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糖核酸病毒性皮膚病

小核糖核酸病毒性皮膚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變。常見疾病為手足口病和口蹄病,臨床表現為前驅症狀為低熱、頭痛、食欲不振,前驅症狀後出現斑丘疹,並發展成水皰,皰液澄清或稍混濁。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鼻病毒和腸道病毒引起
  • 常見症狀:口腔多處小水泡、潰瘍等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接觸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小核糖核酸病毒分為兩類:鼻病毒和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及埃可病毒三種)。其中能引起皮疹的是柯薩奇病毒與埃可病毒。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通常是柯薩奇A16病毒,有時為柯薩奇A5、A10等其他型病毒。病毒通過兒童間的密切接觸而傳播,也可通過間接接觸而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餐具、食物或衣物等。
2.口蹄病
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不耐酸,在牛舌或牛的其他組織中培養時生長迅速。密切接觸患病動物的人員易感染,病毒可通過皮膚的微小創傷進入人體。該病毒可從被感染動物的乳汁、乳製品、水皰、漿液、唾液、糞便中分離出來。

臨床表現

1.手足口病
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學齡前兒童多見,尤其1~2歲嬰兒最多。但在暴發時也可見於成人,潛伏期3~5天。前驅症狀為低熱、頭痛、食欲不振等,然後在口腔的硬齶、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小水皰。水皰很快破潰形成糜爛面或淺潰瘍,自覺疼痛。發生在手足部皮膚上的皮疹,開始為紅色斑丘疹,很快變成水皰,水皰呈圓形或卵圓形,清澈透明。常發生在手指和足趾背面、側面,特別在指甲周圍,少數患者可發生於臂、肘、肛周等處。皮疹處無明顯自覺症狀,約1周左右,水皰逐漸乾涸、消退、不留痕跡。本病一般無併發症,偶有並發心肌炎、腦炎等嚴重疾病者。
2.口蹄病
潛伏期2~18天。初起時患者有倦怠、發熱、頭痛、腰骶痛、噁心、口腔內發乾和燒灼感,兒童較成人症狀重。2~3天后,在口腔黏膜、舌、唇、齒齦發生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有的融合成大皰。皰液澄清或稍混濁,破潰後形成淺表性潰瘍。由於潰瘍疼痛,可影響說話及進食。發疹最明顯時,發熱等全身症狀開始消退。皮疹有時發生於手掌、指腹、足底和甲根部,開始患處有灼熱感,以後迅速發生小水皰。局部淋巴結可腫大。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手足口病: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相對增加。急性期血清中出現中和抗體。
(2)口蹄病:血清中可檢測到特殊補體和中和抗體。
2.病理檢查
(1)手足口病:表皮內水腫,多房性小水皰。表皮明顯網狀變性及氣球狀變性。真皮上部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浸潤。
(2)口蹄病:病理檢查顯示錶皮內小水皰,棘細胞氣球狀變性,棘細胞內可發生嗜伊紅核內包涵體。在患者的水皰皰液、咽部分泌物或糞便中可分離出此種病毒。
3.病毒分離檢查
手足口病患者的皰液中、血液、糞便、咽拭子可分離出柯薩奇病毒。
4.電鏡檢查
口蹄病電鏡檢查顯示有較多的病毒顆粒,真皮水腫,伴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

該類疾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且均有前驅症狀,表現為低熱、倦怠、頭痛、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狀後出現斑丘疹,並發展成水皰,皰液澄清或稍混濁。口蹄病患者的水皰發生在口腔黏膜、舌、唇,可影響說話及進食。發疹最明顯時,發熱等全身症狀開始消退。

鑑別診斷

手足口病與口蹄病相鑑別。前者潛伏期短,在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小水皰,自覺疼痛。皮疹很快變成水皰,水皰呈圓形或卵圓形,清澈透明。一般 1周左右痊癒。後者潛伏期長,皰液澄清或稍混濁,破潰後形成淺表性潰瘍,可影響說話及進食。多發生在口腔黏膜、舌、唇等部位。

治療

1.抗病毒治療,如利巴韋林。
2.對症治療。有發熱的給予退熱治療,有感染的給予抗生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