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董鎮

小董鎮

小董鎮位於廣西欽州市欽北區中部,地處東經108°37′-108°40′,北緯22°11′-22°15′之間,距欽州市城區28公里,欽州港55公里,首府南寧82公里,東鄰靈山縣,南與大垌鎮相接,西北與南寧良慶區接壤。總面積150.31平方公里,總人口8.8萬人。有邕、欽、靈等五條公路交匯,南防鐵路穿境而過,建有一個縣級火車站。

1992、1993年分別被評為“廣西十強鄉鎮”、“百強鄉鎮”,名列第8位和第5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投資環境300佳鄉鎮”,1997年被評為廣西“鄉鎮之星”。1999年5月被列為自治區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4年2月被建設部等六部委列為全國重點鎮。2006年被列為欽州市中心城鎮,2008年被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列為四級城鎮建設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那蘭村、多隆村、中花村
  • 電話區號:0777
  • 地理位置:中國南方沿海
  • 面積:150.3平方公里
  • 人口:8.8萬(2010年)
  • 方言:新立話,白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銅魚書院,小董伏波廟
  • 車牌代碼:桂N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植被,資源,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人口民族,教育,社會,風土人情,小董城鎮建設,文化體育,衛生,旅遊,銅魚書院,小董伏波廟,土特產品,概況,小董麻通,小董楊梅,小董名人,

歷史沿革

小董城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由董茂蘭、董茂頤兄弟倡建,請命於欽州知州董延賜圩名為小董,是廣西歷史四大名鎮之一。明代屬新立鄉。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9年)後隸屬於欽州沿海司,民國期間始設鎮。解放初期劃為欽州縣第一區,1951年改為二區,1951至1953年曾為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改稱小董區,1957年稱小董鄉,1958年大躍進時成立小董人民公社,1984年復設小董鎮至今。1994年6月28日,欽州撤地設市,分欽城、欽南、欽北三區和靈山、浦北兩縣,小董鎮屬欽北區

地理位置

小董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中部,地處東經108°37′-108°40′,北緯22°11′-22°15′之間,距欽州市城區28公里,欽州港55公里,首府南寧82公里,東鄰靈山縣,南與大垌鎮相接,西北與邕寧縣接壤。
小董鎮

行政區劃

小董鎮轄有16個行政村,分別是那蘭村、多隆村、中花村、那料村、那學村、榃頭村、那道村、東聯村、逍遙村、吉水村、板董村、奇陵村、榃樓村、龍眼村、西陵村、那陵村。1個社區居委會

自然環境

地形

小董鎮地面標高為海拔22-25米,系半丘陵平原,丘陵多為砂頁岩和花崗岩建造,平原屬山間盆地,分布於河流兩岸。茅嶺江、板城兩江在鎮中匯合,自東北向西南經那蒙、大直等數鎮注入茅嶺海,轄區14座水庫總庫量為736萬立方。鎮內地勢總體呈東北高,並向西南傾斜。

氣候

小董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日照長,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180小時,平均氣溫22℃,極端最高氣溫達37℃,極端最低氣溫為0℃,無霜期達34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

植被

植被屬桂南植被區,為高溫濕潤氣候綠闊葉、針葉林兼有類型,以松木為主,間有椎木、荷木、杉木、油茶、桉樹等,還有野牡丹、鐵芒箕等植被群落。

資源

小董鎮礦產主要有有花崗岩、錳礦、鈦鐵、石灰石、礦泉水、稀土等。

經濟發展

農業

上世紀90年代後,小董農村開始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向現代化農業、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建立了優質谷、荔枝、肉雞、蔬菜、蠶桑等十大農業生產基地,形成了果園雞養殖、蔬菜種植和花卉種植等特色產業,成為欽州市著名的糧食、水果、蔬萊、禽畜的產地之一。其中生態果園雞逍遙雞毛色光亮、肉質鮮美,備受區內外客商的青睞。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各種時令疏菜、蘿蔔、頭菜、花生、玉米、蕃薯、甘蔗、豆類等,水果有荔枝、龍眼、楊梅、鳳梨、李子、沙梨、方柿、青棗、香蕉、柑橙、芒果等。
2008年,完成水稻種植面積5.7萬畝,其中超級稻1畝,優質谷5.5萬畝,水稻產量2.3萬噸。肉雞飼養量380萬羽,荔枝產量6500噸。生豬飼養量58460頭,出欄40670頭,三鳥飼養量825.9萬羽,出欄646.3萬羽,漁業養殖面積5230畝,新增甘蔗種植4280畝。利用那料、吉水、卜丹、東聯蔬菜基地發展蔬菜種植,並擴建那料蔬菜生產基地,實現蔬菜種植面積2.93萬畝,其中那料蔬菜基地連片種植蔬菜達到500畝成為欽北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據統計,2008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4.2億元,比2007年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440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8元。

