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歌班

小歌班

小歌班,是越劇從曲藝演變成戲曲誕生初期之名。第一副男小歌班為錢景松李世泉班。因所唱的“呤喔調”與山歌小調相似,故稱“小歌文書班”,簡稱“小歌班”。

基本介紹

小歌班的產生,小歌班的發展,小歌班的革新創造,小歌班的音樂唱腔,

小歌班的產生

一切事物都按其自身發展規律而變化,因內因的主導與外因的促進作用而產生新事物。越劇的誕生也是如此。?
1.內在變化,條件成熟。?
“落地唱書”進入20世紀初,上下檔配對,表演有主唱、輪唱對唱、對白,角色之間有呼有應、有交流,人物性格更趨明朗,感人之深,前所未有。?
藝人們為豐富表現力,向紹興大班學習,運用“五色嗓音”即小口、本喉、大嗓等不同嗓音演唱,以區別生旦淨末醜行當和體現角色男女老幼之分,增加了人物的立體感,接近於演戲。為更好地表現人物,達到形象化,藝人們運用手中的音樂道具“三跳板”或摺扇,按角色所需,配以各色各樣的身段動作,時將“三跳板”(或扇)權當馬鞭,揚鞭飛奔;時作船槳,水上划行;有時代筆,寫書作畫;時而又當針線,繡花縫衣;有時則作戰刀戰槍,對敵廝殺。並常有開門關門、上樓下樓、吃飯飲酒等等各種身段動作,近似戲曲表演。?
落地唱書產生近50年,時時學他人,常常搞創新,不斷進化,不斷完善,由曲藝步步向戲曲演變。?
2.毫無準備,應付登台(首次登台)。?
1905年歲末,嵊縣唱書藝人按常規,紛紛離家去外地演出。由於當時嵊地貧窮,而外地比嵊富裕,故而說“在家農忙三季,不如外出一季”,“浦江是銅鈿,嚴州是面,餘杭、臨安是曬不煞的田”。同時唱書班又多,為了在黃金季節多賺錢,唱書人就放棄與家人團聚過春節,奔外地唱書。?
1906年初春,甘霖東王村南派藝人李世泉和李茂正、胡嶺口村高炳火、黃郎地村袁福生、塘下村錢景松和馬塘村金世根(北派)等結夥到於潛縣(今臨安市於潛鎮)唱書。他們以二人合檔,白天分頭去鄉村唱書,夜歸同宿客棧。同年清明節前,他們到樂平鄉外伍村唱書,該村是他們的老基地,民眾很愛聽“走台書”,藝人們與聽眾關係很好。一天,唱完書後,熱心的聽眾請高炳火等藝人到家,置點心老酒款待。在邊飲邊談中,聽眾贊藝人唱書“活靈活現”,像在做戲,要求他們放下手中“三跳板”,搬開走台桌,按照做戲那樣試試看。民眾便借來竹布衣衫,請他們在第二天晚上登台。?
高炳火、錢景松、李世泉等出於無奈,只好應時登台。藝人商定,如果演砸了,就腳底擦油——溜走。因此,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於清明節前,在外伍村武狀元程秀峰家程家廳堂前廳用稻桶門板搭成的草台上試驗演戲。演出的是小戲《十件頭》:錢景松扮美多姣,李世泉扮小輕浮;《倪鳳煽茶》:錢景松扮旦角倪鳳,李世泉扮小生文必正,李茂正扮彩旦倪賣婆。初上台的藝人仍像唱書一樣走不開台步,原來會做的手勢,因不拿“三跳板”了,此時卻手足無措,角色的念白唱詞,有時產生他搶我奪的情況,自己演的角色,會表別人角色的白,演得亂糟糟,很不像樣,台上台下哄堂大笑。但是,首次試演還是比一人唱書“花哨好看”。為此,民眾要求再演。藝人們鑒於民眾熱心接待與要求,第二夜再演小戲《賣青炭》、《繡荷包》和大戲《賴婚記》(前半本)。《賴婚記》主要角色分配如下:?
孫姑妹(旦)——高炳火飾?
鄔玉林(生)——袁福生飾?
玉 蓮(旦)——錢景松飾?
陳 氏(彩旦)——李世泉飾?
百 搭(一人兼多角)——李茂正擔演?
大戲人物多,而演員僅六人,只好一人兼兩角。演出中,一角未唱完,另一角已接唱,有時你等我唱,我等你唱,台上出現冷場,紊亂不堪,洋相百出。藝人們自知演砸了,戲完後返回客棧,怕生是非,天未明,便逃離返回嵊縣。?
試演一次不可能就成功,可這次試演,打開了從曲藝轉化為戲曲的大門,為日後越劇的正式誕生邁開了第一步。?
這是越劇第一次登台試演,此後小歌班紛紛興起。

