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農場

小港農場

洪湖市小港農場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南部,南枕黃金水道長江,通巴陵,暢瀟湘;北接宜黃高速公路,上游三峽,下覽武漢;東與三國古戰場烏林寨毗鄰;西臨風光旖旎的百里洪湖;內荊河可載千噸貨輪繞場,214省道自北向南橫穿全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港農場
  • 行政區類別:小港管理區
  • 所屬地區:洪湖市
  • 政府駐地:港南鎮
  • 電話區號:0716
  • 郵政區碼:433213
  • 地理位置:洪湖市中南部
  • 面積:25.52平方公里
  • 人口:12632人
行政區劃,經濟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建制沿革,社會事業,教育,衛生,廣播電視,民政事務,

行政區劃

小港農場位於洪湖市中南部,西以老閘河與濱湖辦事處隔水相望,東南依蔡家河與烏林鎮分治,北托四湖總乾渠與汊河鎮劃界為鄰。管理區駐地港南鎮。全區共有國土面積25.52平方公里,人口12632人。1987年時,小港管理區名為“湖北省國營小港農場”,行政、業務分屬洪湖市和荊州行署農墾局領導。1990年11月,小港農場隸屬荊州行署直接管轄。1997年4月,成立“荊州市小港管理區”,與“湖北省國營小港農場”共兩塊牌子,一套領導班子。次年4月,管理區建臵取消。2002年8月,恢復“荊州市小港管理區”。2004年7月,小港管理區劃歸洪湖市管轄。2007年,管理區轄1鎮(2個社區)、5個農業大隊(19個自然村)。
1987年以來,小港管理區(農場)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實施經濟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2007年,全管理區工農業總產值由1987年的2074萬元,增加到13132萬元;財政收入由1987年的60.9萬元,增加到145萬元;人平年純收入由1987年的432元,增加到4625元。20年間,小港管理區(農場)先後被省農業廳、環保局授予“全省生態農業先進單位”、被省政府授予“選林滅荒先進單位”,被荊州市政府授予“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經濟建設

1987年後,小港管理區(農場)經濟建設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1987年至1991年為以工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發展時期。其工、農業產值分別為1350萬元、724萬元;1642萬元、808萬元;1476萬元、907萬元;1227萬元、1010萬元;1201萬元、1098萬元。1992年至2004年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農業,農業得到快速發展。1992年,農業產值達到1455萬元,首次超過工業產值61.6萬元,以後逐年成倍遞增。至2004年,農業產值已達到5896萬元,比工業產值多4616萬元。2005年至2007年,工農業生產步入協調發展階段,至2007年,工農業產值分別為5375萬元和7757萬元。比1987年分別增加4025萬元和7033萬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