工業

小董工業園是欽北區三大工業園之一,重點發展食品、日用品、羽絨、飲料、皮革、禽畜加工、果蔬深加工等,主要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
在經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盲目投資和盲目集資後,進入新世紀後小董鎮重新調整戰略,在扶持原有羽絨、建材等工業基礎上,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剛祥矽錳合金公司、進發羽絨、欽欣農具等一批工業企業。
2008年,小董羽絨廠等8家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產值5.24億元,稅收1794.46萬元,其中,進發羽絨廠實現產值4993萬元,創稅25萬元,有效的帶動了我鎮傳統產業的穩步發展。礦業生產效益明顯。我鎮礦業企業7家,實現產值4.25億元,創稅1945.63萬元,占全鎮工業產值的39%,占全年稅收的76%。其中,剛祥矽錳合金廠實現產值3.4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32%,比上年增長83%,成為欽北區唯一一個實現產值超3億元,稅收超千萬的企業。

商業

民國19年(1930年),圩內有商店425家,較大的有27家,紡織、食品、鐵器加工等手工業發達,細米、蠶絲、白布、手巾、鐵貓、麻通等是遠近聞名的暢銷商品。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年代中期,達到空前繁榮,形成了建材、羽絨、化工、炮竹、鑄造、木器加工、桿秤、草帽等二十多個行業體系,構成了建材業、交通運輸業、羽絨業、商業批零飲食業、建築業、草帽業六大經濟支柱。
小董鎮小董鎮
1996年後,受亞洲金融風暴和經濟發展過熱的影響,欽南二級公路、上大二級公路、桂海高速公路通車,以及行業的調整,使小董失去了比較優勢,經濟發展陷入低谷。可是小董人並不氣餒,不斷認清自身優勢,趨利避害。
小董是邕、欽、靈三縣交界地帶20多個鄉鎮的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和工業品銷售交易中心。商鋪林立,產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一年四季商賈雲集,交易活躍,素有“小南寧”之稱。小董鎮建立有交易場、城東市場、水果和果苗市場、米糠市場、鐵木器市場、三鳥市場、小董中心市場等一批市場。
從2000年起財政收入連年超千萬元,2005年僅稅收收入就突破千萬元大關,是欽北區首個稅收收入超千萬元的鎮。2008年,全鎮完成社會生產總值22.2億元,增長20.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產值4.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產值10.9億元,第三產業實現產值7.1億元,三產比重20:48: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億元。財稅收入2570.91萬元,首次突破2000萬元大關。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小董鎮人口總數為8.8萬人。小董鎮居民以漢族為主,講新立話。此外有壯族、瑤族、苗族、京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
壯族居住的榃樓村,是小董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其他少數民族多是因婚姻關係到小董。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關係密切,互相融合,衣著、文化已無差別,通用的方言是白話。

教育

小董曾是欽北地區的經濟、交通、文化和衛生中心,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創建的銅魚書院,現為小董中學。抗日戰爭時期朱守剛、陳浩等革命者為宣傳革命,在鎮公所創辦聯保學校和十幾個村聯保分校。改革開放後,鎮政府相繼投入巨資高標準規劃和重建校舍,教學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不斷完善,全鎮共有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3所,全日制村完小18所,幼稚園2所,學生1.6萬多人,中國小教職工621人。
1996年全鎮“兩基”通過自治區評估驗收,2004年小董中學和中心國小通過自治區“甲級一等學校”的評審,雙雙榮獲“欽州市文明單位”,被定為“欽州市素質教育實驗學校”, 2006年中心校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小董中學被列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小董中學2008年參加中考人數310人,就有33人取得全A等次,並獨攬欽北區中考一、二、三名,中考優秀生比率居欽北區之首。2008年高考取得較好成績,考上重點線6人,本科158人,大專線以上329人,上線率達59.2%。一本上線人數和大學上線人數均居欽州市前列。

社會

風土人情

小董鎮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三月三、端午節、七月十四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倡導新風尚後,生壽婚喪從簡,80年代後婚宴、敲喪等風習重新流行。

小董城鎮建設

該鎮城區以長1000米,寬30米的人民路為主幹道,與75條大街小巷、7個農貿市場相通,2003年以來中心市場、紅豆紅山莊、甫嶺小區、江濱休閒廣場、光陽小區、糧貿小區等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和建成使用,完成了小董鎮作為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四級城鎮總體規劃修編上報。爭取了國債1000萬元人民路建設資金。鋪設了書香街等街道及破損道路硬底化、排水排污溝共1.85公里;完成安裝街燈630盞,電子眼4個。
2010年小董鎮城區面積由2001年的2.93平方公里增加到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3.8萬,城鎮化率達44.7%,已超過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平均水平。2008年城鎮居民私人建房達129戶,建築面積達4.6萬平方米。

文化體育

解放後小董公共文體設施得到巨大發展。2009年另選址建設了1座鎮級文化大樓,1個可容千人的電影院,1個藏書3萬多冊的鎮級圖書館和2個村級圖書室,體育設施有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桌球台等公共體育設施和檯球、游泳場、溜冰場等有償服務設施,民間成立有健身隊,曲藝隊,舞獅隊和舞龍隊和文化一條街,文娛活動活躍。

