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是2013年8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布萊恩·費根(Brian M. Fagan )。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全書分為中世紀溫暖期;“豐饒世界”的終結;愛爾蘭大饑荒等內容,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
  • 作者:布萊恩•費根(Brian M. Fagan )
  • 原版名稱:the little ice age:how climate made history ,1300-1850
  • 譯者:蘇靜濤
  • ISBN:9787308116558
  • 頁數:316
  • 定價:45.00元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8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目錄,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作者布萊恩·費根)回顧了歐洲近現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這段冰河期對歷史走向造成的影響,以及它對當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樣的氣候基礎。據科學研究證實,人類生存的地球剛剛經歷過一段長達五百年的小冰河時代,知名考占學家費根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重新闡釋了小冰河期對人們耳熱能詳的歷史掌故的巨大影響,如,維京人的海上傳奇,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拿破崙戰爭的慘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意外覆沒,愛爾蘭的土豆大饑荒,等等。他引領大家以氣候為鑑,重新審視風雲變幻的歷史謎局,全書文筆輕快,論證嚴謹,不僅涉及年代久遠的葡萄收穫記錄、哈德遜灣公司的歷史、14世紀的修道院檔案,甚至還用到了最新的冰芯化學分析。對於想要了解歷史、氣候或者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的讀者來說,這委實是一本妙趣橫生、觀點獨到的好書。

推薦

費根在《小冰河時代》中妙趣橫生地呈現了人類社會面對氣候突變時的脆弱。
——《新科學家》
《小冰河時代》在氣候史研究上的貢獻,可與福柯的經典著作《瘋癲與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研究方面的貢獻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因之成為學界矚目的重點課題。
——《科學美國人》
《小冰河時代》是一本內容生動活潑、具有啟發性的書。
——《書目雜誌》
即使現在沒有出現全球大暖化,“小冰期”也將是一段值得探究的歷史時期。
——《波士頓環球報》

作者簡介

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因樂於承擔向公眾傳播人類學和歷史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於1997年被美國考古學會授予“公共教育貢獻獎”。已出版專著20餘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大暖化》、《洪水、饑饉與帝王》、《法老王朝》、《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已被譯成中文出,版,深受讀者喜愛。

圖書目錄

前言
謝辭
作者說明
第一部分 暖化及其後果
第一章 中世紀溫暖期
第二章 大饑饉
第二部分 寒冷期的到來
第三章 氣候蹺蹺板
第四章 暴風雨、鱈魚和多格爾船
第五章 龐大的農業人口
第三部分 “豐饒世界”的終結
第六章 飢餓的威脅
第七章 抗擊冰川
第八章 如冬之夏
第九章 饑饉與革命
第十章 無夏之年
第十一章 愛爾蘭大饑荒
第四部分 現代溫暖期
第十二章 變暖的溫室
注釋
索引
致謝

序言

前 言

我們乘著木筏順流而下,駛向一道瀑布。雖然手
頭有地圖,但由於不能確定當前的方位,所以無法判
斷距離瀑布還有多遠。船上的人,有的驚慌失措希望
立即上岸;有的堅信足以再暢行幾小時;有的則正沉
浸在泛舟之樂,根本沒有意識到迫在眉睫的危險,雖
然地圖上明確標識前方有瀑布……我們該如何躲過這
場災難呢?
——喬治· 費蘭德《氣溫是否在上升?》

1 9 6 3 年4 月,英格蘭東部黑水河的河水呈青灰色,北極吹來的東北風在河面上掀起陣陣濁浪。厚重的降雪雲籠罩著整個北海的上空。落潮時分,河下游的布里瑟斯號(B r a s e i s )被強風吹得東倒西歪,我們恨不得找出所有的衣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駛入河口時,揚起的冰冷水沫迅即在甲板上凝結。很快甲板便覆上了一層薄冰。謝天謝地,我們終於頂著風浪將船停靠在附近的布萊特靈海灣(B r i g h t l i n g s e a C r e e k )。幾杯熱騰騰的朗姆酒下肚,凍僵的身體開始發熱,這時下起了大雪。第二天一早,我們起床後發現自己如同置身於罕見的“北極世界”,冰天雪地,悄然無聲。甲板上的積雪足有1 5 厘米厚。