198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實行的是農工和生產隊雙層承包。1990年始,生產隊不再作為承包者,農工作為土地承包人,有了完全的生產自主權。2003年後,管理區(農場)開展了第二輪土地延包,對農業人口實行“兩田制”(基本口糧田、勞力責任田)。對農業實行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收。按國家政策,對農工的糧食收購和良種、農資、農機購置實行補貼。僅2005年、2006年就向農工發放補貼286.6萬元。在農業生產上,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從單純注重糧食生產,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將2000畝地勢較高的水田改種棉花、麻類等作物,將3000畝低洼水田開挖成魚池,將3000多畝旱田改種席草和湘蓮等多種經濟作物。1990年後,管理區(農場)再次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穩糧、擴油、增菜、強水”的措施,每年各拿出1000畝農田種植西瓜和蔬菜,拿出6000畝農田種植油菜,投資450萬元興建1500畝優質席草生產基地,逐年對粗養漁池進行升級改造。並從改土治水、改造低產田入手,實施水、林、田、路綜契約步升級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提升了農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的生產能力,農業生產得到較大發展。2007年,管理區(農場)農業生產形成農、漁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格局,農業總產值比1987年增加了10.71倍。
種植業:小港管理區(農場)農作物耕地面積16890畝。種植業以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兼以油菜、芝麻、棉花、席草及其它經濟作物。水稻生產以種植中稻為主,1988年,種植中稻10672畝,此後中稻面積以此基數上下徘徊,最多年份為1995年,達到14121畝,最少年份為2002年,為6300畝。2007年為9595畝。早稻和雙季晚稻種植面積較少。早稻種植最多年份為1990年2235畝,雙季晚稻種植最多年份為1998年3863畝。1988年,水稻種植面積共15256畝,總產1192.9萬斤,平均單產700斤。2007年,水稻種植面積共10145畝,總產943萬斤,平均單產885斤,其中中稻單產942斤。1990年後,小港管理區(農場)把擴大油菜生產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1990年,種植油菜2538畝,比1988年增加2175畝。2002年,油菜種植面積最高達到9070畝,最少年份為1993年1165畝,其他年份油菜種植面積在1800畝至6000畝之間。2007年,油菜面積共4050畝。芝麻種植面積1988年為1192畝,2007年種植面積705畝。棉花種植面積1988年為937畝,最多年份為1991年1227畝,最少年份為2007年105畝。其他年份棉花種植面積在1000畝上下徘徊。為發展本地草蓆生產,1988年,管理區(農場)積極推廣種植席草。當年種植面積達到1529畝。至1992年,發展到2295畝。以後,每年席草種植面積均在2000畝左右徘徊。至2000年,由於市場變化,草蓆出口銷售受阻,席草停止種植。轉而種植瓜果、蔬菜等其它經濟作物。
水產養殖業:1988年,小港管理區(農場)水產養殖水面7000畝,主要養殖各類成魚,單產210斤,總產147萬斤。1990年後,管理區(農場)把發展水產生產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大舉措,投資500萬元對洋圻湖及周圍低產農田進行升級改造,擴大了水產養殖水面。同時,邀請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省水產研究所、省環保所、湖北農學院等10個科研院所水產專家幫助開展水產養殖高產試驗,使成魚養殖產量逐年提高。2007年,管理區(農場)水產養殖水面發展到15525畝。其中,成魚養殖水面4080畝,成魚單產達到每畝2000斤,總產814萬斤。水產養殖品種不斷擴展。2000年起,開始大面積發展螃蟹養殖,養殖面積由193畝,逐步發展到2340畝、2700畝、4050畝、4500畝、6750畝、8760畝。至2007年,螃蟹養殖水面達到11445畝,單產198斤,總產218萬斤。經濟魚類、龍蝦、蓮藕、蓮子等水產品生產也不斷發展。2000年以來,水產養殖業逐步成為管理區(農場)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00年,水產品總產407.2萬斤。以後,每年以20%遞增。2007年,水產品總產達到1152萬斤。當年水產品養殖面積達到全(場)管理區種養面積的85%;水產產值6593萬元,占農業產值的85%;水產業收入5227萬元占農業收入總額的85%。同時,管理區(農場)被洪湖市定為下內荊河20萬畝水產板塊建設基地之一。
林業:小港管理區(農場)自1971年以來,著力抓好林業生產。到1987年,林業面積3687畝,累計植樹66萬株,森林覆蓋率達18.2%。此後,堅持開展植樹造林。任原有林業的基礎上,繼續完成境內河、渠、堤、路及小塊荒地的植樹造林任務。到2007年,森林面積6300畝,累計植樹166.4萬株,森林覆蓋率達21%。形成湖、田、渠、路、林一體,阡陌縱橫的優美生態環境。1993年、1994年和1996年,小港管理區(農場)分別被評為湖北省“生態農業先進單位”、“造林滅荒先進單位”和荊沙市“造林綠化先進單位”。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1988年至2007年,累計有計畫地砍伐林木9477立方米,共創產值650萬元。2007年底測算,林木蓄積量仍有3.6萬立方米。在林業發展的同時,果園建設也有發展。1988年,共有果園面積120畝,水果產量5.2萬斤。以後逐步擴大,2004年擴大到450畝,水果產量80萬斤。至2007年,果園面積有所減少,共有150畝,水果產量2.6萬斤。20年間,共產水果1708.38萬斤。湖北省農墾局稱小港管理區(農場)是鑲嵌在洪湖岸邊的“綠寶石”。
水利:198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擁有裝機容量為千瓦的大型排灌站2座,裝機容量為千瓦的小型排灌站4座,排灌涵閘32處,機耕橋6座,排灌乾渠7條共34公里。從1990年起,管理區(農場)繼續抓好水利建設。開展了以改土治水,以改造低產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實施水、林、田、路綜契約步升級。至2000年,共投資142.43萬元,完成土方145.13萬方,改造低洼農田1.6萬畝。2001年至2006年,又投資420萬元,改造、維修經西和經東等6座大小排灌站;投資500多萬元對洋圻湖及周圍低產農田升級改造;投資76.2萬元清洗排灌乾渠29.4公里、並加固了環場防洪大堤23公里,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生產條件。