衛生

小董鎮有鎮級衛生院一個,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衛生大樓,是欽北區第一個擁有電梯服務的綜合性衛生大樓,各行政村設有衛生所。其中小董中心衛生院是欽北區最大的綜合性醫療保健機構,設備先進,醫療技術力量雄厚。

旅遊

銅魚書院

銅魚書院是小董鎮小董中學的前身,創建於清光緒癸巳十九年(即公元一八九三年),由小董吉水村鄉紳、有識之士方鳳元倡議,民族英雄馮子材大力贊助,地方民眾集資興建而成。校址位於欽北重鎮——小董圩中部回頭嶺處,占地四十多畝,周圍地勢平坦,西臨小董江,北距欽州名山——銅魚山(即古竇嶺)不遠,故名“銅魚書院”。書院大門寬闊,上方石刻“銅魚書院”,兩邊石刻對聯“銅柱功勳地,魚龍變化時”,系欽州知名人士王士宗(字希曾)所書。聯中“銅柱功勳”,是引用歷史典故而成。
銅魚書院落成之時,馮子材書贈“天開文運”和“爾為君子儒”牌匾,分別立於書院正門和中廳之內(此兩牌匾今已散失)。中座由於多年失修,是為危房,經有關部門批准已於一九八八年拆除。1966年~1976年,學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一些是非被顛倒,銅魚書院原有的部份古蹟被毀壞,圖書資料幾乎散失殆盡。

小董伏波廟

小董伏波廟俗稱大王廟,位於欽北區小董鎮東南糖行街011號,瀕臨小董江畔。據民國《欽縣誌》載,此廟建於清道光年間,與康熙嶺橫山伏波廟基本同時興建。這是一座紀念歷史名人的廟宇。整座古建築保存基本完好。該廟屋脊堆塑蝠迎玉出,陽塑“富貴榮華”四字。正殿沿壁“渭水求賢”等古畫尚存,彩色絢麗,金蟲翠鳥,栩栩如生,奇花異草丹像,人物情趣怡然。該廟曾在光緒、民國年間重修幾次。臨街匾書“大王廟”,古廟坐東北向東南,遙望交趾。

土特產品

概況

小董鎮的特產主要有小董麻通、楊梅。除此之外還有醬油、“大紅節醋”、“酸辣椒”、果園雞、楊梅、花卉、荔枝、龍眼、頭菜、大蒜、馬蹄等等。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欽州市欽北區小董出產的地方著名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紅肉芋粉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於油鍋中炸成直徑三四厘米、長達10~12厘米、中間發泡而不空的小圓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滾貼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內如通草而得名麻通。
小董麻通具有輕、香、甜、酥、脆俱全的特點,大而不重,甜而不膩,酥脆爽口,食後余香滿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廣西糕點製作工藝評比會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列前茅,其後獲獎連連,名聲遠揚,成為春節期間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歡迎的食品之一。

小董楊梅

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盛產楊梅。與其他地方相比,小董楊梅早、中、晚熟的品種搭配較,紅梅、黑梅、白梅均有,共有十多個不同品種,可謂楊梅種質資源庫。小董楊梅不但上市早,而且收穫上市時間長,從3月上中旬的早梅成熟開始到4月中下旬的遲熟白梅上市,直到“五一”後才收穫完畢,成熟上市時間持續50多天。

小董名人

方鳳元(1849-1895):小董吉水灘人,曾於本村建三樹齋書房授徒,後率子投筆從戎抗擊法帝國主義侵略軍,任馮子材襄理文牘。班師回國後以軍功授訓導縣丞,後不滿官場黑暗重操舊業,集資創建銅魚書院,任校務主持兼教席。
張之英(1884-1960):名海忠,字兆雄,小董那蘭村人。曾任孫中山領導的粵軍排長、連長、營長。陳濟棠主粵期間,任欽廉邊防警衛總隊長、粵軍第四獨立團團長、教導師副師長、廣東海軍艦隊司令員,1936年授少將軍銜,1941年任蔣介石二十二軍參謀長。
朱守剛(1918-1979):小董鎮中山街人,出身貧寒,曾在國民黨19師政工隊、26集團軍政工隊和靈山縣自衛大隊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期間受中共地下黨教育,轉回小董開展地下革命工作,創辦聯保國小。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欽縣武裝起義,擔任“欽縣人民解放軍”指揮。之後任三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十萬山地委委員。人民政權成立後,歷任欽縣工委書記、縣長;東蘭縣縣長、縣委副書記;百色地委副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地委副書記;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
古德就:小董鎮多隆村人,1965年考上華南農學院,後留學英國,回國後任華南研究院院長。
陳 健:小董鎮多隆村人,1962年考上華南工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任院黨委書記。
韓瑜,女,1983年出生,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中心國小教師。2003年,榮獲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和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