3 5 年後,幾乎是在同一時節,我再度航行在黑水河上。這時氣溫為1 8 ℃,頭頂上是淡藍色的天空,河水在午後的陽光照耀下呈現暗綠色。溫和的西南風吹起陣陣漣漪,人們只需穿一件薄毛衣即可。我懶洋洋地沐浴在和煦的日光里,這哪是歐洲北部的四月,分明是加利福尼亞的春天!我對船員們感嘆說:看來全球變暖也不是沒有好處啊!他們也深有同感……

人類生存發展史一直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在過去的7 3 萬年間,人類憑藉智慧安然度過了至少八九個冰河期。冰河期結束以後,人類的祖先逐漸適應了全球範圍內毫無規律可言的氣候暖化。他們積累了應對旱情、長達數十年的暴雨或極寒氣候的經驗;發展了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農業和畜牧業;分別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美洲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前工業文明。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承受了氣候驟變帶來的饑饉、疾病和災難等嚴重後果。

然而對人類而言,小冰期已經成為模糊不清的記憶:或許是教科書上查理二世時期人們在倫敦泰晤士河的冰凍集市上歡快地跳舞的描寫,或許是1 7 7 7 / 1 7 7 8 年喬治· 華盛頓帶領衣衫襤褸的大陸軍冬季駐軍福吉谷的傳說。人們早已淡忘了僅僅在兩個世紀前歐洲還在經歷著極寒天氣,那時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山冰川雪線達到了歷史最低紀錄,冰島全年大部分時間被大型浮冰包圍。1 9 世紀8 0 年代冬季,在倫敦,數以百計的窮人因罹患低溫症而死亡。1 9 1 6 年,無數戰士在歐洲的西線戰場被凍死。隨著世代更迭,人們很快便淡忘了那些曾經經歷過的暴雨和極寒氣候。如果不是肌膚感到涼意,或是靴子在降雨而倒伏的麥田裡沾滿泥漿,那些枯燥的氣溫及降雨量數據對我們而言似乎也沒有多大意義。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大暖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比過去千年的任何時期都要漫長。無序的人類行為,如開荒、農業產業化以及煤、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增加至歷史最高水平,並且正在改變著全球氣候。這個時代的氣候如此溫暖,以至於1 9 9 5 年英國有6 5 種鳥的產卵時間比1 9 7 1年平均提前了8 . 8 天;1 9 9 8 年墨西哥的一場山火燒掉了5 0 萬公頃乾旱的森林;在過去的9 0 年間,斐濟群島的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1 . 5 厘米。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小冰期的極端氣候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小冰期氣候如何對歐洲極其重要的5 0 0 年歷史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小冰期氣候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塑造了現代世界。小冰期氣候極易被人忽視,卻又意義重大,它正是今天史無前例的全球變暖的緣起,同時也是我們展望未來氣候的依據。

一提到“冰河期”,人們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克羅馬農獵人正在樹木荒蕪、狂風肆虐的歐洲平原上捕殺著猛獁象。然而,小冰期不僅僅是表象上的冰天雪地,而是由於大氣和大洋之間複雜而又難以理解的互動作用引發的無規律性的氣候驟變。處於這種驟變模式時,氣候時而冬季氣溫極寒、東風凜冽;時而連續數年春季和初夏持續暴雨,冬季卻氣候溫和,大西洋風暴時常爆發;時而又爆發旱情,夏季時東北風微弱,霧霾晦暗,熱浪炙烤著玉米地。小冰期的氣候形態雖然變化多端,但這些氣候形態持續的時間很少能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這一點與今天的持續變暖不同。