工業經濟

1987年,管理區(農場)共有工業企業17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磚瓦、造紙、草蓆、編織、機械等五家企業。企業職工人數達1608人,固定資產淨值459萬元,產值1267.6萬元,利潤217.6萬元,分別占全(場)管理區總產值和利潤的60.2%、60%。受市場經濟和企業內部諸多因素的影響,從1988年起,一些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相繼倒閉。至1999年,企業總數減至8家,其中3家出現虧損,虧損額達35萬元。2001年至2004年,席草、塑膠編兩大支柱企業相繼倒閉。為振興工業經濟,管理區(農場)深化企業改革,適時轉軌改制。2001年至2004年,對3家國有企業轉制為民營。並拓展企業發展途徑,2004年至2007年,先後對倒閉的皮革、服裝、草蓆、填料、工貿等企業的閒置資置資產和存量土地實行改制對外招商,相繼引進魚米鄉集團、宏業水產、金宏物資、鑫源紡織、依美特製衣、荷葉青食品酒業、石化備件等企業,工業經濟開始顯現新的生機和活力。1988年至2006年,管理區(農場)工業年產值在1750萬元至1900萬元之間,2007年,企業數量達到13家,引進資金4000多萬元,盤活資金400多萬元,10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就業。工業年產值達到5375萬元,稅收120萬元,並形成了農產品加工、食品飲料、服裝、石化備件四大類型的產業結構。
重點企業:
魚米鄉集團:2005年11月,魚米鄉集團投資223.8萬元,在小港獨資經營。現有魚鴨、禽蛋、蓮子、藕粉、荷葉茶五條生產線,生產湖北著名商標“魚米鄉”牌系列產品80多個。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2800萬元、利稅470萬元。其中,僅荷葉茶的銷售收入達800萬元,利稅達290萬元。魚米鄉集團2006年以來,連續兩年被評為洪湖市、荊州市和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建制沿革

村鎮建設
1987年以來,小港管理區(農場)先後兩次對港南鎮進行規劃和建設,並逐步開展農墾新村建設,全管理區(農場)從集鎮到鄉村,各項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面貌不斷改觀。
港南鎮建設
港南鎮是小港管理區(農場)機關所在地,現有在籍人口3336人。1987年時,港南鎮共有港南二路、港南三路兩條商業街道和文衛、財貿、後勤、機務處、草蓆、皮革六個居民小區。2004年至2007年,管理區(農場)利用修建新小港大橋和仙洪公路小港段改道的機遇,實施兩改東擴工程(西部改造、東部擴建),兩次對鎮區建設進行了規劃和建設。共投資700多萬元,對鎮區道路、照明、給排水、環衛、綠化和燃氣設施進行了配套和改造。修建水泥街道路面13.9公里,新建或改造給排水管網13公里;新增開燃氣用戶230家;安裝路燈4公里;植樹3.3萬株,建花壇20個,綠化面積達40公頃。修建了港南一路、經藺路、發展路,建起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以及迎賓花園、財貿、文衛3個高、中檔住宅小區。形成了以港南二路、經藺路、仙洪路港南三路為主的4條商業街道。鎮區面積發展到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此間,鎮區居民住宅改造、擴建相繼進行。至2007年,鎮區新增住房、或改造舊住房面積共 萬平方米。
農墾新村建設
1987年時,小港管理區(農場)共有19個農墾村落。從1987年起,管理區(農場)把水利建設與治水、修路、滅螺、通電、綠化與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實施農墾新村建設。籌資726.9萬元修建水泥公路17條,總長43公里,形成村村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共植樹33萬株,架設生產、生活用電線路110公里。2007年,管理區開始在仙洪公路一線的蓮子溪大隊和一大隊進行新農村試點建設,按照規劃標準建設全新的農墾新村。

社會事業

1987年以來,小港管理區(農場)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教育、衛生、文化、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同步發展。至2007年,全管理區(農場)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