小歌班的發展

1.戲班紛紛成立。?
小歌班南派藝人演出後,北派藝人除馬潮水、張伯初、張康榮等接著組班外,馬塘村也組成戲班,演員有鄭小火、馬阿順衛梅朵金榮水、金錫釗、金世剛、姚方松等。王海金、金文潮、李岳齎等在後朱村組班;任阿求、任水炳等在崇仁組班;趙海潮、張福奎為首也於崇仁組班;還有下相村的相竹然、相金煥、相竹生的戲班,謝碧雲、相元祥的戲班,黃雲仙、裘鳳山、一枝梅(張惠鶴)的戲班,相繼成立。?
南派藝人繼高炳火、錢景松組東王戲班後,較早組班的有中高村張岳煊、張岳鳴、謝大炮戲班,江夏村王松法、小和金戲班,上碧溪袁生木、袁一煥、袁和煥、袁伯全戲班,里塢村高老二、九斤佬戲班,上碧溪村裘寶老、謝正千等人的戲班等。?
之後,嵊縣剡溪兩岸又有俞存喜、張瑞豐、姚毛頭等各自拉隊伍組班。據老藝人俞柏松在1956年說:“小歌班到1907年,不到一年之間,剡溪兩岸已有二百多副,當時他們都以七八人為伍,挑著一副“豆腐皮”擔(竹篾編制,原是賣豆腐皮用的,時作戲服行頭擔)奔波於鄉間。
2.小歌班紮根於民眾中。?
小歌班這一新生事物因何發展如此迅猛,遍受農民歡迎,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所演劇目內容與廣大觀眾思想吻合。如《十件頭》,描寫青年男女間真摯純樸的愛情,姑娘勸情郎不可去做菸酒賭嫖、搶騙偷盜等十件事;《蠶姑娘》則歌頌金、銀姑娘勤勞養蠶致富;《懶惰嫂》是批判了好吃懶做的農婦;《賴婚記》對欺貧愛富、圖賴婚姻者進行鞭撻,歌頌忠於愛情、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情操。在當時社會中貧苦人們盼求的是三餐溫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寧生活,對善者愛、惡者恨是普遍觀念。小歌班演出的內容正合“胃口”,因此受到歡迎是必然。?
第二,小歌班演出雖沒大鑼大鼓的劇烈武打爭鬥,可他們所表演的,貼近生活、真切細膩、生動活潑,農民觀眾看戲如身臨其境,可親可信,能緊扣心弦。?
第三,小歌班演出不拘條件,能送戲上門,深入山莊小村演出。戲班人員少,好接待,同時不計較報酬。?
小歌班受歡迎,有以下這首民謠作證:?
小歌班、吊腳板,男人看了懶出畈。?
女人看了懶燒飯,自格小囡忘記還。

小歌班的革新創造

小歌班從1906年誕生至今只有90多年歷史,與其他老大哥劇種相比實是“小弟弟”,它因何發展快,並成為全國性的地方戲大劇種?根本原因是“善於不斷學習,勇於繼續創新”。?
向鸚歌班、紹興大班學習。?
小歌班是從“曲藝”演變而成的,1906年初上台演出之時,演員一不會走台步,二不會做身段,總之,“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和“四功五法”既不懂更沒有掌握,也就談不上運用。但廣大演員事業性強,虛心學習態度好。他們首先學習的對象是“鸚歌班”(餘姚姚劇)。鸚歌班常在嵊地城鄉演出接近生活的清裝戲,人員少,表演簡單,小歌班就從簡易入手。如何出場,怎樣做戲,樣樣都學。最典型的是當時“鸚歌班”演員出場背向觀眾站於“九龍口”,待起唱第一句或敲起小鑼才面向觀眾做戲。南派藝人的出場也如此。北派藝人開始就向紹興大班學習。“南派”感到這種表演不好,又轉向學紹興大班。?
紹興大班原是紹興誕生的本地貨。嵊縣也有屬紹興大班的“紫雲班”,從劇目到表演自有獨特的風格。小歌班演員向本縣的老大哥學習,請“大哥”蒞臨指導。正如周恩來總理說的小歌班是向紹興大班學習而發展成長起來的。他們從“大哥”那裡搬來《龍鳳鎖》、《三看御妹》等大批劇目,連同台步手勢表演和唱腔的大口小口唱法等全面學習。戲服行頭、道具也都向紹班租用。例如小歌班第一名醜馬阿順長衫丑角的表演,左手垂直,好似斷手不會動了似的,走動時輕輕搖動,有時抬起右手做戲,走台步左一步右一步微微地左右擺身,很有特色,就是向紹興大班丑角演員學得的(可惜如今長衫醜已無此表演特色)。同時,學習紹興大班的表演程式,如《碧玉簪》中李廷甫“夜歸”的表演,全套程式都來自紹興大班。