重新構建歷史上的氣候變遷圖景異常困難,因為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類才掌握了可信度高的觀測資料,但這些資料也僅局限於歐洲和北美。系統的氣候觀測最早發端於1 9 世紀的印度。熱帶非洲的精確氣象學記錄僅有略長於四分之三個世紀的歷史。要對更早些時候的氣候開展研究,人們只能藉助殘缺不全的書面記錄、樹木年輪、冰芯等重建的替代資料。除此之外,生活有餘暇的鄉村牧師和紳士科學家偶爾也能留下些長期的氣象記錄。1 8 世紀,約翰· 伊夫林(J o h n E v e l y n )的日記,還有一些修道院的記錄都對異常氣候進行了描述。這些記錄雖然彌足珍貴,但多不具可比性。諸如“經歷過的最糟糕的暴雨”,或是“驚濤駭浪掀翻了數百艘漁船”等這樣的描述,雖然當時在當事人心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卻都不具備氣象學記錄的精確性。極端氣候導致的傷痛迅速從人類的精神記憶中消退。對於1 9 9 9 年夏天的熱浪,現在也許還有許多紐約人仍然清晰地記得,但是過不了多久人們就將忘卻,就像1 8 8 8 年紐約的那場雪災一樣,雖然暴風雪捲走了中央車站數百名旅客,導致許多人凍斃於深深的雪堆之中,但這段歷史還是很快就被人們從集體記憶中抹去了。

約3 0 年前,人們還普遍認為小冰期氣候研究只能依靠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和罕見的樹木年輪序列。但到了今天,樹輪記錄已不再稀少,整個北半球的樹輪記錄有數百例之多,赤道以南的也為數不少。同時南極洲、格陵蘭島、秘魯的安第斯山脈等地區的冰芯也極大地豐富了氣溫數據。我們已逐漸掌握了遠溯至公元1 4 0 0 年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夏季和冬季的年度溫度變化情況。也許不久,我們就能將這一記錄回溯至中世紀,甚至是羅馬時期。歐洲在其崛起的7 個世紀內先後經歷了中世紀封建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大航海時代、啟蒙時期、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時期和現代歐洲時期,而小冰期的短期氣候變化對歐洲社會所發生的系列變革均產生過深遠影響。

但是氣候變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
呢?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氣候改變人類社會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且他們的這種懷疑持論充分。環境決定論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重大進步如農業文明等出現的主要原因。這種論調向來為學術界所不齒。我們雖然無法證實,氣候對人類歷史產生了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甚至導致了政權的傾覆,但是不可否認,氣候變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法忽略的部分。縱觀整個小冰期,乃至晚近的1 9 世紀,成千上萬名歐洲農民僅可勉強餬口。他們的生存取決於糧食的產量,年成的好壞、春季寒冷潮濕與否,這些因素決定著人們的生死,決定了他們要忍飢挨餓還是豐衣足食。食物是否充足成為推動人類行為的強力引擎,它影響所及可能大至整個國家甚至整個大洲,影響的時間有時可能長達數十年。這樣的氣候法則對現如今生活在世界欠發達地區的數百萬人口仍然適用。