教育

198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共有港南鎮、二分場、草蓆廠、皮革廠、磚瓦廠五所幼稚園的總場中學及總場國小、蓮子溪分場國小、一分場、二分場、三分場國小等六所學校,在校學生1374人,其中在校中學生506人。共有教師122人,其中中學教師47人。1996年和199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相繼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雙基”工程。1998年5月,管理區(農場)初級中學被湖北省和洪湖市教育主管部門評為一級乙類學校。1988年,管理區(農場)教育經費支出為27.48萬元,爾後逐年增加到2000年的85萬元。為彌補教育經費缺口,1998年至2000年共向社會集資458萬元,用於教師工資補差和改善辦學條件。共維修校舍550平方米,新建校舍200平方米。2002年為中學捐、投資208萬元修建新校區。2004年和2006年,對學校布局進行調整,國小由原來5所調整為2所。2007年,共有在校學生1572人,其中中學生546人。共有教師85人,其中中學教師38人。2000年至2007年,管理區(農場)中國小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獎的有22人、省級獎9人、地級獎6人,洪湖市獎100多人。有1名中學教師和國小教師分別被評為湖北省骨幹教師、湖北省農墾系統和全國農墾系統先進教師。

衛生

198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有占地5215平方米的職工醫院一所。醫院設有內、外、婦產、五官、骨傷、防疫、放射、藥械、B超、化驗共8個科室,有醫護人員49人,住院病床45張。2007年,管理區(農場)又在基層設立了4個衛生室和六個社區門診室,除保障職工就診外,也方便了鄰近農民就醫。
1987年,管理區(農場)職工就醫由原來公費醫療、合作醫療改為自費。2006年,實施醫療制度改革,參加社會醫療保險人數達63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7157人,占人口總數的62%。
小港管理區(農場)屬血吸蟲疫區。自2002年起,管理區(農場)年平均投資7.5萬元,用灑藥和掩埋等方式開展查螺滅螺工作。1998年至2007年,共為2萬多人次進行了血液化驗檢查,治療慢性血吸蟲病患者1300人次,治療晚期血吸蟲病15人。
1987年後,管理區(農場)累計投資300多萬元,打水井3口、建自來水廠1座,水塔3痤,挖飲水池60口,修公廁40座,改善了飲水衛生條件。

廣播電視

1996年5月,小港管理區(農場)建立有線電視差轉站,開通港南鎮4條線路,用戶380家。爾後逐年發展,至2007年全管理區有線電視覆蓋率達100%,用戶率達90%。

民政事務

1996年10月,小港管理區(農場)投資15萬元,建起福利院,將15位孤寡老人接來集中供養。福利院除供生活外,還配有彩電、跑步機等娛樂、健身設施。2007年入院人數達24人。
2001年,小港管理區(農場)開始為幹部職工辦理社會養老保險,至2007年,參保人員達4472人。城鎮、農村享受低保人員分別達到369人和284人。
計畫生育
1987年以來,小港管理區(農場)始終堅持抓好計畫生育工作。2007年,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7.77‰下降到7.3‰。2003年和2005年,小港管理區(農場)被荊州市和洪湖市評為計畫生育先進單位。
精神文明建設
1987年以來,小港管理區(農場)認真抓好黨員幹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平安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1999年,小港管理區(農場)被荊州市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0年至2007年,管理區有4家單位被省農墾局、荊州市農場管理局和洪湖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或“文明單位”。
思想道德教育
198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以“遵紀守法、愛國愛場、勤儉持家、家庭和睦、鄰里和善”五條標準開展創建“五好”家庭活動,同時開展創建“安全文明生產單位”和“安全文明住宅小區”活動。3年中,共有252戶被評為“五好家庭”,4家單位被評為“安全文明生產單位”,3個小區被評為“安全文明住宅小區”。1997年,在創建五好家庭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科學種養、勤勞致富、居室整潔、計畫生育、無失學兒童”五條新標準,先後有 被評為
2005年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五條新農村建設標準,開展了“新五好”和“十星”家庭創建活動。(“新五好”即“好公婆、好兒媳、好丈夫、好鄰居、好能手”;“十星”即:五愛星、致富星、法紀星、計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風星、義務星、團結星、衛生星)。共有20%的農戶被評為“新五好”家庭,有15%的家庭被評為“七星”、“八星”、“九星”和“十星”文明戶。
法制教育
1987年至2007年,小港管理區(農場)先後開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全(場)管理區參加學習的人數共有9000多人次,參學率達90%以上,驗收合格率達98%。
黨員幹部教育
1989年,成立管理區(農場)黨校,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教育。每年舉辦3期培訓班,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黨員幹部進行黨員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共培訓2000多人次。
民眾性體育文化活動
1987年至2000年,小港管理區(農場)共舉辦球類及田徑賽事74次。其中,藍球比賽23次,桌球比賽18次,象棋比賽15次,田徑運動會11次,腳踏車越野賽1次,歌詠比賽6次。2003年10月,部分退休幹部自發成立詩詞學會,自辦刊物《蓮溪流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