小歌班的音樂唱腔

1.衛梅朵嘗試配樂。?
小歌班誕生初,被官府視為“淫戲”的理由之一是沒有絲弦鑼鼓相配。1907年後,“梅朵阿順班”進縣城演出於藥王廟。當時縣衙牛知事不批准上演,其理由也是沒有絲弦鑼鼓相配,不是“正戲”屬“淫戲”,後經戲館老闆周旋才得演出。但衛梅朵被“沒有絲弦鑼鼓相配屬淫戲”一語觸動心坎。覺得一個戲沒有絲弦實不成體統,便自拉板胡自唱,但忙於演出的他,無能為力,配樂只好作罷。?
後,嵊縣的“青年演出團”也到藥王廟演出,宣傳反對袁世凱喪權辱國的“廿一條”。演出團成員俞龍孫(嵊縣城關人)看了小歌班後,向戲班領班周麟趾提議:戲班無樂隊是不完善的藝術,應配上絲弦。此議正合衛梅朵之意,便由衛梅朵唱,俞龍孫拉板胡伴奏,但由於當時都唱長段清板,又無起板、落板樂曲,俞龍孫難以插入,板胡伴奏也無結果。直到1916年,“梅朵阿順班”進杭州美紀公司(大世界前身)演出,衛梅朵欲配樂之心不死,又請來了嵊縣幾個“戲客班”、“道士班”樂師嘗試配樂。但是,一個有十年歷史的“清唱藝術”要創造一個樂隊伴奏談何容易,仍以無結果告終。可也積累了失敗的教訓,為今後成功奠下基石。
2.第一支樂隊的建成。?
小歌班在上海站穩腳跟,打開局面後,大大鼓舞了藝人進一步發展越劇事業的信心。歸根到底要提高演出質量。大家又重提配樂隊伴奏之事,覺得光敲敲鼓板、打打小鑼的清唱,人聲接腔,難獲好效果,質量難提高,事業難發展。?
戲院老闆也看到這一點,欲爭取觀眾,獲高利,也關心起後台戲班演出質量問題。尤其是前台昇平歌舞台合股者、後台老闆周麟趾更為關心,他還想到昇平歌舞台開館時嵊縣老鄉竺鳴濤送的一副對聯上寫的:“昇平世界倒也清雅,歌舞場中還是的篤”。覺得沒絲弦伴奏太不合時尚了。為此,回到家鄉嵊縣開元鎮花高薪請來了三位“戲客班”樂師,並言明:你們為小歌班配樂,配糟了沒關係,工資不少,大膽嘗試。?
這三人是:樂師周小燦,熟知紹興大班,懂京戲,擅拉板胡;周孝棠是位專職的鼓師;周林芳吹嗩吶,又是能彈“斗子”會打鑼鼓的多面手。他們都是周麟趾同鄉本族。1920年底,他們到上海後,先傾聽演員們的意見要求,演出時坐在台下看戲聽演唱,又互相研討。平時與衛梅朵等幾個演員邊演唱邊嘗試配上起調、過門、落調,最終被搬上舞台。儘管演唱時不配樂,但演出已有絲弦相配,並以絲弦替代人聲接腔。“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以鼓板、板胡、斗子三件樂器組成的“三件頭”樂隊,終於在1921年初在上海昇平歌舞台正式成立,從此,小歌班結束了清唱藝術的歷史。
小歌班時期的主要名伶
小歌班時期僅15年就進入紹興文戲時期,戲班主要名伶,均是跨時期的紅角。?
1.小旦: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費翠棠(以上有四大名旦之譽)、高炳火、錢景松、俞柏松、沈娃娃、金惠千、李岳齎、張雪芳、一枝梅、琴素娥、劉金玉、月月紅、裘月蓮、范樟生、陶素蓮、葉琴芳、支志老、張榮標等。?
2.小生:王永春、張雲標、張志帆、支維永(以上有四大名生之譽)、袁福生、袁生木、紫金香、謝碧雲、王楚香、高興榮、裘鳳山、相小泉、花碧蓮、應方義、周鴻升、石玉明等。
3.小丑:馬阿順、張瑞豐、金瑞苗、謝紫雲(以上有四大小丑之譽)、李世泉、李茂正、俞存喜、劉金招、費樟炳、小達老、張春生、馬見林、竹芳森等。?
4.老生:馬潮水、婁天紅、童正初、金曉邦(以上有四大老生之譽)、金錫釗、王鳳祥、張伯初、趙伯海、相元坤、張金魁、丁小芳、相元祥、任阿求、姚毛頭、顏煥亭、鮑金龍、支樟順、金月笙、蓋月棠、應榮芳、金喜棠、金桂芳等。?
5.大面:金榮水、潘法金、謝大炮、裘勝奎、袁六弟、裘錫仁、王老二、張福奎、尹功仁、李桂芳等。?
6.老旦:姚方松、金世明、趙海潮、金文潮、金昌榮、大生煥、高和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