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棘蛙

小棘蛙

小棘蛙(學名:Rana exilispinosa)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體小而肥壯,雄蛙體長61毫米,雌蛙57毫米左右,一般不超過70毫米。吻棱不顯;鼓膜隱約可見。無背側褶,全身背面滿布大小圓疣或長疣,上有細小黑刺,尤以後背及脛跗背面疣刺密集。分布於福建、湖南、廣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戴雲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棘蛙
  • 拉丁學名:Lesser spiny-frog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小棘蛙
  • 分布區域:福建、湖南、廣西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成體:雄蛙體長61mm,雌蛙體長57mm左右。頭部寬扁,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圓,略突出於下唇;吻棱不顯,頰部向外側傾斜;鼻孔位於吻眼之間,距眼略近,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鼓膜隱約可見;犁骨齒兩斜團,尚發達;舌寬圓,後端缺刻深。
小棘蛙【1】小棘蛙【1】
前肢粗短;指長順序:3、1、4、2,指略扁,指端網,原拇指發達;指關竹下瘤明履。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伸達眼部,脛長超過體長之1/2;第四曲l哆,1-緣膜達遠端關節下瘤,其餘各趾蹼達趾端。
皮膚粗糙,體背布有網疣或長疣,疣上具蘭ftt/1,黑刺,體後背和脛跗背面的刺疣較為密集。
雄蛙背部有長短不一的長疣,胸部的刺疣不分Ⅲ。前臂粗壯,內側三指有婚墊。具單H吲下內聲囊。
體背面棕褐色為基調。不同個體深淺有差別,散生有黑褐色不規則的碎斑,或黃色斑;兩眼間有黑褐色橫斑,顳褶黑褐色;頜緣有數個黑斑.前肢背側有2~4條橫斑,腿部背側有4~5條橫斑,脛部背側3~4條,跗足背面也有5~6條,這些橫斑在不同的個體深淺、斑紋大小、形狀有變化。腹面灰白色,咽喉有黑褐色斑紋,下腹及後肢腹面蠟黃,脛部內側有稀疏的碎褐斑;手掌面和腳掌面褐色。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500~1400 m植被繁茂的水面寬度約l1mI以下的小山溪內或沼澤地邊石下。主要捕食多種 溪昆蟲、蜘蛛和松毛蟲等。繁殖季節為6~7月,晚上發出“嗒、嗒”的連續鳴聲,長者可達10餘聲;卵產在小溪水凼內,卵群成串或分散懸於草根或石塊下,雌蛙產卵54~107粒。蝌蚪生活於溪溝小水坑裡。
小棘蛙【2】小棘蛙【2】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 湖南 廣東 廣西 香港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武夷山(福建) 南崑山 花坪 莽山 莽山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