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港

小香港

龍州縣地處廣西西南部、左江上游,西北與越南接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邊境縣城。古屬粵地,壯族先民駱越族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劃入中原版圖,屬桂林郡。1885年法國從越南入侵中國,馮子材以龍州為基地,取得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後,法國在龍州設立領事館,並將龍州闢為通商口岸。“二戰”期間,龍州成為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連線的交通要道,官員和商人為逃避戰火蜂擁而來,龍州因此商業興盛,餐館、酒吧、店鋪林立,被稱為“小香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香港
  • 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
  • 別稱龍州縣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
  • 行政區類別:縣
  • 郵政區碼:532400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桂F
地理環境,稱號由來,

地理環境

龍州是左江地區的革命聖地。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廣西警備第五大隊,發動了龍州起義,成立紅八軍。但紅八軍不久失敗,退出左江地區,餘部編入紅七軍。同時,龍州也是越南革命的境外基地,從1926年起,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革命者在龍州地區進行了長達18年的革命活動,當年的活動舊址至今仍保留有10餘處。
紅八軍紀念廣場紅八軍紀念廣場
在龍州縣城的街道上,時常能看到一些關於禁止吸、販毒和打擊黃賭毒的宣傳牌,它們似乎是在提醒——你已置身於中國西南部的一個邊境縣城。“現在縣城的治安狀況不錯,但由於離邊境不遠,難免人雜事多。”當地一位朋友善意提示,並建議晚上儘量少出門。