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 3 0 0 —1 8 5 0 )》一書中,筆者提出如下觀點:人類、自然環境、短期氣候變遷這三者的關係一直處在複雜的發展變動之中。忽視這一點,就等於忽略了人類活動的動態背景。譬如,小冰期期間席捲歐洲的糧食危機——1 3 1 5
年至1 3 1 9 年奪去成千上萬人生命的大饑荒,1 7 4 1 年的糧食缺乏,1 8 1 6 年的“無夏之年”,在此不再一一枚舉。這些危機本身雖並未嚴重到威脅西方文明的存續,但毋庸置疑對現代歐洲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有時會忘記,不久之前的歐洲還曾因糧食歉收而遭受饑荒。人類面臨的災難有的源於氣候變化,有的源於不當的人類行為,有的源於災難性的經濟或政治政策,而更多情況下則是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譬如,1 9 世紀4 0 年代,奪去了1 0 0 萬人生命的愛爾蘭土豆大饑荒,它的政治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環境決定論在理論上也許並非無懈可擊,但氣候變化確實是歷史舞台上受忽略的重要角色。造成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是植根於人們頭腦中的錯誤觀念,認為過去的千年很少出現那種能夠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影響的重大氣候變化;同時也因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內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古氣候學的重大發展。幸而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小冰期的短期氣候異常加重了歐洲北部的社會壓力,這樣就可以逐漸將具體的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和政治變革聯繫起來,進而嘗試對氣候可能造成的真實影響作出評析。(在本書各章節中,筆者側重於歐洲北部,因為歐洲北部在小冰期期間受大氣、大洋互動作用影響最直接且氣候數據最為豐富,還有就是氣候變化對地中海地區的影響人們至今仍知之甚少。)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 3 0 0 —1 8 5 0 )》一書講述了過去千年的氣候變化以及歐洲人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的歷史。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中世紀溫暖期——大約自9 0 0 年至1 2 0 0 年。在這三百年間,維京人探索著北方海域,定居于格陵蘭島,到訪了北美。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掀起興建教堂建築的熱潮。中世紀溫暖期並不像過去自大冰期以來那樣始終如一地溫暖,期間時常出現降雨量變化和氣溫變化,至少在1 2 5 8 年由於熱帶地區某大型火山噴發出現過一次氣溫變化。那時歐洲的平均氣溫和今天基本接近,可能還略低一些。

樹木年輪和冰芯顯示約公元1 2 0 0 年起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極寒天氣。隨著北極的大片浮冰向南漂移,維京人的西部探險航線被迫改道大西洋,並最終徹底廢棄。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1 3 1 5 年至1 3 1 9 年間歐洲暴雨連綿,饑荒席捲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喪命。

至1 4 0 0 年,氣候明顯變得更加不可預測,風暴更頻繁。氣候變化之頻繁和氣溫之低在1 6 世紀晚期數十年的寒冷期達到頂峰。隨著城鎮和城市的擴張,食物供應緊張,魚類便成為極其重要的商品。鱈魚乾和鯡魚乾很早便已是歐洲漁業貿易的主要產品之一,不過水溫的改變迫使捕魚船隊不得不到遠洋捕撈作業。

第二部分“寒冷期的到來”,講述了巴斯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如何分別製造出了適應大西洋寒冷多風暴氣候的第一艘深海捕魚船。譬如,英國的多格爾船(d o g g e r ),能夠頂著二月的大風遠航到冰島附近甚至到紐芬蘭大淺灘捕魚。鱈魚貿易不僅刺激了捕魚船隊橫跨大西洋,也為第一批來到北美地區的殖民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給養。

1 6 世紀時,歐洲仍然十分貧窮,基礎設施極其落後,人口多為農業人口。當時人們通常將氣候災難歸結為天譴或是人類罪孽,各國君主都忙於解決民生問題。到1 6 世紀晚期,寒冷氣候對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村落構成了嚴重威脅,冰川沿著山谷不斷前進,不僅摧毀了整個村莊,還淹沒了全部田地。歐洲北部經受了罕見的暴風雨襲擊。1 5 8 8 年8 月的那場大風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打擊力度遠遠超過了英國軍艦的炮陣。

第三部分“‘豐饒世界’的終結”,講述隨著人口日益增長、食物供應危機,歐洲北部出現漸進式農業革命。這場革命以集約型的經濟種植和在先前休耕的土地上播種動物飼料為特徵,最先發端於十五六世紀的佛蘭德斯和荷蘭,然後在斯圖亞特王朝執政時傳播到了英格蘭——這一時期的英格蘭仍處在頻繁的氣候變化和極寒之中。土地所有者積極擁護新型農業,他們不斷拓展封閉式農場的規模,改變了當時的地貌景觀,他們還種植蕪菁等多種新型作物,不僅為畜群提供了飼料,還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冬季的饑荒。農田產量的提高使大不列顛的糧食和畜牧業實現了自給自足,並為有效對抗早期饑饉提供了保障。
在法國,貴族們對農業產量漠不關心。除了一些革新中心地區,法國的農業仍然十分落後,由於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連年收成欠佳。1 8 世紀中晚期,歐洲大部分地區農業產量倍增,法國農民卻仍在遭受短期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糧食歉收之苦。一如中世紀的先祖一樣,成千上萬名城鄉居民深受小冰期氣候的影響,生活在飢餓的邊緣。直到1 7 8 8 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村貧困問題政治化,最終引發法國大革命,農業變革才拉開了帷幕。

