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病毒

小球病毒

小球病毒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第一例電腦病毒(1988年)。發作條件是當系統時鐘處於半點或整點,而系統又在進行讀盤操作。發作時螢幕出現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圓點,作斜線運動,當碰到螢幕邊沿或者文字就立刻反彈,碰到的文字,英文會被整個削去,中文會削去半個或整個削去,也可能留下制表符亂碼。其規律是,ASCII碼字元後3位為3(011)的,發生行反射;後3位為5(101)的,發生列反射,其它字元不改變小球運動方向。小球病毒後期經過一些好事者的改造,後期的變種運動的規律開始逐漸複雜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球病毒
  • 外文名: bouncing ball virus
  • 屬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例電腦病毒
  • 發作條件:當系統時鐘處於半點或整點
定義,分類,

定義

該病毒初版並不會對系統造成較明顯的破壞,但在漢字模式下反應非常嚴重,會使程式無法正常運行,一些當時配置較低的機器會嚴重拖慢速度。
從廣義上定義,凡能夠引起計算機故障,破壞計算機數據的程式統稱為計算機病毒。雖然做過不盡相同的定義,但一直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在《條例》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指出:"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電腦程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能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式代碼。"
計算機病毒的種類雖多,但對病毒代碼進行分析、比較可看出,它們的主要結構是類似的,有其共同特點。

分類

整個病毒代碼雖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導部分,傳染部分,表現部分:
1、引導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主體載入到記憶體,為傳染部分做準備(如駐留記憶體,修改中斷,修改高端記憶體,保存原中斷向量等操作)。
2、傳染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代碼複製到傳染目標上去。不同類型的病毒在傳染方式,傳染條件上各有不同。
3、表現部分是病毒間差異最大的部分,前兩個部分也是為這部分服務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條件才會觸發其表現部分的。如:以時鐘、計數器作為觸發條件的或用鍵盤輸入特定字元來觸發的。這一部分也是最為靈活的部分,這部分根據編制者的不同目的而千差萬別,或者根本沒有這部分。
分區引導記錄病毒感染硬碟的活動分區引導記錄,如小球病毒、Girl病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