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術

導引術

秦漢時期.醫學的進步,直接帶動了導引術的發展。當時對人體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就已經有了大體的了解,西漢時期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諸筋者,皆屬於節”,“胸腹者,藏腹之郭也”。這指的是人體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導引術
  • 適應症:有“痿、厥、寒、熱”和“息積
  • 簡介:許多方士都是精於導引的養生家
  • 引入醫學:導引進入主流醫學與醫學氣功繁榮
導引療病,導引養生,引入醫學,擴展閱讀,

導引療病

《內經》中總結導引療法的適應症有“痿、厥、寒、熱”和“息積”,臨床配合“按喬”(按摩)進行;還提到以燙藥、導引配合治療筋病。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以“導引、吐納、針灸、膏摩”治療四肢“重滯”症。在保留了華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經》中也指出:“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漢代醫家對導引療病的認識逐步加深,使用導引療法的範圍也愈益擴大。

導引養生

導引在養生方面的套用也有新的進展。在老子學派和方士少有不少人積極利用導引作養生手段。如:漢初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導)引、輕身”(《史記·留侯世家》);李少君、東方朔等人以“導氣養性”(《論衡·道虛》);後漢人矯慎“仰慕松、喬導引之術”(《後漢書·逸民列傳》)。“導養”之風,東漢盛於西漢,《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講到的許多方士都是精於導引的養生家。這些人對導引的發展無疑是有貢獻的,但其“導養”的目的是希冀“長生不老”做神仙.因此,當時流行的導引行氣之類也摻入了一些神秘玄虛的東西。
然而,東漢著名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思想家桓譚,在他的《新論·形神》中認為:人的壽命是有限度的,長生不老是不存在的,主張不要誇大養生的作用,過分追求長壽。養護身體,或許可令墜齒復生,白髮轉黑,肌顏富有光澤,但人體到了衰竭的時候也會死亡的。桓譚的“養生有效,然而有限”的觀點,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辯證的,在當時社會上起很大影響。之後的另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也是一位無神論者,對西漢以來社會上流傳的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乃是了解漢代導引發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導引圖》中有彩繪的44個各種人物做各類導引的形象。每個圖象均為一獨立的導引術式,圖側並有簡單的文字標出名目。這幅《導引圖》充分反映了當時導引術式的多樣性。從導引的功能方面看,既有用於治病的.也有用於健身的。從肢體運動的形式看,既有立式導引,也有步式和坐式導引;既有徒手的導引,也有使用器物的導引,既有配合呼吸運動的導引.也有純屬肢體運動的導引,此外,還有大量摹仿動物姿態的導引。當今體操中的一些基本動作,在《導引圖》中大抵也能見到;也可以說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體操圖樣。

