的食物來餵食小企鵝。當雌性小鰭腳企鵝回來之後,雄性小鰭腳企鵝便會去大海中覓食,但它離開的時間將會比雌性小鰭腳企鵝離開的時間短一些,因為漸暖的天氣將會使大量的冰層融化,在陸地上行走的時間也會變得短暫,這可以讓小藍企鵝在路上節約不少時間。
按照這個方式,小鰭腳企鵝父母雙方輪流照看小企鵝和覓食。隨著天氣逐漸變暖,小企鵝出生大約兩個月後就可以離開父母進行一些活動,比如它們會聚在一起取暖,不過此時它們仍需要父母的餵食。
在南極的夏季即將結束時,小企鵝和它們的企鵝父母將會一起返回大海的捕食區,在夏季結束後,未達到性成熟的企鵝將繼續留在捕食區,而那些成年的企鵝將重新開始返回繁殖區的旅程。

地理分布

小鰭腳企鵝在紐西蘭、查塔姆群島、塔斯馬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進行繁殖。
小鰭腳企鵝小鰭腳企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