1 8 1 5 年,東南亞的坦博拉火山(M o u n t Ta m b o r a )爆發導致了著名的“無夏之年”和大規模饑荒。寒冷而不可預測的氣候一直持續到了1 9 世紀2 0 年代甚至3 0 年代,此時愛爾蘭已顯露出農業危機的先兆。早在1 7 、1 8 世紀,愛爾蘭舉國便以土豆為主食。至1 9 世紀初,愛爾蘭還將國產的燕麥出口至英格蘭,使得本國的窮人不得不專門以土豆為食。1 8 4 5 年以後,枯萎病如同命中注定的古希臘悲劇一般蹂躪了大批土豆作物。

第四部分“現代溫暖期”,著重論述小冰期的終結和現代時期的持續暖化。愛爾蘭大饑荒雖然導致大規模人口遷移,但這場人口遷移與缺少耕地的歐洲農民和其他人向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非洲南部等地的大規模移民潮相比,只不過是細小的支流而已。隨著歐洲集約化的耕作方式傳遍世界各地,1 8 5 0 年至1 8 9 0年間,成千上萬公頃的森林和林地消失在新移民的利斧之下。史無前例的開荒運動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引發了第一次人為所致的全球氣候暖化。伐木運動增加了空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點燃了美國早期工業革命的導火索。1 8 5 0 年以後,全球氣溫開始緩慢上升。2 0 世紀,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揚,氣溫升高變得更為迅猛。自2 0 世紀8 0 年代初以來,氣溫升高態勢尤為明顯,9 0 年代甚至出現了歷史上氣溫最高的夏季和最溫和的冬季。小冰期氣候已經讓位於全新的氣候形態,這種氣候表現為氣溫持續、穩定地升高,且從未顯示出消退態勢。同時,五級颶風、極端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等極端氣候也變得日益頻繁。

小冰期留給我們的啟示是雙重的。首先,氣候變化並不和緩從容。它通常會由一種狀態驟變為另一種狀態——我們不了解這種變化的原因,也無法掌控這種變化的動向。其次,氣候還將繼續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會極其深遠,有時甚至還會是決定性的。小冰期便是一部展現人類面臨氣候驟變時脆弱性的編年史。人類雖然擁有了空調汽車和程控噴灌系統,但對氣候的依賴卻並未因此而減弱。毋庸置疑,我們將不得不再度適應氣候的變化,否則後果將像歷史一樣慘重。

編輯推薦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前言
謝辭
作者說明
第一部分暖化及其後果
第一章中世紀溫暖期
第二章大饑饉
第二部分寒冷期的到來
第三章氣候蹺蹺板
第四章暴風雨、鱈魚和多格爾船
第五章龐大的農業人口
第三部分“豐饒世界”的終結
第六章飢餓的威脅
第七章抗擊冰川
第八章如冬之夏
第九章饑饉與革命
第十章無夏之年
第十一章愛爾蘭大饑荒
第四部分現代溫暖期
第十二章變暖的溫室
注釋
索引
致謝

名人推薦

費根在《小冰河時代》中妙趣橫生地呈現了人類社會面對氣候突變時的脆弱。
——《新科學家》
《小冰河時代》在氣候史研究上的貢獻,可與福柯的經典著作《瘋癲與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礤究方面的貢獻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因之成為學界矚目的重點課題。
——《科學美國人》
《小冰河時代》是一本內容生動活潑、具有啟發性的書。
——《書目雜誌》
即使現在沒有出現全球大暖化,“小冰期”也將是一段值得探究的歷史時期。
——《波士頓環球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