引入醫學

導引進入主流醫學與醫學氣功的繁榮
氣功是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最佳化的自我鍛鍊方法。氣功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正式確定的正式名稱,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如養生、導引、吐納、守一等等,不下30種。其中“導引”和“養生”最為貼切。導引,意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意,比較全面地反映氣功鍛鍊的內容,是技術關鍵:使“氣”更平和,使“體”更柔軟。養生,則更強調鍛鍊的目的,是內涵。為了呵護自我健康的導引和養生方法已經風行數千年,但是正式作為醫療手段之一而由中央政府權威機關頒布的則是公元610。是年(隋大業六年),太醫令巢元方(中央醫院院長,相當於國家衛生部部長)發表《諸病源候論》一書。書中論述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症候變症,是中華醫學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醫病理學專著。全書共分五卷,六十七門,二千零三十九論。為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此書不同於前人之處在於,全書基本不涉及方藥,只在每論末尾寫上“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一筆帶過。 相反,全書共載“養生方”或“導引法”289條,213種具體方法。可以說巢元方是集前此數千年醫學氣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日“醫學氣功學”最早的領路人。《諸病源候論》的問世,標誌著氣功在醫學上的套用已進入成熟的階段。“辯症施功”是本書的最大特色,全書所介紹的213法絕大多數是根據不同症候選用。五臟六腑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標明“肝病候”條目下的方法是“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眩眼痛,‘呵’氣出而愈;“心病候”條目下導引法是:“心臟病者,有冷熱,若冷‘呼’入;若熱‘吹’氣出”;“脾病候”導引法是:“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肺病候”導引法:“肺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口四’氣出。“呵”、“呼”、“吹”、“嘻”、“噓”、“口四”六字用以治五臟病並非始自巢氏,五代梁朝之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記述,但作為政府頒布之醫療方法則是巢氏的功勞。巢氏著作的另一特點是簡明扼要。巢氏所介紹的各種方法均非常簡單,便於日常實施。例如“風旋”,其養生方只有一個動作:“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旋。”僅八個字。治“大便不通”:“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息息九道,微鼻出氣。”寥寥14個字,把調形、調息要領剖明無遺。巢氏之法簡明扼要,使得有志傳播醫學氣功者易於效法和借鑑。術式複雜,不見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術式簡明,卻一定能開“方便”之門。
巢元方雖為醫學氣功之集大成者,但並非首創者。氣功之用於呵護百姓健康早在遠古就已盛行。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出土,張家山漢墓《引書》的復出,揭示了它曾經輝煌的一段歷史。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窺西漢以前經濟、文化成就於一斑,而且從中更進一步認識到遠古時期醫學氣功的偉大成就。馬王堆出土的醫學文獻中除《五十二病方》、《脈法》、《陰陽脈死侯》等醫書外,尚有關於經絡文獻三種:《陰陽十一脈灸經》兩種(甲乙本)和《足臂十一脈灸經》一種,說明經絡研究與醫療氣功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關係。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曾指出:奇經八脈為訓練有素的氣功家所發現。因為“經絡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馬王堆《導引圖》和竹簡《養生方》更直接反映漢初醫學氣功的研究成果。《導引圖》所載的是各種醫療氣功的“功法大全”。其中的辯證施功更早於巢元方的時代七百年。《卻穀食氣》篇是寫在出土《導引圖》的同一幅帛上的另一篇醫療氣功文獻。此文是寫在《導引圖》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之後,說明三種文獻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卻穀食氣》是醫療氣功的有效手段之一,包含兩方面內容:“辟穀”和“食氣”,即通過一段時間的不吃糧食以達到治療某種疾病為目的。《史記》說:張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看來“辟穀”治病至少在漢初上層有一定影響。“食氣”又稱“服氣”、“採氣”。此文正是介紹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里食氣的各種注意事項及其原理。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竹簡木牘共兩百餘枚,主要闡明(1)養生必須順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2)關注日常的飲食與衛生。(3)關注性生活的健康方式。《養生方》失傳已久,它的再現,彌補我國傳統醫學性保健方面的空白。
1984年,湖北江陵張家山第二七四號漢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竹簡1236枚。記載導引、醫學、法律、算學、軍事理論等方面內容。內中《引書》為導引學之專著,共有竹簡112枚。墓葬時間當為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稍後不久。比馬王堆漢墓還早18年。書名《引書》為原題,意即導引之書。《黃帝內經》注說:“引謂導引”,“引”為“導引”的略稱。全書由三部份組成:第一部份述養生之道,與馬王堆漢墓《養生方》極相似;第二部份記載導引術式以及用導引術治療疾病的方法。前者與馬王堆漢墓帛畫《導引圖》有珠聯璧合之妙。《導引圖》有圖無文字說明,雖有寥寥數字題圖名,但難以窺全豹,《引書》豐富的文字解釋,使人一目了然。後者的文字表達,與七百年後巢元方專著的敘述幾乎一模一樣,可見隋代醫學氣功的形成應發端於漢初甚至更早。《引書》的再現,使我們更加明確:第一,作為學術,醫學氣功學,是一門獨立學科。並未受道教、佛教、儒教的影響,更與武術不相干;第二,後世道書如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中雖有導引的記載,均為“流”而非源;第三,醫學氣功作為自康復的養生手段,已在社會中相當普及。
雖然如此,醫學氣功進入主流醫學則仍應歸功隋太醫令巢元方。儘管隋以前諸多名醫都兼修氣功。其中醫聖張仲景本身就是精通導引的專家;一代神醫華佗更是膾炙人口的五禽戲編者之一;梁名醫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上卷為教誡、食誡、雜誡、祈禳,下卷為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概述益壽延年的方法,在醫學氣功的研究方面多有成就。但是,隋以後的唐、宋、元、明、幾乎所有名醫都將醫學氣功視為必修且頗有心得,這便是巢氏的功勞了。