稱號由來

趕圩,充滿農貿市場氛圍
晚上的龍州縣城的確頗顯得有些冷清;但一到白天,特別是遇到“趕圩”的日子,整個縣城立刻就變得熱鬧起來。
一位中學生騎車經過縣城中的某座石橋一位中學生騎車經過縣城中的某座石橋
農曆三六九,是龍州趕集的日子,當地人稱為“圩日”。不僅縣城裡的人,對於十里八鄉的鄉民們來說,這也是個難得的日子。一大早,成群結隊的機車,以及當地特有的“萬虎”三輪在街道上來回穿梭,來自各個村鎮的人們仿佛一下子湧入了縣城。
趕圩主要集中在新填地一帶的幾條街道上,進城的鄉民和他們帶來的各種土特產,使整個市場染上了明顯的農貿市場氛圍。村民們采來的藥材,自家地里出產的“有機”蔬菜,農家院中養殖的雞鴨鵝,甚至劈好的木柴,都是這裡常見的貨品。除了這些,趕圩現場也總能遇到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占卜的方術,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偏方,他們總是穿插在一個個小攤販當中。在那些用廢棄的易拉罐進行街頭拔罐的小攤前,接受現場治療的人同樣絡繹不絕。
龍州縣外宣辦副主任王光儒說,在龍州縣,人們對鬧哄哄的氛圍總有著特殊的偏好。在帶頂棚的龍州綜合市場裡,定點的肉攤場面頗為壯觀,攤販多為縣城人。另有一些來自鄉間的售賣橄欖果和蜂蛹的小攤,攤販們大多擠作一團,忙著用線繩切割橄欖果並加鹽醃製,或者從圓盤狀的蜂巢中將一個個的軟蛹拖曳而出——對他們來說,銷售和現場製作是同步的,手頭一旦閒下來,山貨也就差不多賣完了。
對許多人來說,趕圩也創造了難得的交際機會。新填地廣場邊上也有茶館,桌椅簡陋,茶具與茶葉也不太講究,唯一的優勢是空間大、座位多,一大碗茶水只收一塊錢。這些茶館平日門庭冷落,但到了圩日,通常都座無虛席。顧客大都來自鄉下,他們約上一幫老朋友,守著一碗茶水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
對歌,從“詩交”到懷舊
下午兩三點,家在偏遠鄉鎮和遠郊的鄉民開始陸續返程,圩場核心地帶的熱鬧勁兒逐漸向外圍的康平街龍江街一帶轉移。龍州素有山歌對唱的傳統,康平街即被稱為龍州的“山歌街”。每逢圩日,對歌者必先經過一番精心打扮,再結伴趕赴各自的聚點,在此起彼伏、隔遠應和的對唱中吸引來越來越多的人群。龍州山歌音調高亢,每句結尾都要通過真假聲轉換拖出一個細長的尾聲。這種音調的確好聽,但對外來者來說,要弄懂對唱的內容是很費事的。
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對唱山歌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對唱山歌
聽了一對四十多歲中年男女的對唱,旁邊的龍師傅介紹說,這兩人唱的是龍州山歌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交”,也就是情歌。其女的唱道要去商場買鞋,結果在街道上碰到了阿哥,有了愛慕之心,看他是否願意一同前往?男的緊接著做了願意同往的回應。“大多用龍慶土話等方言對唱,這是龍州山歌難懂的主要地方。以前它是青年男女尋求配偶表達愛意的方式,現在因為在年輕人中普及率低,逐漸變成了中老年人懷舊和交流的手段。”
龍州山歌大都是即興創作,現編歌詞。中年人最喜歡唱的是情歌,在談情說愛已成過去的情況下,山歌對唱讓他們在回味中變得年輕。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則把山歌對唱當作一種交流方式,比如有的老人唱道因家裡兒女不孝順來街上散心,其他老年人就會用歌聲關切地問他具體的情況,並好言勸慰一番。
對歌也講究“棋逢對手”,有時候一群對唱者來了興致,在江邊一坐就是一個下午,直到傍晚時分才依依不捨解散。大家主要把對歌當成一種切磋,即使很煽情的情歌,大多中年人也只是唱唱而已,很少真正在意。
渡船,至今尚存古風
龍州是個倚江而建的縣城。發源於越南境內的水口河平而河,在龍州縣城交匯為“麗江”(又稱“龍江”),成為左江的支流之一。為了農村人進城趕圩方便,至今還有兩個碼頭存有渡船。船主龍莊華所在的碼頭,上世紀80年代拍攝過電影《永不凋謝的玫瑰》,這一直讓他深以為榮。
龍州碼頭龍州碼頭
縣城碼頭眾多,與當地曾經發達的船運有關。從左江溯流而上,到了龍州經由平而河或水口河抵達越南,然後可經越南的海防港出海。因此,上世紀公路與鐵路在西南地區出現之前,龍州一直是桂西南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這一帶與越南聯繫和出海最便捷的通道。史載,晚清民國時期,龍州有26艘客貨輪在南寧、龍州、水口之間航行。法國殖民者統治越南時,也曾從越南派軍用小火輪到龍州來示威。
繁華零落與“龍州四大怪”
龍州常被形容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它曾作為中國與東南亞的民間商業通道;19世紀80年代中法戰爭後,法國也在這裡留下了明顯的痕跡。曾經繁華,已成過往。零落之間,便有了“龍州四大怪”的說法。
一怪:有領事館沒領事。在麗江南岸的利民街,法國領事館舊址上的兩幢法式小樓至今保存完好,成為龍州最別致的洋建築。
法國領事館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
二怪:有火車站沒火車。法國領事館最初建在平而河和水口河匯合處的簍園角,這裡最早是火車站的地盤。法國占領越南後,原本打算從越南修一條鐵路到龍州,但中方堅持用寬軌,越方堅持用窄軌,相持不決。最終,這條鐵路在建好火車站後就擱置下來,直到清王朝滅亡也未建成一寸。
三怪:有機場沒飛機。1933年,為了抗擊法國侵略者,並方便龍州與其他區域的聯繫,龍州政府在城北建了機場,還開闢過從龍州到廣州的航線。建國後機場被保留下來,但很少使用,直至荒廢。
四怪:有教堂沒神父。龍州的天主教堂最早建在麗江南岸,有神父,也有修女。神父在解放前夕離開龍州,此後相當長時間內有教堂沒神父。上世紀80年代末期獨山路又建了新教堂,仍沒有固定神父。但2008年以後就有了固定神父,以前的說法得改改了。
中國的縣城當中,龍州是個性很鮮明的。以法國領事館為代表的法式建築給當地增添了“貴族氣”。作為一個邊境縣城,這裡又有以南街的胡志明展館為代表的越南革命者活動的印跡。而每旬三次的“趕圩”,在國內的一般縣城中已難得一見。從根上說,龍州這個“貴族”,流淌的其實還是鄉土的血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