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纖維瘤

小腸纖維瘤是由小腸黏膜纖維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較少見,River報導1399例小腸腫瘤中有163例,占11.6%。國內一組1265例小腸良性腫瘤中有5例,僅占0.39%。

小腸纖維瘤由纖維細胞及其他組織成分構成,可分為腺纖維瘤、肌纖維瘤及黏液纖維瘤等。大多單發,切面呈灰白色,可見編織狀條紋,質地韌。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ibroma of small  intestine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腸
  • 常見症狀:腹痛,腹脹,嘔吐和停止排氣、排便,消化道出血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小腸纖維瘤病因不明。

臨床表現

小腸纖維瘤起病多隱匿,急性發作者少見,多數病人最初無症狀或模糊不清或無特異性,診斷常被延誤。臨床上所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因為腫瘤引起腸套疊腸扭轉等所致的梗阻症狀。小腸纖維瘤生長較慢,出現消化道出血較少,且腫瘤一般不大,因此腹部腫塊也少見。
1.梗阻症狀
具體表現有慢性進行性小腸梗阻或急性完全性梗阻,以前者多見。病人常有腹部間歇性絞痛,絞痛多在進食後加重,當氣液通過梗阻部位後,則疼痛驟然減輕或消失,如此症狀反覆,下次發作常比前次加重,呈現慢性、間歇性、進行性加重的特點。病程較長時,病人常自覺腹內氣體竄行,可見胃、腸型或蠕動波,聽到高亢腸鳴音。至病程晚期梗阻以上腸管擴張、收縮乏力,疼痛的程度和頻率都減輕,而腹脹則更為明顯,腹痛轉為持續性脹痛。約1/4的病人腹痛可急性發作,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和停止排氣、排便等症狀。
在造成梗阻的原因中,以腸套疊為最常見;其次可因腫瘤生長,腸腔狹窄而引起;向腔外生長的腫瘤易發生腸扭轉,引起絞窄性腸梗阻,腹痛可為持續性、陣發性加重。
位於黏膜下層的腔內型腫瘤,向腸腔內生長,可使表面黏膜拉平,局部血供不足而產生糜爛、潰瘍,引起出血,多為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大出血較少見。
3.其他
尚有腹部不適,消瘦,納差,體重下降等症狀。
4.體徵
腸梗阻時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常可見到腸型及蠕動波。腸套疊時可捫及臘腸樣腫塊。腸梗阻並發腸穿孔時,出現腹膜炎體徵,全腹可有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腹部包塊:少見,向腔外生長的纖維瘤可生長到較大體積,腹部觸診有時可觸及遊動性包塊,質地多硬韌,表面光滑,腫塊活動度大,有時甚至消失。一般而言,左上腹的腫塊常來自空腸,下腹部常來自迴腸。

檢查

1.X線檢查
常規造影檢查陽性率不高。腹部平片便於觀察有無腸梗阻表現,如發現有擴張的腸管及液平,可大致對病變部位作出粗略估計。常規消化道鋇餐可因腸袢盤曲摺疊而漏診,臨床上可採用小劑量鋇劑的分段檢查法;亦可通過小腸灌腸造影法,該法可抽吸腸內容物檢查潛血;或採用鋇灌腸作逆行小腸造影等,以提高診斷率。
2.纖維內鏡檢查
疑為十二指腸病變者用十二指腸鏡,近端空腸可選用纖維小腸鏡,迴腸末端可用結腸鏡,內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變局部,並可取活檢以確診。
3.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小腸纖維瘤出血少見,但對於並發活動性出血的纖維瘤,急診動脈造影是極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可顯示出血部位。即使在出血停止後也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可顯示腫瘤的異常血管分布。
4.超音波檢查
在腹部捫及腫塊的病人也可作B超檢查,觀察腫瘤的形狀及與腸管的關係。B超亦便於發現腔外型腫瘤。

診斷

小腸纖維瘤發病率較低,早期缺乏典型症狀和體徵,易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常因腸梗阻、消化道出血而就診;尚缺乏準確率高,簡便易行,價廉,無創性的診斷方法,故診斷十分困難。凡有不明原因的慢性進行性小腸梗阻,尤其是伴有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塊者,在排除胃及大腸疾病後,應想到該病。

治療

小腸纖維瘤較少惡變,但常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所以一經確診應行手術切除,根據腫瘤大小、部位,行腫瘤局部切除或受累腸管部分切除、腸吻合術。腸套疊如局部無明顯粘連,復位後又無腸壁血運障礙,可按上述原則處理。局部有粘連的腸套疊不要強行復位,可將腫瘤連同受累腸段一併切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