擴展閱讀

附:氣功的現代定義
一詞雖然古已有之,但始終未被普遍採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經劉貴珍先生提倡,氣功一詞才開始流行。同“導引”、“吐納”、“養生”相比,氣功一詞似乎更通俗一些,但卻引起了更多的誤會。顧名思義,所謂氣功,就是“練氣的功夫”。於是,不少人認為:氣功就是“銀槍刺喉”、“頭撞石碑”、“腳踩氣球”、“口吞寶劍”;或者認為:氣功是“內氣外放”、“千里決脈”。然而,就本質而言,氣功並非“練氣”的功夫,而是“鍛鍊運用意識”的功夫。《淮南鴻烈》認為生命體系包含“神”、“形”、“氣”三個要素,“氣”只是排在第三位,只是溝通“形”與“神”之間關係的使者。因此,“氣功”似乎可以定義為: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健康最佳化的鍛鍊方法。這裡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方法,即通過意識的運用。當然,氣功鍛鍊除了運用意識之外,尚包含其他要素,如形體的調整和呼吸的控制,不過,對氣功而言後者的作用遠不如前者重要。這是氣功與其他體育鍛鍊的主要差別。通常的體育鍛鍊也包括三調(調心、調息、調形),但以調形為主導,調心、調息則為保證競技狀態最佳化的措施。
第二層意思是目的,即,使身心健康最佳化。這是區別它與運用氣功進行雜技表演的“硬氣功”的分水嶺。氣功鍛鍊的目的是使身心最佳化,而“硬氣功”是為了演出效果最佳化。近年來由於宣傳欠妥,造成某些民眾崇拜外氣,甚至以是否掌握這些技能作為進入“高層次”的標準,這是極大的誤會。誠然,“氣功外氣”是客觀存在的,在特定條件下,人體某些感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較常人敏感,但從氣功的角度看,這些功能的超常發揮應以不影響自身身心健康為前提。發放外氣,即使在古代也是習練氣功者的忌諱,認為這是與煉丹過程相反的“倒丹”行為。
第三層意思是方式,即強調自我鍛鍊。其實,古今練功家無一不強調自我鍛鍊。可惜,偏有不少人輕信江湖術士的謊言,誤服“仙丹”而喪命。據統計,唐王朝三百年中,二十一個皇帝就有半數以上因服用由礦石冶煉成的“仙丹”中毒而升了“天”。公元十一世紀的大氣功家張平叔明確指出:“休煉三黃與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四神”系指金、石、草、木,“三黃”即硫磺、雄黃、雌黃等礦物。意思是說,氣功要自己練,而不是服食礦石藥物冶煉的什麼“丹”。張平叔還特別指出:“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與水銀。”在古代練功著作中,常用鉛、汞比喻人在練功過程中元氣和元精的結合。為防誤解,特別指出了練功術語中的鉛汞不是普通的鉛汞。那么練功所指的“汞”和“鉛”是什麼呢?張平叔在《悟真篇》中暗示說:這是家家有的東西,是元氣——元精的暗喻,它就在自己身上,只要堅持練功,人人皆能有所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