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赤五苓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導赤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濟陽綱目》卷一五。主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基本介紹

  • 名稱:導赤五苓散
  •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五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導赤五苓合成方,澤瀉雙苓術官桂;木通甘草生地黃,熱移小腸上口糜;利水滲濕溫化氣,清心瀉火養陰方。

組成

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官桂、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一方無桂)。

用法用量

上銼。水煎服。

主治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方義

本方證為膀胱熱移小腸所致。膀胱熱盛,熱與水結,膀胱氣化失司,水液停蓄,故見小便不利或癃閉;熱移小腸,膈腸不便,火熱上炎舌竅,故見口糜。方中取五苓散與導赤散之主要配伍而成,既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效,又有清心利水養陰之功。澤瀉利水滲濕;豬苓、茯苓助澤瀉利水滲濕;白朮補氣健脾以運化水濕,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輸津四布之功;官桂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膀胱熱盛,熱與水結,膀胱氣化失司,水液停蓄;上五藥合用,淡滲利水,溫通以助膀胱氣化。生地甘涼而潤,入心腎經,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甘草清熱解毒,並能調和諸藥,且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生地、木通、甘草三藥合用,能清熱利水養陰。

配伍特點

? 本方中取五苓散的主要配伍淡滲、溫通、健脾並行邪正兼顧;生地與木通相配,滋陰制火而不戀邪,利水通淋而不傷陰;取五苓散與導赤散的主要配伍合用,標本兼治,利水滲濕與清熱瀉火併行。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濟陽綱目》:“導赤五苓散,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2、方論選錄
《證治要旨》:“小便閉,症非一。三焦濕壅利分消,小腸火結宜導赤。五苓散主太陽之失司,小溫中宣小腸之鬱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